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学界对贤能政治讨论比较热烈,但是基本上把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对立而论,且主要从干部选拔角度论之。中国政治现实更应称之为贤能民主,是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的融合,融合着公意民主和众意民主,融合着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贤能民主,就是选出优质的人并通过优质的人做出优质的决策,不只体现于“用干部”,更体现于“出主意”。用干部方面,“政绩突出”体现着“贤能”,“群众信任”则是“民主”的要求。出主意方面,“民主的决策”是“民主”的要求,“科学的决策”则体现着“贤能”。  相似文献   

2.
孙磊 《天府新论》2018,(4):42-52
近年来,贝淡宁的“贤能政治”学说引发许多关于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的争论。要摆脱对二者贴标签的做法,不能简单地将二者对立,并有必要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首先,要更深刻地理解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利弊,认清只有贤能才能克服民主政治潜在的德性危机。其次,要更全面地理解儒家贤能政治的传统,儒家贤能政治不仅强调以德性为根本的“德治”,还重视以制度保障为根本的“礼治”。在与君主制彻底剥离后,儒家贤能政治传统可以在当今中国民主政治的德性教化和制度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贤能政治批评家应该质疑贤能政治基本原则的可靠性,并指出在实践中贯彻选贤使能的不可行性。英国公务员制度的两位改革者于1854年撰写的《诺斯科特特里维廉报告》引发公众的两极反应:自由派认为竞争性考试是最伟大的公共改革之一;保守派则担心计划在实践中行不通,以带有主观性的根据功绩来晋升取代根据资历晋升,为任人唯亲大开方便之门;将竞争推向社会的各个角落,可能对公务员系统的社会活力和弹性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违反民主问责原则。贤能政治会产生一种唯我独尊的中央集权,造成政府精神的转变,可能把英国社会变成由暴君和奴隶组成的两极世界。封建贵族试图阻止官僚阶级支配国家,却意外制造出了一个新贵族阶级,这无疑意味着社会之间相互监督制衡的脆弱系统的终结。  相似文献   

4.
以贤能治国,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儒家的政治理念.儒家对贤与能既作了不同定位,又关注其统一.较之政治领域中的体制、程序,贤能更多地与人的内在品格、能力相联系.与此相联系,肯定贤能在政治实践中的作用,对于避免仅仅将政治的运作限定于体制、程序等形式的层面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贤能作为个体性的品格和能力,其作用本身无法完全与体制、规范、程序等相分离,贤能者本身之进入政治实践的领域以及对其可能产生的消极趋向的限定,也需要体制、程序等层面的担保.由此实践主体层面的贤能与政治体制层面的程序系统并非彼此相斥.  相似文献   

5.
汉晋之际,儒家贤能观念随着儒家思想的历史境遇而变化。政治上,汉末选才失实使儒家贤德观念遭到了曹操求才三令的公然僭越。思想上,才性关系的讨论唤醒了士人个体意识的觉醒,笼罩在士人心头的传统儒家思想开始松动,玄学思潮乘势而起。社会风气层面,魏晋禅代之际,司马氏集团的篡位,使得儒家思想规范下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失去了维系人心的作用,两汉时期对内在贤德的表彰被两晋时期的外在审美所取代。儒家贤能观念的变化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鉴中表现为由重道德品行向重艺术才华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清朝文官任用具有一套较为合理和行之有效的机制,它保证了高级文官在整体上具有较高的素质。以仕籍出身作为文官除授起点和任职的主要依据,以明确的线路次序保障文官任用规范不紊,以较俸升转作为文官循资而上之关键措施,这是清朝文官任用的几个主要特点,也是其内在机制的几个关键环节。清朝文官任用机制对于清朝治国理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蕴含着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迪。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各类书刊、杂志的办刊理念及刊物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与之相适应。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有许多的刊物,由于不适应发展的形势,开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年鉴也不例外。如何应对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抓住机遇,发挥年鉴的自身优势,走出一条可持续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广西工学院将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育人才、提供智力支持作为自己的办学宗旨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除了举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外,还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以及各种职业资格考试、教训各级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广西工学院将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育人才、提供智力支持作为自己的办学宗旨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除了举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外,还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以及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各级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相似文献   

10.
新近一个时期,因应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与文化"走出去"的现实需要,原本被束之高阁的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思想文化资源,得益于意识形态触媒的接引,而与当下时代发生了化合反应,重又走向思想文化论争的前沿,接受时代的检视、省察和创造性转换。恰值此时,国际思想文化市场的风向也发生了逆变,英美民粹主义思潮的意外涌起和政治自由主义的严重受挫,又为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思想文化资源的开掘,提供了全球性文化环境和难得际遇。也因此,相关学术讨论一时风生水起。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对话的异军突起,即得益于古今中西之思想资源在这一时代节点上的因缘际会。贝淡宁的贤能政治主张并非"在沙滩上起高楼",而是有其历史与思想文化基础,它是西方社群主义、精英主义基因与东方儒家政治文化资源的奇妙杂糅。这一理论主张所存在的致命缺陷,是既不能周延地解决权力来源合法性也即政治(程序)合法性这一根本性问题,也不能自足自洽地解决权力的制度性监督与制约难题,更无力提供根本性制度安排,以保护"少数派"的权利甚至基本人权不受侵害。本质上隶于总体性权力架构的贤能政治,其未来命运究当如何,取决于儒家政治哲学、中国道路以及民主政治之间的互动及其前景。  相似文献   

11.
钱穆先生针对中国近代以来主流学界的“专制政治论”展开了从历史学、政治学、文化学、哲学等诸多层面的反驳与论证,其中的政治学论述集中于作为政制史研究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以及作为宪制时评集的《政学私言》,其基本目标在于建构一种有别于又可适当兼容西方民主政治的贤能政治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展现了钱穆对一种类似于剑桥学派之“历史情境主义”的方法论自觉,通过区分“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以及确立政制研究的“七步法”而典范体现于该著作关于汉、唐、宋、明、清的政制个案研究,得出了中国古代政治的“非专制论”,并对中国新政治的建构提出若干建议。《政学私言》代表了1945年前后民国制宪过程中相对缺席之儒家立场,从传统政治论角度对五权宪法给予肯定和支持,并从宪制的多重制度层面提出契合于传统政治原理的意见和方案。钱穆的贤能政治学对中国当代政治学及政治制度研究产生了某种典范影响,贝淡宁的“贤能政治论”以社会科学方法推进了钱穆政治学基本命题的当代展开。中国传统政治对当代政治乃至于全球治理的可能贡献,恰恰在于在一个“民主民粹化”的失序时代重建最低限度的“美德—贤能政治”。  相似文献   

12.
《文史哲》2017,(5)
精英主义原是西方现代民主制度下的一种政治现象和政治倾向,贝淡宁却将它强加于古代儒家与当代中国,谓之贤能政治。贝淡宁所倡言的贤能政治是一种反民主的政治理论,且充满着逻辑矛盾:它时而是民主制的对立物,时而又是民主制的补充物;时而坚决拒斥民主,时而又需要民主机制来保证其合法性。贝淡宁对民主政治的批评在理论上难以立足,对贤能政治的辩护也多似是而非。贤能政治的要害不仅在其关于民主的工具理性思维方式,从而否定人民主权,更在于它在本质上是一条回归前现代之路。  相似文献   

13.
《文史哲》2017,(3)
<正>2017年4月15日至16日,《文史哲》杂志人文高端论坛之六贤能政治的可行性及其限度:儒学与自由主义的对话在济南召开,会上同时发布了《文史哲》编辑部与《中华读书报》社联合评选的2016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15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25位长期关注儒学与自由主义关系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华读书报》、《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读书》、澎湃新闻等报刊媒体全程关注。  相似文献   

14.
15.
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和王实甫的<西厢记>这两部名著都体现了封建婚姻制度与自由恋爱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且都是大团圆结局,但是两者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同,体现了科举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