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宁 《人文杂志》2006,1(6):1-10
分析现代印度与日本的中国形象,发现他们表述中国的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自我东方化”的,中国形象不过是“去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构筑的文化他者,目的在西方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中确认自己的文明身份。不论日本或印度,都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外表述中国,也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之外认同自身;亚洲不同国家的中国形象,不仅意味着该国与中国的双向文化想象关系,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不同东方国家面对西方现代性进行彼此参照、自我确证的三角关系,其中西方现代性具有覆盖性与宰制力量,东方国家在“彼此东方化”中将自身与对方同时置于西方现代性的他者地位;东方的中国形象成为西方的中国形象话语的再生产形式。“东方”或“亚洲”作为表述中国的主体,缺乏知识与价值的自我奠基。东方或亚洲国家在现代性叙事中构筑中国形象,不管是依附西方现代性还是另辟东方现代性,都无法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基础与前提、方向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宗艳  马妮 《齐鲁学刊》2007,(2):123-126
中西方学者从多角度对后现代主义进行诠释和思考,具体表现为对何谓后现代、后现代的理论特征以及后现代存在的合法性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试图把握它与西方传统哲学的关系,厘清它与马克思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契合与相似;并且在中国的传统和现实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接触与对话中,还出现了“东方后现代”的理论形式。  相似文献   

3.
企业文化,近些年来己成为国外管理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尤其是美国彼得斯和沃特曼的《成功之路》一书的问世,在西方企业界引起了轰动,把西方企业文化研究推向新的高潮。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也正在结合国情进行研讨。企业管理者只有通晓企业文化的含义、产生、内容和作用,才能更好地塑造和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世界各国至今对企业文化尚无统一的一致公认的定义,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对此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种意见认  相似文献   

4.
企业精神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 ,正在悄悄崛起 ,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重视。企业精神理论起源于 80年代初期的美国和日本 ,由于企业管理环境条件和管理水平的差异、社会制度的区别 ,在美国称为“企业意识”或“公司文化” ,在日本则叫做“经营理念”或“企业哲学” ,只有我国才叫做“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全体人员活力的集中体现 ,是激励职工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企业精神标志着一个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带有特征性的价值观和战略眼光。当前 ,我国商业企业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考虑 ,进一步解放思想 …  相似文献   

5.
范化 《天府新论》2003,(4):100-101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正日益受到中外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重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经济生活中信用危机的出现 ,儒家诚信思想倍受社会关注 ,为现代企业文化所青睐 ,建设企业诚信文化的意识和行动如雨后春笋般在企业界不断扩展。毋庸置疑 ,儒家诚信思想对当今企业文化的建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系统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企业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它源于中国,成功于日本,系统总结于美国,80年代初兴盛于西方,并随即传人我国,是一种角度新颖、内容独特、效果显著,为理论界和企业界所瞩目的世界流行管理新学科。早在19世纪末,我国一些民族资本家的激进入土在发展民族工业过程中,就曾提出建设为企业目标服务的企业文化,并身体力行。如侯德榜创建的永利碱厂,形成了以“相信科学,牺牲个人,顾全团体,服务社会”为核心的企业文化.50-60年代,大庆的“独立自主、艰苦创业”、鞍钢的“孟泰”精神也曾产生较大…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中国题材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和"东方主义"等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东西方的不平等和对峙状态凸显,东方要在正确客观认识自身的前提下,识别抵制西方东方主义的文化侵袭与后殖民态势,积极为建设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荣而努力。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恰好是应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制胜法宝,重新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也就有了深远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跨文化视野中希尔作品的研究》一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论维度和阅读范式。  相似文献   

8.
90年代以来,亚洲新电影在全球化语境中日渐崛起并引起人们关注。亚洲,在西方人的视野中,属于世界地理范畴中的东方。从地理分布上看,“近代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东方以后,又把中国、日本、朝鲜、印度乃至整个阿拉伯国家包括非洲在内,都通称为东方,以此区别于他们的西方世界。”[1]因此,很多学者又把亚洲新电影通称为东方电影。由于东方族群长期受到西方强权政治和殖民统治的奴役,东方的文化也因此而受到“西方中心论”文化的摧残和遮蔽。亚洲新电影普遍有着表达本土文化的自觉。在这个意义上,亚洲电影就不仅仅是一个属于地理范畴的名词,更是一…  相似文献   

9.
七十年代末期,世界市场上势如破竹的“日本旋风”,将沉浸于传统成熟管理方式中的美国惊醒。素以兼容现世的美国人,面对“怪胎”式的日本管理,终于开始了新的思考。于是,企业文化这一陌生的概念在美国的“管理革命”中应运而生,并迅速渗入了西方诸国,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非理性管理新潮。管理理论也就此掀开了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作为商品经济文化主流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0.
儒家人本哲学与人力资源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建民 《船山学刊》2001,(4):87-89,96
本文从分析儒家人本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理论的共同点或相似点入手,得出二者对“人”的认识的趋同和在理论上可供对接的五大楔口,从而提出将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接,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设想,并勾勒出这种管理模式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1.
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大体经历了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不断走向成熟并最终形成完整的体系.其主要涉及东方革命和东方社会主义建设两大方面,包含“东方国家可以先于西方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并获得成功”、“东方国家可以先于西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实现社会主义,但这将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等重要内容.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精髓和核心要义,又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新观点和新看法,回答了马克思恩格斯受制于历史条件没有或未及回答的一系列问题,在某些方面实现了理论的升华和超越.  相似文献   

12.
杜平 《社会科学》2004,(6):116-121
过去几个世纪以来 ,西方的“东方情结”一直主导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西方何以迷恋东方 ?而东方在西方世界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西方的“东方情结”是迷恋与批判意识的混合 ,无论是出于对东方的浪漫化或是对东方的好奇 ,西方表现出的“东方情结”都是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与超越的内在需要 ,也是西方文化“焦虑”的表现。“东方情结”包含着西方对东方的复杂情感 ,通过对这一复杂情感的理解 ,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西方知识界“东方转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论列宁的东方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良早 《江汉论坛》2002,39(5):25-31
从1920年共产国际二大期间列宁的文献看,他的东方理论已经产生。从他逝世前夕留下的文献看,东方理论已经成熟。东方理论包括东方国家容易发生革命、东方的民主革命容易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东方国家虽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但可以实现社会主义、东方国家可以先于西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东方国家必须渐进地组织经济建设、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进程伟大而曲折等重要观点。东方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史上实现了由“西方重心论”向“东方重心论”的转移,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为正确地认识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思想指南。  相似文献   

14.
本文的研究指出,《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以其“新拓扑历史主义”的视角和话语理论,而成为中国学术界前反思性阶段即仅仅消费、搬运后现代学术阶段的结束而进入反思性阶段的标志性著作。作者周宁以其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出色的知识系谱化能力,有效地回答了“中国”和“中国形象”的问题在西方现代性以及东方主义话语谱系中是如何形成和被建构起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谷崎润一郎与芥川龙之介同是日本大正时期颇具“支那趣味”的代表性作家,曾先后来到中国旅行.如果以谷崎和芥川的天津旅行为切入点对他们的文学表现与文化立场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二人的“支那趣味”具有显著差异.在实际的中国之旅中谷崎一直在创造“支那趣味”,芥川一直在验证“支那趣味”;谷崎的“支那趣味”与“西洋崇拜”属于并存互动关系,并拥有一份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的从容,而芥川的“支那趣味”排斥一切西方元素,坚守心中的那份东方情结.  相似文献   

16.
林凇 《山东社会科学》2022,(11):139-144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从西方话语体系的压迫、刻意塑造的“东西文化价值对立”、基于“自我意识”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三个方面将西方文化殖民的阴谋暴露于世,由此揭开了后殖民主义理论新的批判视角。无论是全球多元文化的现世交融还是当前国内外学界的普遍共识,都呼唤着“中心主义”的消解和“自我文化”的重建。中国红色文化从消解“他者”形象、驳斥“东西文化价值对立”和超越“西方中心主义”三个方面审视和批判了“东方主义”的内在逻辑。从叙事逻辑、话语站位和传播载体三个方面着手构建新时代中国红色文化的话语体系,有利于突破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压制,从而坚定红色文化的价值自信,提升红色文化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增强,被称为“现代管理之魂”的企业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如何在经济转轨时期,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赋予企业以新的生机和活力,已经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读《理论与现代化》去年第5期《论经济转轨时期的企业文化重塑》一文,引发了笔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兴趣.本文试就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者文化素质,企业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等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东方学”明确地指出在西方本位主义视野中的“东方”是西方社会为了自身的文化需要而建构出来的“他者”。在当代世界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中,在西方成熟的媒体运作模式和文化工业的覆盖下,许多人担忧西方的东方主义不仅是西方人的想象,也很可能成为东方人自我的想象,即所谓“东方的他者化”的趋势,并担心这种趋势会对中国的文化和国人的民族认同感造成直接的威胁。这种担忧有着确实的现实背景依据,而事实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当东方主义指出“东方”一词是建构而来的时,本身也就否认了“东方”的确定性。“东方”同“西方”一样都是想象中的概念,两者都用彼此来确定自身的聚合。“东方”、“西方”的文化永远都在互动、交流、融合中传播。文化永远是不确定的动态演变,正如“他者”是永远确定的永恒存在,两者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9.
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文化产业的兴盛带来了许多理论话题与现实问题。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带有鲜明文化革命色彩的传统批判理论曾盛极一时 ,是伯明翰学派与后现代主义诸家为大众文化批评带来的反拨和突破使其步入了多元共存的文化“后革命”时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先后引进 ,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 ,也能解决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 ;但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境 ,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问题硬性移植到中国而变成“假想敌” ,所以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将西方文化理论“再语境化” ,结合中国当前的“后革命”特色坚持适时而积极的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20.
“企业文化”这一概念,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欧美、日本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学界开始兴起的一个新观念、新领域,现在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界和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之一。企业文化目前在学术上无较统一的定义,一般指的是一个企业独有的、主要由企业领导人倡导,全体职工普遍接受和信守不渝的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及由此形成的企业形象。它是企业的经验、传统、风气和习惯的结晶,是企业高层管理者思想观念的体现和展开,也是社会传统文化对企业的渗透。如日本丰田公司一贯追求技术与人的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