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朝鲜停战谈判从1951年7月10日开始。谈判地点最初设在开城,10月25日移至板门店。历经两年之久的打打谈谈,双方在设立军事分界线、停战监督和战后限制朝鲜全境的军事设施、交换战俘等问题上达成协议。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最终在板门店签字,从而实现了朝鲜停战。  相似文献   

2.
王志刚 《中华魂》2010,(10):13-16
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在开城举行。这是中美双方交战9个月后进行战略调整的结果。此后.到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议.朝鲜战争一直在谈谈打打中进行。“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得到了充分体现。毛泽东在直接领导和指挥抗美援朝的同时,也直接领导和指挥了朝鲜停战谈判。  相似文献   

3.
朝鲜停战谈判从1951年7月10日正式开始,到1953年的7月27日,经过两年多的艰苦谈判,终于划上了句号。但谈判期间趣闻轶事迭出,使谈判富有戏剧性色彩。  相似文献   

4.
艾森豪威尔出任美国总统后对于朝鲜停战谈判,一方面继续沿用杜鲁门政府的所谓"自愿遣返"战俘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在国际国内诸因素的制约下急于停战.由于苏联新领导人改变了原有的对美强硬政策,中国方面不得不在朝鲜谈判中做出某些让步.与此同时,艾森豪威尔政府亦表示出一定的谈判诚意,在有关战俘协议的细节问题上对中朝方面做出了一些让步.虽然在谈判接近尾声时美方一度发出核威胁的信息,企图逼迫中朝方面尽早同意缔结停战协议,但是这种核威胁根本未发挥任何作用,谈判依自身逻辑而结束.  相似文献   

5.
本来志愿军计划的夏季反击战役因朝鲜停战协定即将签字,到1953年6月15日24时就已经结束了。但是,南朝鲜李承晚闹事了。 李承晚集团以“就地释放”为名,强迫扣留人民军战俘2.7万余人。并公开表示将他们强行编到南朝鲜军队中去。这一行动破坏了停战谈判刚刚达成的战俘遣返问题的协议,  相似文献   

6.
东北问题在战后国共双方的全盘战略部署 ,以及中国从和平走向战争的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946年 1月停战令下达后 ,由于国民党坚不承认中共在东北的地位 ,导致东北战争的爆发。在马歇尔调停之下 ,东北暂告停战 ,但是美国前后不一的立场得不到国共双方的认同。更由于国民党的顽固自大 ,使东北停战期内的谈判一无成果 ,国共双方在以往几个月中因为内外形势而建立起的脆弱互信 ,并未因东北停战而得以继续。相反 ,国共双方均对全盘战略作出重大调整 ,东北问题最终牵动大局 ,全面内战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7.
杨佩瑾 《老友》2013,(7):24-25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在板门店签字生效。历时3年多的朝鲜战争终于结束。喜讯传来,我们最先获知消息的电台人员,纷纷奔出防空掩体,在树阴遮蔽的山腰上眺望板门店方向,跳跃欢呼:"停战了,我们胜利了!"那时,我们志愿军63军正扼守在三八线南侧开城前线,据险保卫板门店谈判会场。白天,望得见山下会场上空  相似文献   

8.
在1951年6月至1953年7月的朝鲜停战谈判中,战俘遣返问题是谈判双方争论最为激烈、耗时最长的议题。美国出于冷战需要,拒不同意遣返所有被俘朝中人员;而朝中方面则依据关于战俘遣返问题的日内瓦公约,要求遣返所有战俘。由于在此问题上僵持不下,致使谈判几次陷于停顿。最终,谈判双方各自做出一定让步,使得战俘遣返问题得以解决,为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消除了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障碍。  相似文献   

9.
伍廷芳是近代中国一位较重要的历史人物。辛亥革命时,他被推为南方全权代表,在谈判中位居前台,主张切实地停战,坚持共和政体,与袁世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促成了和谈早成定局、民主共和早日实现。伍廷芳由一位满清官僚新近归向革命,能有如此表现,理应肯定。  相似文献   

10.
中立国监察委员会是监督朝鲜停战的重要机构之一.关于该机构的职能和地位,《朝鲜停战协定》有关条款做出了明确的法律界定.但该机构从酝酿成立及之后的职能实施却历经波折.该机构的成立主要源于中国的朝鲜停战监督构想,即让中立国监督朝鲜停战,这与美国所主张的让联合国监督朝鲜停战的根本理念相冲突.因而,在停战谈判过程中,美国就竭力限制该机构的职能地位.该机构成立之后,美国又竭力破坏其在停战监督中的职能实施,使其难以在韩国立足.最终,美国单方面迫使该机构撤往非军事区,使其无法正常行使停战监督职能,成为形同虚设的机构.  相似文献   

11.
周耿宁 《中华魂》2013,(16):10-13
新闻背景: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正式参战。同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951年7月10日,美国政府同意在开城举行停战谈判,并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相似文献   

12.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军事干涉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即从1950年6月25日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决定将军事千预的目标确定为使朝鲜半岛恢复到6月25日以前的状态,后在军事胜利的影响下于9月底决定用武力统一朝鲜,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发起三次战役后,美国政府内部经过反复讨论、权衡,终于下决心推行"战争局部化"的政策,并最终决定与中朝军队进行停战谈判.通过分析,揭示了从中国参战到1951年6月美国提出举行停战谈判这一时期的美国战争决策过程和影响美国决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1953年初入主白宫的艾森豪威尔及其国务卿杜勒斯称,美国的核威胁迫使中国对朝鲜停战谈判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即美国的核威胁吓退了中国.这种说法是神话还是历史?有关朝鲜战争的档案以及当时中国和朝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表明,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和中朝两国就作出了加快朝鲜停战谈判和尽早结束战争的决定,这与美国的核威胁无关.此外,对于在朝鲜战场使用核武器的可行性,当时美国政府的内部存在着许多争议,并未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4.
马歇尔使华与国共停战谈判包爱芹一、马歇尔的使命与美国对华政策1945年11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将派乔治·马歇尔赴华,去调停国共两党的冲突。其直接原因是原驻华大使赫尔利的辞职,而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此时所急于达到的对华政策目标是使国共两党停止冲突,...  相似文献   

15.
孟红 《山西老年》2010,(6):17-17
1951年6月底,周恩来点"将",指定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和乔冠华参加朝鲜停战谈判。随后,他们乘坐当年慈禧太后的专用"御辇"(火车包厢),到达安东(今丹东市)后,随即乘吉普车过鸭绿江。7月5日上午到达  相似文献   

16.
马歇尔调停就全国而言,前期一般是公正的,后期则是援蒋内战;就东北而言,马歇尔一开始就站在偏袒国民党的立场上,竭力帮助蒋介石确立在东北的优势地位.由马歇尔一手拟定的一月停战令,使蒋介石获得了向东北运兵的合法依据,也是导致东北大战的主要根源;当东北大战一触即发之时,马歇尔断然离华返美,任蒋介石在东北大战,致使三月停战协议变成一纸空文;在六月谈判中,他一味压迫中共让步,单方面满足蒋介石的要求.至于六月停战在客观上产生了有利于共产党而不利于国民党的效果,则是马歇尔当时始料不及的.  相似文献   

17.
1953年夏,我志愿军总政治部决定从前线各兵团抽调一批干部到开城,待停战协定签定、朝鲜战争结束后,迅速释放并遣返双方战俘。当时我所在的志愿军三十一师抽调了3名干部,有炮兵团副政委荆乐天、九十二团三营教导员田宗琴和我(我当时任九十二团卫生队指导员)。志愿军共调去100余名干部组成解释战俘代表团,与停战谈判代表团、新闻记者代表团组成一支工作队,由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担任队长,外交部政策委员会副会长乔冠华担任指导员。我在解释战俘代表团担任解释代表。 板门店关于战俘的谈判从1952年12月11日开始,于1953年6月8日达成协议,并签定了《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的职权范围》的文件。根据协议,对一切不直接遣返的战俘,应于停战协定生效后60天内,从拘留一方的军事控制下释放出来,移交给中  相似文献   

18.
时文 《今日南国》2014,(11):24-24
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纪念日已经过去,很多人有个疑问却没有解开,作为战争主要一方,韩国为何没有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原来,问题出在时任韩国总统李承晚身上. 1950年9月,就在美韩联军即将打进朝鲜腹地之际,李承晚和美国围绕将来谁控制朝鲜产生激烈争执.李承晚主张由韩国来主导,美国则希望有全民大选后的“新大韩民国政府”执掌局面,美国此举意在阻止李承晚将整个朝鲜半岛变成他的封建王国.  相似文献   

19.
朝鲜战争由于它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近10年来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朝鲜战争原因、性质、结局、责任以及停战与谈判问题、朝鲜战争与相关国家关系问题、朝鲜战争中的大国关系问题、朝鲜战争对地区及世界局势的影响以及朝鲜战争中的重要人物等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在两次印度支那战争期间 ,中国在全力支持越南抗法抗美斗争的同时 ,两国在斗争策略上是存在差异的。在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 ,中国代表团认为应该采取积极谈判姿态达成停战 ,为下一步统一国家的斗争建立一个巩固的后方基地。而越南代表团设想可以“毕其功于一役” ,谈判应该“让对方着急”。 196 7— 196 8年美国“以炸迫和”时 ,中国认为应该在给美国以重创后再开始谈判 ,而越南希望尽快谈判 ,甚至不与中国协商就开始了与美国的谈判。 70年代中越关系出现曲折时 ,这些策略分歧被赋予了各种解释。但实际上 ,中越两国在抗美抗法战争的根本战略问题上是完全一致的 ,分歧只是在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更有利于民族独立和祖国统一的最终实现。越南民族独立和统一事业的全过程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对形势分析的准确性和斗争策略建议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