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贾巧玉  周嘉南 《管理科学》2016,29(3):97-111
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日趋自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行交叉上市,对交叉上市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捆绑假说是解释企业交叉上市动因的重要理论,该假说认为企业在外部监管较为严格的地区交叉上市,可以约束控股股东和管理层谋取私有收益,抑制公司盈余管理,从而提高公司盈余质量。然而,国内外学者以不同数据和方法对捆绑假说加以研究,并未得到一致结论。部分研究表明,交叉上市企业盈余管理水平低于非交叉上市企业,支持捆绑假说,而其他研究认为交叉上市企业盈余质量并未显著高于非交叉上市企业。而且,已有研究大多仅考虑应计盈余管理,忽略了真实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由于其隐蔽性强、会计弹性大等特点而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 交叉上市企业在面临更为严格的外部环境时会减少应计盈余管理,增加真实盈余管理。基于捆绑假说视角,探讨交叉上市企业盈余管理方式的转变。考虑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方式,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和Roychowdhury模型分别估算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以2007年至2014年中国发行A+H股、A+B股、A+H+N股的交叉上市企业和纯A股上市企业数据为样本,通过控制年度和行业的OLS回归方法检验交叉上市企业盈余管理方式的转变,并进一步研究交叉上市企业的上市地对其盈余管理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交叉上市企业倾向于减少应计盈余管理,但其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显著高于纯发行A股的上市企业;发行A+H股的上市企业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均与发行A+B股的上市企业无显著差异;发行A+H+N股的上市企业其应计盈余管理水平与发行A+H股、A+B股的上市企业无显著差异,但其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显著低于这两种上市企业。研究结果有助于增强对交叉上市企业盈余质量的理解,也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
3.
本文从交叉上市和退市事件前后的市场表现和公司绩效的视角,分析了华晨汽车这一非典型上市模式的短期和长期效应。研究发现:华晨汽车在HKEx交叉上市对其在NYSE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换手率产生了积极影响,提升了公司估值。从NYSE退市对其在HKEx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换手率产生了短期积极影响,对公司估值的短期影响是负面的,但长期影响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方法对1997-2009年我国30个省市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了能源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作用,并且这种空间溢出作用在逐渐增强,同时,产业结构、能源价格和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影响,第二产业比重增加会抑制能源效率的提升,能源价格和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提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能源结构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利用Panel Data模型,对2000-2006年FDI对中国工业部门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区域分析,指出21世纪初,中国工业部门引进FDI在总体上对内资部门产出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为正,但这一技术溢出效应的作用并不太大且在地域上不均衡.分东、中、西部的研究表明,中国西部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还未跨过FDI引起积极作用的门槛,而东、中部内资工业部门技术水平的提升对当前FDI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6.
7.
薛蔚 《经营管理者》2013,(18):20-20
跨境上市发展迅猛,对证券市场和上市企业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也得到了更多投资者的关注。本文以我国A+H股为例,简述了我国跨境上市企业现状,希望对企业跨境上市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国交叉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用相对营业利润率衡量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控制其他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较为稳健地证明:"由外及内"的交叉上市行为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A+H双重上市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用单指标 (ROA 和托宾 Q)和综合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 11 个财务指标合成而得)两种比较方法,对 2007 年以前完成A+H双重上市的 45 家非金融类公司在A股市场上市后的业绩变化进行实证研究.单指标和综合指标的纵向比较发现,整体而言,双重上市后公司业绩并未得到提高.为每一家双重上市公司按一定规则选取单纯A股上市公司作为对照样本,继续采取单指标和综合指标进行横向比较.结果表明,双重上市第1年的 ROA 明显低于对照组,双重上市后各年的综合业绩均值也没有表现出显著优势;而从托宾Q值看,双重上市公司明显不如对照组.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双重上市的积极效应难以发挥,导致双重上市难以提高公司业绩.  相似文献   

10.
外国直接投资对湖北省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湖北省1993—2003的相关数据,对外资在湖北的技术创新溢出效应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回归结果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对湖北的实用性专利申请有显著的正面溢出效应,但对湖北省的一些类似外观设计等专利申请却无很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交叉上市的香港H股与内地A股市场H股板块间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问题。以收益率和波动性作为信息流动的代理变量,采集2003年1月至2009年4月H股指数和H股板块指数的日收盘数据,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和动态条件相关二元GARCH模型进行实证检测。结果发现:收益信息由H股市场向H股板块市场单向传递,波动信息主要由H股板块市场向H股市场传递,信息传递呈现不对称性,并分别符合"国际中心"和"国内偏好"假说;H股市场与H股板块市场间的条件相关性是动态变化的,在内地A股市场引进合格的香港机构投资者后相关性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2.
B股与H股及红筹股之间的溢出效应与信息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向量GARCH-M模型检验了B股与H股及红筹股之间的溢出效应与信息流动.实证结果表明:红筹股对沪深市B股、H股对沪市B股的收益和波动溢出效应均显著存在,而反向的溢出效应均不显著,表明信息是从红筹股向沪深市B股、从H股向沪市B股单向流动的;深市B股与H股之间相互的收益溢出效应均存在,而波动溢出效应均不存在,信息在H股和深市B股之间的流动情况不明显;在信息流动过程中,红筹股始终处于信息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沪、深、港三地股票市场的数据为样本,用VAR模型和二元GARCH模型重点研究"港股直通车"事件是否对港市与沪、深股市的收益率及波动溢出关系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港股直通车"公布之前,港市与沪、深股市间不存在任何方向的收益率溢出效应,但存在单向波动溢出效应;"港股直通车"公布之后.港市与沪、深股市间不仅存在单向收益率溢出效应,港市与沪市间还存在双向波动溢出效应,与深市间则存在单向波动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很多企业已横跨多种产品业务,不同产品业务存在地位差异,公司层信息对不同地位产品评价是否存在差异化影响,不同地位产品之间信息如何流动,这是现有文献的研究断层.本文通过两个实验,检验了公司信息的纵向(公司层→产品层)和横向(产品→产品)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在纵向溢出中存在非对称效应,旗舰产品评价受社会责任信息的影响效应更大;非旗舰产品评价受公司能力信息的影响效应更大.在横向溢出中,存在旗舰产品对非旗舰产品评价的影响,但不存在非旗舰产品对旗舰产品的影响.本文的理论创新点在于,将产品区分为旗舰和非旗舰产品,从而得出公司层信息对不同产品的非对称溢出效应以及旗舰产品到非旗舰产品的非对称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5.
陆静  周媛 《中国管理科学》2015,23(11):21-28
投资者情绪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反映了资本市场上非理性因素对资产定价的作用程度。本文采用证券投资基金的损失率来构建投资者情绪指数,并以此研究了其对中国AH股交叉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控制Fama-French三因素以及宏观经济变量的情况下,投资者情绪对同期的A股市场和H股市场都具有显著影响,即情绪高涨时,股票价格上涨,反之亦然;此外,投资者情绪对A股市场未来12月的收益率具有显著的反转预测,对H股市场未来6月的收益率具有显著的反转预测,说明中国大陆股票市场受投资者情绪影响的持续时间更长,反映了两个市场间非理性程度的差异和市场效率差异。本文的研究丰富了现有文献,为A股市场交易和监管制度的完善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6.
孙洁  殷方圆  刘建梅 《管理科学》2022,35(1):140-151
近年来,企业危机溢出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企业危机尤其是财务危机,不仅对企业自身经营和投融资活动产生严重影响,也对同行企业产生重要影响。已有关于财务危机对同行企业影响的研究,主要从财务危机对同行企业市场价值和债务成本等角度展开,尚未有研究分析财务危机与同行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继而忽视财务危机对同行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以2007年至2018年中国沪深A股非财务危机企业为样本,并匹配财务危机企业样本,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财务危机对同行非财务危机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从投资者情绪视角对上述影响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并从市场竞争地位和行业竞争程度两个视角进行情景检验;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固定效应模型、权益资本成本敏感性测试和控制行业平均每股收益等方法对研究结果的稳健性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1)财务危机降低同行非财务危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表现为财务危机的行业竞争效应;(2)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投资者情绪是财务危机影响同行非财务危机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作用路径之一,即行业中新增财务危机企业提高了投资者对同行非财务危机企业扩张市场、提升竞争力的期待值,表现为投资者情...  相似文献   

17.
中国股市限售股解禁的减持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限售股解禁及其减持现象将在中国股市长期存在,利用博弈分析和实证研究以深刻认识该现象并阐述其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而为相关治理途径选择提供依据.通过序贯博弈模型和同时决策的静态博弈模型分析限售股解禁的减持效应,并基于事件研究法进行实证研究.博弈模型推导表明.减持效应可能存在;当已流通股与解禁股的相对规模差异不大时存在减持效应的自稳定机制.实证分析证实了前述推断.并发现减持效应出现自稳定机制时往往伴随着股价的显著下跌;解禁日后存在一段观望期,期间减持效应不显著,但之后出现大规模的减持行为;提前反应明显强于减持效应,限售股解禁的心理冲击影响可能大于实际减持压力.要缓解限售股的解禁和减持压力,关键在于大幅度提升市场时股票的需求,有效承接供给规模的巨量增加,而其重点是提升市场投资需求和持股信心.  相似文献   

18.
沪市公司IPO业绩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1996至1999年间上市的沪A股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在这些年间上市的沪A股公司确实同其它国家的新股一样,存在业绩下滑现象。结合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了公司IPO业绩下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原产国效应与原产地效应的实证研究--中韩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研究在国际营销研究领域里比较广泛探讨的原产国效应(Country of Origin Effect)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消费者在评价国内外品牌时所产生的原产地效应(Region of Origin Effect)问题.根据韩国/中国和上海/沈阳的原产国和原产地效应的实证分析,发现中国消费者评价韩国或中国产品时不受原产国效应的影响,但却受到原产地效应影响,这是本研究的重要发现,也对企业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