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文顺 《学术研究》2000,26(7):88-95
台湾诸割时期系指“荷据时期”、“明郑时期”、“日据时期”,三代台湾经济,均呈鲜明大陆倾向。荷兰殖民者、郑氏政权顺应台湾经济之性格,竭力吸纳大陆人力资源,引进大陆生产工具,输入大陆生产技术,推动台陆商业贸易,并藉此取得重大发展。日本殖民者欲“移花接木”,强行牵拉台湾经济以摆脱大陆、粘接日本经济,但是,台陆之间出现以“反弹”为特征的“橡皮筋效应”,。台湾经济之大陆性格终未改变。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上半期在英俄争霸的世界格局下,英国出于利用荷兰、西班牙、法国平衡沙俄在欧洲势力的目的,在确保其战略优势的前提下,与荷兰划分东南亚的势力范围,承认西班牙在菲律宾的殖民地位,容忍法国在印度支那半岛的扩张,从而重新绘制东南亚的殖民版图。  相似文献   

3.
宋元之际闽籍作家郑思肖的《心史》是一部重要的民族文献,台湾学界自傅斯年起对《心史》有怀疑,姚从吾、刘兆祐、李则芬、林清科、林庆彰、杨玉峰、李敖、汪荣祖等人则认为它是伪书。他们的有关论文以前大陆学者很难看到,现在流传亦不广。而且,两岸的研究者对此也未作过梳理和评述。台湾学者的观点值得重视和研究,本文经过逐篇逐条辨析,论定台湾学界的《心史》"伪书说"一条也没有学理根据。  相似文献   

4.
《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经济命脉也被日本所控制。日据时期的台湾农业,确实得到了发展:米糖为主的农作物产量增长迅速、农业生产由单一体系向多角化发展。日据时期的台湾农业发展虽然有殖民色彩,但相对集约型的农业模式对人多地少的大陆农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荷兰曾经占据台湾38年,出于殖民和同化目的,荷兰传教士积极传教并开创了台湾的学校教育,创制了数种民族语言的拉丁文字,客观上对民族文化的保存和文明的进步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荷兰殖民者语言政策的结果更多地是破坏了当地的语言生态。  相似文献   

6.
台湾银行业在日据时代,殖民色彩浓厚,尤其是抗战时期,台湾银行业更是沦为日本军事扩张的财政工具。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台湾银行业进行了接收与改组,改变其殖民金融性质,并建立了独立于大陆的银行与货币体系,以防止大陆通货膨胀波及台湾,但这一切非但未能给战后初期台湾经济恢复重建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反而由于战后国民政府对台货币政策的一系列失误,致使苦心经营的台币防波堤最终因通货膨胀加剧而趋于崩溃。战后台湾金融走向崩溃的结局事实上是战后大陆与台湾不可分割的经济关系以及国民政府经济总崩溃的重要反映。  相似文献   

7.
杨晓 《学术研究》2001,18(10):114-119
本文通过大量日占时期台湾殖民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对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总督府确立殖民教育方针的过程,殖民教育方针的内涵与实质,以及殖民教育方针实施对台湾人民的精神奴役所造成的历史及现实危害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从文化的视角揭露了殖民文化对殖民地人民的精神伤害和历史的歪曲.  相似文献   

8.
近代日本的基本国策--大陆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 80年代 ,我国学界曾有一段研究日本大陆政策的热潮 ,认为其源于《田中奏折》 ,内容是 :欲征服世界 ,必先征服中国 ,欲征服中国 ,必先征服满蒙。中日学者间对《奏折》真伪的论争亦再度升温 ,部分日本右翼分子乘机大肆否认侵华的历史。事实上 ,大陆政策是近代日本侵华的基本国策 ,体现了其将岛国发展为大陆帝国的强蛮意志。《田中奏折》言中了日本的侵华步骤 ,这不仅为识者所同见 ,更为史实所明证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其真伪不应影响日本大陆政策研究的持续和深入。此为刊发本组文章的原因之一。之二 ,1937~ 194 5年是大陆政策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 ,此间日本多种政略齐施 ,如军事占领、对基层社会的政治控制、经济抢掠等等 ,妄图彻底灭亡中国。检讨学界研究日本侵华史的现状不难发现 ,一些具体领域的诸般研究并未归结到大陆政策的框架内及层面上。为此 ,本刊特刊发“日本侵华大陆政策研究”专题 ,着力于阐明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并从不同角度探讨大陆政策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和台湾的实施及其危害 ,以期引起中日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明末福建官府已经管理台湾事务,同时,闽粤一带的海盗长驻台湾的北港,这都落实了明朝对台湾的主权.但因日本的商船开始出没于台湾,而且台湾的海盗屡降屡叛,在第二次澎湖危机中,福建官府将荷兰殖民者引向台湾的北港,其目的是北拒日本、南平海盗,并夺回澎湖,以便下一步对付荷兰殖民势力.明末荷兰人在台湾,类似葡萄牙人在澳门,他们只是在福建官员默许之下,租借中国的一块土地做生意.郑成功驱逐台湾的荷兰殖民者,确实是“复台”,而不是占领.明朝官府在台湾设置郡县的计划,最终在郑成功手里完成.  相似文献   

10.
王大海与《海岛逸志》吴琅璇清人王大海所撰述的(海岛逸志》(下简称《逸志》),详记爪哇及其周围岛屿、国家的山川、民族、物产、交通、风土人情和荷兰殖民统治及华侨的情状,大都为亲眼目睹,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东南亚史、华侨史,中外关系史和荷兰殖民史不可或...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台湾现代史里最沉重的篇章是与日本的殖民统治纠缠在一起的。自1895年日本将台湾纳入殖民体系下至1945年台湾光复的50年又4个月中,台湾社会确实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认同等多重变化和矛盾冲突,在此期间,台湾亦逐渐呈现出诸多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台湾哲学界对中西哲学的融合代金平台湾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构成部分。在对中西哲学的融合方面,台湾哲学界(本文专指1949年以来的台湾哲学界)走出了一条完全异于大陆哲学界的路子。本文拟主要探讨一下台湾哲学界对中西哲学融合的基本导向。融合中西哲学,一直是近...  相似文献   

13.
台湾战略地位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历史上我国秉承了大陆地缘均势的传统,历代帝王将相对台湾战略地位的认识走过相当漫长的历程.西方海外殖民扩张以来,台湾一再受到西方列强的觊觎和入侵,其主要目的是想将台湾作为侵略中国的基地.二战以后,美国将台湾作为西太平洋防线的总枢纽,干涉中国内政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14.
文章系统论述了中国大陆学界关于清末日本侵台与国人反割台运动研究的学术成果,重点梳理了以1874年牡丹社事件为中心的日本早期侵台史,甲午战争与割台及钓鱼岛问题,以及台湾民主国及反割台斗争等问题研究的学术进展,并在检讨既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指明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陈芳明的《台湾新文学史溯写作在尊重台湾文学的特殊性、“史”的写作意识的鲜明性和运用历史细节的生动性等方面,为大陆的台湾文学史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试图通过学理上的分析以期填补大陆学者对该著述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在英属北美殖民时期 ,新教伦理是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一套文化价值观。由早期清教徒从欧洲带来的新教伦理在英属北美殖民地上逐渐得到完善 ,其所体现出的基本价值观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修正以更加适应这块大陆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新教伦理促进了殖民时期商业精神的形成 ,而这种精神反过来对这块大陆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台湾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的重要战场台湾,作为我国东部海防的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台湾为七省门户,各国无不垂涎,每有衅端,咸思吞噬。”犤1犦(P643)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明清时期,台湾先后遭到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早期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侵略;在近代也不例外,台湾遭到西方列强无数次的侵略,而成为近代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台湾地区军民的反侵略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侵略者为了方便向中国各地倾销鸦片,就多次企图以台湾为据点,但都…  相似文献   

18.
日据时期台湾知识分子常常陷入殖民现代性和抵抗殖民的矛盾处境。殖民现代性无论如何现代,始终属于殖民统治意识形态,属于殖民统治体系和计划。身处殖民地的台湾知识分子必须通过反抗殖民意识形态获得主体性,建构主体性的思想资源包括民族精神知识传统和左翼思想。赖和的小说创作紧密结合了阶级与民族两个维度,以简明的殖民地叙事建构了一种抵抗美学,一种左翼的民族的抵抗美学。  相似文献   

19.
蓝天 《江淮论坛》2009,(2):137-143
三百多年以来,台湾这块土地上反复上演着分离与回归、殖民与反殖民的历史悲剧,在这个历史场域中发展起来的台湾文学笼罩着浓厚的“悲情意识”。这种情感的流露,既是文学创作者对本地区遭受的苦难的感怀与书写,也是台湾民众对自身坎坷命运的反思与倾诉。这种情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苦难意识一脉相通,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但是,由于长期的分离和殖民统治,台湾民众对大陆产生了疏离感,再加上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冲突,使当前许多台湾作家创作上出现狭隘化和政治化的倾向,“悲情意识”被过分渲染,拉大了台湾作家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距离,这些必须加以克服,才能保证台湾文学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台湾采认大陆学历政策随着台湾政局变动,其出台受到台湾政治环境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经历了三个时期,颇为周折。采认大陆学历政策有了新的进展,2011年1月,台湾当局正式启动采认大陆学历,这是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