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越绝书>和<吴越春秋>打上了深深的道家思想烙印.这不是因作者故意以道家思想来解读吴越争霸历史,而是具有坚实的历史和文化依据.吴、越、楚三国接壤,楚人范蠡、伍子胥等先后来到吴越,成为吴越重臣,同时把道家文化带到吴越之地;而且,早期吴越文化与荆楚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从而使得道家文化在吴越之地容易接受,并成为吴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吴越文化的研究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纵观半个世纪以来的吴越文化研究,取得了哪些成绩,有什么特点,当前应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推进吴越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本文拟作粗浅的综述和评价,以期对吴越文化的深入研究有所借鉴。一、五十年来吴越文化研究的成就位于长江下游的吴、越两个民族,在我国的远古时期,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它与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长江中游的荆楚文化交相辉映,使长江流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又一摇篮。早在三十  相似文献   

3.
流布在吴越地区的神歌与萨满、傩都是以祭祀鬼神为主要特征的民间文化 ,同属中国巫文化在后世流变中形成的支脉。三者既惊人地相似 ,又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风貌。本文通过对吴越神歌与萨满、傩的比较研究 ,认为吴越文化心理素质有别于萨满、傩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温文尔雅、精美细腻的个性 ,并进一步从吴越群体的生活史、吴越地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生活方式等)来探讨这种文化心理地域特征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吴越文化?对此,目前学术界说法不一,尚无定论。本文所说的吴越文化,是指江浙一带或太湖流域意识形态上的文化,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风俗、语言、工艺美术、建筑等等方面的内容而偏重于文学。如果我们用当代意识来观照文化历史现象,吴越文化与构成中华民族文化总体的其他各分支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具有社会功利性。综观吴越文化发展的轨迹,在政治、经济,风尚习俗以及园林美术诸方面,功利性都比较明显。宋室南迁以后,吴越文化的发祥地成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中心,加之土地肥沃、气侯四季分明,极适宜自然经济的发展。北宋以后,太湖流域的蚕桑产量在全国已名列前茅;而蚕桑的发展和兴旺,又带来极大的功利效应,成为贡品,也带来工艺美术的兴旺。丝织品上各种色彩图案,如龙凤呈  相似文献   

5.
(1)吴越文化传播于黄河流域的说明卫聚贤《东方杂志》三十四卷十期1937犯5绍)与卫聚贤论吴越文化书吕思勉《江苏研究》三卷五、六期1937年6月。(3)吴越史地研究会卫聚贤《江苏研究》二卷七、八期1936年8月。(。中国开化于东方考蒙文通《中央天学半月刊》一卷三期1929年11月。(勃吴越故城志褚绍唐《说文月刊》一卷1943年11月。(6)古会稽考张公量《禹贡》一卷七期1934年6月。(7)古代越族的文化罗香林《江苏研究》三卷五、六期193,7年6月。(8)吴越民族文身谈陆树柏《江苏研究》三卷五、六期1937年6月。(,关越释名注聚贤长说文月刊》一卷1943年n…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吴越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国际性的吴越文化学术讨论会也拟于明年在浙江绍兴举行。为迎接这一盛会,本刊这期特刊出何光岳、陈剩勇、郑土有三位同志的文章。这三篇文章分别对于越民族的族源、迁徒过程,吴越民族的社会变迁及国家的建立,吴越文化的个性特征等问题作了深入而系统的探讨。本刊在今后还将陆续发表这方面的文章,欢迎大家投稿。  相似文献   

7.
1985年前后,与文化寻根相呼应,地域文化小说迅速在当代文坛崛起,形成了一股颇为浩大的创作潮流。特别是其中的“吴越文化”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崭新的审美观照,给新时期文学增添了神奇而迷人的光彩。而且这股“吴越文化”之潮至今仍在奔流不息,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吴越文化”的内蕴,并融汇进弘扬民族文化的主潮之中,充分反映了“吴越文化”小说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一种文化的形成首先取决于这种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正如克莱德·克鲁克洪所说:“人类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①而人类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为适应这种自然环境而形成的生产方式又决定了这种文化的特色和个性,由此形成了众多不同的文化类型。有人认为吴越文化是一种稻作文化,道出了水稻生产是形成吴越文化特色的主要原因,这确实很有见地。然而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忽视了渔捞生产在吴越地区的作用。因为,吴越地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多雨;地势平坦,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东面临海,江湖密布,水系发达……这种自然环境不仅为种植水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水产资源,使捕捞水产成了一条获取食物来源的便利渠道。吴越人们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发明并发展了水稻种植业,同时也掌握捕捞水产的技术,形成了以种植水稻为主、捕捞水产为辅的生产方式,成了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因此,对于吴越人们来说,种植水稻固然生死悠关,  相似文献   

9.
福建和浙江是邻省,古代都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由于生产的关系,两省人民之间便发生了一定的联系。先秦百越族分散在我国东南沿海,他们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春秋战国吋浙江的越族开始建立了“越国”,和他的北方“吴国”语言相通,很快地融合为一,形成“吴越文化”,很早就有人倣了论述。可是对于浙闽关系的问题,提到的较少,本文略从民族方面说明两省的历史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志彬 《学术交流》2007,(9):156-159
明清时期的台湾宦游文学不仅见证了台湾原住民族的族群文化和汉原族群交往的历史,而且突破了原住民口传叙事模式,开启了台湾文学创作的序幕。来台宦游文人以文学为手段,积极参与岛内文化建设,形成华夏文化在台湾传播的盛况。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台湾原住民族的文化不断发生变迁,文化品质也得以迅速提升。  相似文献   

11.
范蠡思想与帛书《黄帝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吴越文化和百越民族史研究学术讨论会将于1990年8月下旬在杭州、绍兴召开,为迎接这一国际性的学术盛会,本刊特发表李学勤、蒋炳钊等先生的大作。这些文章分别就吴越文化的学术思想、民间风俗、图腾、百越民族的族源以及《吴越文化新探》一书中的有关问题,展开了认真、深人的研究探讨,视野开阔,立论新颖,令人耳目一新,有助于吴越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2.
禹葬会稽考     
崛起于长江三角洲的句吴、于越文化,是古代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形态之一。从这期起,本刊特辟“吴越文化”专栏。《吴越文化特征初探》一文评述了吴越文化的概貌和特征。《禹葬会稽考》和《绍兴会稽与禹无涉》两文则对禹葬绍兴持截然相反的观点。欢迎四方来稿,以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3.
吴越文化和中日两国的史前交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华民族是许多民族经过历史上的长期融合而成的,这正象日本民族在历史上长期融合而成一样,世界上的许多民族,都有这样的过程,毫不足怪。中国文化同样也是历史上长期融合的结果,它绝对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在远古,今中国版图中存在着许多文化类型,择其主要的来说,黄河流域是汉文化,长江中游是楚文化,长江下游和浙闽一带是越文化,或者称为吴越文化。这中间,吴越文化在中日两国的史前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学者研究吴越文化,已有较长的历史,有关这种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已有大量出版。但在过去,研究吴越文化的学者多半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民族学家等,研究的方法着重于历史文献的查索和考古发掘的论证,收获当然不少,但现在看来,不免还有一些局限性。最  相似文献   

14.
外越与日本列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日本史前文化的诸多因素如稻作文化、干栏式建筑、石器、玉器、漆器等以及日本现代文化的某些因素如语言、宗教、风俗受古代吴越文化的深刻影响,学者们已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不过,关于吴越文化对日本的传播始于何时、缘于何因、传播的机制、外越在传播中的作用以及从人种与神话角度来印证这种传播等问题,至今甚少论及,本文拟就这些方面作些探索,以就正于方家。一,外越的分布范围与出现时间蒙文通先生早年著有《外越与澎湖,台湾》一文,广征博引,力辨外越早山活动在澎湖、台湾诸岛之上。现在看来,蒙氏的这种说法是十分谨慎的。考古发现自不待言,仅从文献记载来看,外越的分布范围也要比浆氏的说法广得多。《水经注》卷三十六《温水注》云;“《林邑记》曰:(寿泠)浦通铜鼓外越,安  相似文献   

15.
尚武精神与华夏文化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五千年前华夏文化所以能够崛起于世界的东方,这是与华夏族团的尚武精神密不可分的。作者以心态史学为研究方法,阐述了华夏族团当时所处的特殊的文化环境。指出,在人口和资源的双重压力下,不断展开的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使任何想要生存和发展的族团都必须对战争采取一种文化适应,从心理上培植英雄主义的尚武精神,并使之成为氏族成员的一种潜意识。华夏族团的尚武精神又有与伦理主义相结合的特殊性,贯穿着原始道德的基本精神。这种特殊的心理使华夏族团产生了极强的内聚力,确立了对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念,并使之能最终超越其他原始族团,取得长期的文化优势,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颂词作为蒙古族的民间文化多元的展现了蒙古族的游牧文化生活,是蒙古族文化的结晶。青海海北蒙古族颂词具有特殊性,因为海北环湖地区及湟水源头蒙古族长期与藏族、汉族等兄弟民族连片而居,有些民族习俗已吸收藏文化和汉文化等多文化元素,海北蒙古族颂词在基本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同时,融入了不少藏文化特征,与海西蒙古族的颂词既有共同性,又有很大的差异性。本文主要论述海北蒙古族颂词在蒙古族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影响、颂词的发展现状及今后颂词的传承、保存提出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17.
文化变迁是物质特征弱化和精神特征强化并存,民族文化处于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阶段.本文探讨了哈萨克族在定居后的宗教、经济、生活等方面发展与变迁.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新疆哈萨克族的内在需要和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8.
越族先民的饮食与居住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上,越族先民的饮食与居住方式占有重要的地位。可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缺乏详细而系统的阐述,有鉴于此,本文试就文献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三方面资料,对越族先民的饮食与居住方式作一比较全面、系统的考察。人类由猿进化为人以后,在一段相当漫长的岁月中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古代越族先民也不例外,他们生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和鱼虾蚌蛤。虽然越族中先进的一支早在距今七千余年前即已步入耜耕水耨、陶釜煮食的定居生活,但我们还可以从后代民族学资料中窥  相似文献   

19.
远在五万年前,浙江就有“建德人”生活在这里,开辟草莱,揭开了浙江历史的序幕。浙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非常丰富,尤其是余姚河姆渡文化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浙江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摇篮之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越族在会稽(今绍兴)建立了越国,越王勾践发愤图强,励精图治,网罗了大批人才。至秦汉设置郡县,浙江的文化逐渐发展起来,境内的人才,似泉初出谷,涓滴细流。西汉时西域都护府第一任郑吉,就是会稽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是东汉上虞人;此外如《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的作者赵晔、袁康,也是东汉会稽人。晋室南渡,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中原世族,多避乱而定居江浙。浙江受中原文化的溉泽,文教渐兴,南朝相承,弥见繁昌,隋唐又以开通运河和对外交通的影响,经济与人文相得而益彰,浙江的人才与时俱进,有增无已。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外编卷三中说:“唐诗人千数,而吾越不能百人。初唐虞永兴(世南)、  相似文献   

20.
何光岳同志的《百越源流史》一书于1989年12月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这是近年来百越民族史研究继《百越民族史》、《百越民族文化》、《吴越文化新探》三部专著以后的又一力作。“百越”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越族”的总称,分布在南方及中南半岛这样辽阔的地区,历史前后绵延了数千年。它不仅是组成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而且对缔造祖国的历史和文明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八十年来,学术界虽然有一些学者对越族的源流及其所属的若干分支(如于越、杨越、瓯越、闽越、南越、骆越和山越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集中在“越为禹后”说、土著说以及由此产生的百越同源论与不同源论等的论争。因此,搞清百越民族的源流及其分布,是当前研究百越民族史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深入研究百越民族史的关键所在。何光岳同志作为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的理事,对此有着充分和清醒的认识,本书便是他对中国百越史研究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