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宋代理学家的文学批评有其独特的标准,为人强调有德者必有言的道德至上论;为文主张文以载道的道本文末论。根据这一标准,理学家在对屈原进行道德人格评价时,既充分肯定其忠君爱国精神,又批评其露才扬己、凸显君过的狂狷个性。而在评价其作品时,一方面赞扬其言之有物,另一方面又批评其不知道、不求道。这使得其楚辞研究呈现出强烈的理学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晚清著名理学家唐鉴在局势颓危之际,编纂了《国朝学案小识》一书,编制出一个严格的学术道统,并提出了"守道救时"说。简要介绍唐鉴道统思想及"守道救时"说提出的背景、内容,并在梳理前人评价的基础上作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3.
道德批评是朱熹文学批评的重要特征,其中对屈原与扬雄、陶渊明与王维两组著名作家的评判最为典型。他以“忠节”观念作为评价作家及其作品的首要准绳,一揄扬一贬斥,在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这两组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各自的历史地位。朱熹的道德批评既有社会政治的影响,与其作为道学家的身份相关,也是他“道在文先”的观念在其文学批评中的显性反映。朱熹的道德批评至今仍有影响,值得我们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4.
非个性化是利维斯衡量其伟大小说和小说家的重要尺度.通过时这一尺度的诠释来捕捉和说明利维斯评价标准的实质,推敲和体味这一标准在其重要评价中所具有的丰富意蕴,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评价利维斯的批评事业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宋代理学家在其特有的历史哲学指导下对中国历史长河中的许多人物作了点评。两宋理学的奠基人程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心学创始人陆九渊均仅以道德标准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唯一尺度, 缺乏以历史主义的眼光, 以社会价值的标准去评判历史与历史人物的视野, 不能认识“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正面作用,一味地将历史道德化、以道德理想主义的态度看待历史与历史人物, 表现出使现代人难以理解的迂阔和保守  相似文献   

6.
文道关系问题是两宋理学家和文人共同关注的诗学核心话题.相对文人而言,北宋理学家普遍具有重道轻文的倾向,文学和理学之间势如水火.但随着宋季理学官学地位的获得,二者的紧张关系有所减弱,虽然"道本文末"的观念依然流行,但吕祖谦所倡导的"合周程欧苏之裂"诗学思想逐步为宋季文坛所接纳,包括理学家在内的多数晚宋学者将这一原则运用于创作实践,从而使理学诗文一定程度回归到文学本体.  相似文献   

7.
邓肃的记体文承继了北宋以来记体文人文意识浓厚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理学影响下的社会与人文关怀及其文学创作的内容特质。邓肃的文学创作,既受理学家文道观的影响,坚守重"道",又极其重"文",尤其崇尚韩愈古文。其文学实践即是对理学家"作文害道"的矫正。记体文文采斐然,艺术技巧高超,在文章立意题旨、结构布局以及表现手法、语言锤炼方面都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8.
刘宗周对理学的总结与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著名理学家刘宗周对在他之前的理学思潮中的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作了系统总结和评价,并从自己的学术立场和"慎独"说出发,对其提出了批评,同时又予以适当的肯定,体现了他包容诸家,重融会贯通,不重分别对待的思想特色。从而集宋明理学之成,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苏轼用道与易的关系来构建其哲学体系,道是最高的哲学本体,而易是从现实事物的变化发展来说的。苏轼不仅通过易体证道,而且还以道为工夫直接体证之。苏轼以易体证道遵循了情本论和礼义的标准,足见其道本体是宗归儒家。苏轼的道本体既是道德本体,也是认知本体,表现了其本体及工夫的独特性以及与理学家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两宋理学家的文艺思想相对于传统文人而言具有自身的共性特征,同时又具有内部的分野与嬗变。其文艺本体观集中地表现在对文道关系的认识上,虽大致显示为由重道轻文到融汇为一的演变趋势,其内在过程却复杂得多。而这种演变背后的思想支撑,则是南宋以来理学家多将文艺活动纳入格物穷理与心性修养的道学体系,表现出对理学先辈"作文害道"说等极端文艺观的反思,也是对孔子"游于艺"思想的认同与归位。理学家的"游艺"之学涵盖诗、文、书、画、琴、棋等文艺形式,因此,唯有将其在诸文艺活动中所发之艺术见解统摄在理学思想视域下进行综合考察,庶几可以深入揭示其艺术精神及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