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医学科技进步和医学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是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人文素质,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医学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等问题,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医学的人文社会性质日益凸现。然而,我们现有的医学教育体系中的人文课程设置单薄而散乱,致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医学未来发展要求。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符合医学发展规律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及其综合素质,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医学生成长成才离不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目标,把医学生的培养目标转化为医学生的个体内在综合素质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青年志愿者活动是这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医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载体,它使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统一,促进医学生形成新的价值观念,激发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医学生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修养,使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  相似文献   

4.
杨晓莉 《理论界》2000,(3):54-54
近来年 ,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趋于高学历和较高综合素质。要跟上迅猛发展的科技时代唯一的途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 ,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也是教育者的根本任务。从社会整体发展来说 ,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 ,对社会成员的素质有不同的要求 ,也就是说 ,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社会成员在素质上提出了新要求。第一 ,市场经济社会要求青年具备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包括不仅要善于与自己有共同利益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也要善于与自己利益不一致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为此 ,教育者要多给青年创造条件 ,多参加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5.
医学前进中的辉煌成就在本质上都是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体现,反映了他们卓越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通过对医学科学本身、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医学生的素质现状以及国外医学人才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的现状进行总结,阐明了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已经成为医学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已经成为有价值的创新成果产生的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医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构成,在发展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同时开展政治素质、心理素展、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等非专业素质教育。将素质拓展与医学专业特点相结合,开创新的医学教育途径,是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服务的。  相似文献   

7.
北部湾经济的发展给广西高等医学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分析医药学生创业现状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从医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医学院校创业培养机制的建立和社会实践及创业环境的支撑等方面,探讨医学生创业能力的拓展和培养,既是提高医学生自身综合素质,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对高技能、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是缓解医学生就业压力,拓宽就业渠道,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型就业方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刘潇  庞驰  许伟岚  辛丹  李倩 《中文信息》2022,(2):173-175
医学人文作为医学的一种本质属性,是医学发展的理性回归,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基础[1].在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叙事医学"是一条兼具新意及潜力的可选路径,这一点已在国内外相关教学中得到验证."叙事医学"概念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内科学教授丽塔·卡伦于2001年提出.叙事医学的开展依赖于医生、医学生的叙事能力....  相似文献   

9.
促进就业之高等医学教育模式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规模的快速增长与毕业生就业率的急剧下滑,促使医学院校必须重视医学生就业工作。针对目前高等医学教育中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在医学院校中开展专业分流、创设模拟病区突出实践教学、实施1/3模式、注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等是解决医学生就业难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医学呼唤人文回归的时代,该课题组通过设计问卷,了解了目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通过研究讨论得出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对策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转变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二是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三是加强社会实践;四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五是注重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是基于适应新加坡社会由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型以及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文化历史传承能力、创新意识、创业意识以及发展学生的个性等,其实施途径主要有课程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等。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人文课程,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等,是新加坡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为核心,探讨医学生“医患关系”沟通能力的培养新方式。方法通过对即将进入医院实习或工作的医学生开展员工帮助计划(EAP)和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回顾性调查,观察两种方法是否能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来缓解“医患关系”的紧张度。结果经过研究发现EAP和心理辅导能够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胜任力,对提升沟通能力有帮助,达到缓解“医患关系”的目的。结论EAP和心理辅导可以作为日常工作安排,对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3.
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高路径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社会急需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高等教育必须适应这种社会需求。目前高等院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大多从校门到校门,实践动手能力差,难以解答学生提出的工程实际问题,直接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加强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显得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再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文素质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在结构 ,是人适应于社会的一种综合素质。鉴于目前高校尤其是理工科、医科院校人文教育薄弱的现状以及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文素质的重要需求 ,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培养人文精神 ,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结合 ,从而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推进中高职衔接、普职沟通工作,调查了河北省实施对口招生的6所高校不同专业领域教师对中职生源学生素质指标的评价状况.结果表明,对口招生高校中职生源学生总体素质为“一般”水平,不同专业教师对中职生源学生素质评价存在差异,中职生源学生素质评价低分指标集中于农医专业.提出提升中职生源学生综合素质,需要推动职业院校面向社会需求办学,优化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实施分类培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人文素质、科学素养既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通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做人并为学生一生打基础的教育,其宗旨和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促进和大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学生可持续竞争能力的当务之急。笔者试图通过剖析青岛滨海学院通识教育的实践来创新课程体系和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某种程度代表着一个社会潜在的发展能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可被划分为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解决事情的动手能力以及个人内在心理素质能力。这三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摇篮,纷纷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传统的第一课堂、校内的第二课堂,以及校外的第三课堂这三种授课形式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它们在全面培养大学生能力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人的素质的全面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艳红 《河北学刊》2006,26(3):41-4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具备人与自然和谐所需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人类利益等素质,人与社会和谐所需的社会秩序、和谐思维、创新、科学人文融通等素质,人与自身和谐所需的物质需求有限、精神修养等素质。全球化发展导致的交往普遍化,为人的素质的全面形成提供了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9.
赵罗英 《理论界》2014,(3):72-74
失独家庭作为特殊弱势群体,遭遇养老保障、医疗服务、精神慰藉、社会交往等困境。福利多元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政策理论范式,它主张社会福利来源的多元化,福利是全社会的产物,应由国家、市场、社区和民间社会共同合作提供。本文运用福利多元主义视角,尝试建构了失独家庭保障政策。我们认为应将国家作为主导责任主体,市场作为有效的补充,重视家庭和社区的福利供给功能、发挥社会组织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20.
运用既有资料分析法,揭示了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结合新医改对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提出了制定基于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内涵的培养方案;优化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强调理论知识的多学科融合;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