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莱克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许多诗歌都吸引着读者,他的诗歌的表现手法有许多与其他诗人不同的地方。其诗歌的独特的表现手法造就了他的经久不衰的魅力。首先,简单的词汇构筑了朗朗上口的诗句,表达了深邃的思想。其次,他的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更加深了读者对他的诗的理解。再次,重复手法的使用不仅在诗中增加了力量,而且烘托气氛,从而表现出整个社会风貌。还有他的诗歌意象有许多不同的阐释,给读者以无穷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散曲审美特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曲审美特征论张晓军散曲,萌于宋,成于金,盛于元,延续不绝于明清。散曲继诗、词之后异军突起,与诗、词分庭抗礼,鼎足而三。在元代,使诗、词退避三舍,严然占据诗坛的主座;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与楚辞、汉赋、六代姘话、唐诗、宋词平分秋色,赢得了"一代之文...  相似文献   

3.
本文评述的《拉萨欢歌》是恰白·次旦平措先生具有代表性的组诗。该诗的主题描写了拉萨翻天覆地的变化,歌颂了拉萨的新景象。该诗用句首叠字的格律写成,将传统修辞方法与现代修辞方法结合运用,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4.
张艳 《北方论丛》2016,(4):59-63
元代出现文人雅俗双栖创作现象,双栖创作类型主要有诗文词兼散曲、诗文词兼杂剧、诗文词兼曲(杂剧散曲)等三大类.以双栖文人的诗歌和散曲作品为例,其内容、风格主要有两大类型.其一,内容、风格相近.典型的如侯克中,侯克中的散曲内容是其乡思羁愁感怀诗的情感总汇.其二,内容、风格迥异.最典型的是徐琰,其诗文受正统儒教影响,庄重严肃.但其散曲,尤其咏妓之作,却是趣味低俗.通观认识雅俗双栖作家不同文体创作的差异及联系,有助于突破元代文学不同文体研究相互割裂的现状,既是客观认识元代丈人的需要,也是准确认识元代文坛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如果我们把诗看作是中国古代诗类体裁中的贵族绅士,那么词应该是诗类体裁中的中产阶级,散曲则是诗类体裁中的平民百姓了。其总体美学特征大致是:以唐诗为代表的诗在风格上比较含蓄典雅,贵族气比较明显;以宋词为代表的词则通畅明快得多,体现出一种现实性大众性;而以元曲为代表的散曲在风格上更加率直活泼,平民化世俗化的美学特征十分鲜明。这一诗体美学特征的膻变首先体现在语言表达上。众所周知,唐诗讲究炼词炼句,语言风格追求含蓄精警、优美凝炼。杜甫曾自述他作诗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  相似文献   

6.
简论台湾诗人痖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痖弦作为台湾现代诗坛的杰出人物,其诗歌题材选择颇具特色,他不仅经营出独特的沉郁悲怆的诗歌境界,而且在意象构成、运用反讽技术、语言创造与文体渗透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其建立“现代中国诗”的倡导和关于诗的晦涩、诗的社会意义的众多理论探讨亦很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散曲的句格,一开始是比较自由的,当文人深度介入而使散曲律化以后,便不自由了,这体现着散曲发展的一种进步,但也有一定局限性.北曲的律化,与南方作家的介入和南曲的影响有关.曲的自由与不自由在曲史中是一贯始终的.在诗、词、曲三种传统诗歌体式的当下创作中,曲有着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在比兴寄托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比前代诗人有很大发展,所以在唐代格律诗中大量用比兴寄托的手法,而且通体专用比兴,力求寄意的深隐与情味的隽永。李商隐在总结前代艺术经验加以开拓的创新方面,卓然自成流派,其诗从情意、辞采和声韵等方面表达了诗的艺术特点,在我国古典诗歌的整个传统中,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分体文学史研究领域中,绝大多数文学体裁,如诗、词、戏剧、小说、散文等,均有相应的文学史专著问世,甚至一体多种,成绩斐然,唯独散曲这一体式的史的研究相当沉寂,一直还未见有一部系统的、完整的散曲史专著问世.这不仅是对散曲文学的严重不公,而且更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个缺陷、一片空白.毫无疑问,这个缺陷应该弥补,文学史研究界的专家们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幸运的是,一些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孜孜求索的学者,并未放弃对散曲文学的研究,未被世俗偏见所动摇,他们迎难而上,克服羁绊与困难,终于弥补了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中的这一缺陷.这一最新成果,就是由梁扬、杨东甫俩先生完成、广西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专著——《中国散曲史》.笔者与二位作者素无交往,但拜读全书之后,不禁由衷钦佩梁、杨二先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在科学研究征途上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挑战的气魄,故不揣浅陋,草成此文,试从十个方面对《中国散曲史》一书的特色和学术价值作一评介.一种学术著作有无价值或者说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它是否为真正的“一家之言”,是否建立了新的理论和提出了新的观点,更在于它是否真在他人所未曾涉足的领域内跋涉探索并多有收获.《中国散曲史》正是在这些方面显示了它的价值所在.它本身的问世,就是  相似文献   

10.
郭延礼 《文史哲》2007,(5):73-82
黄遵宪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他的"新派诗"代表了诗界革命的实绩,历来评价较高。钱钟书先生对黄遵宪的"新派诗"颇有微词。钱先生的批评主要有三点:一是黄遵宪的"新派诗"有新事物而无新理致;二是黄遵宪的《番客篇》、《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不过是因袭了前人的作品;三是黄遵宪在诗中运用新名词"亦犹参军蛮语作诗,仍是用佛典梵语之结习而已"。这三点不仅关系到黄遵宪"新派诗"的评价,也涉及到对诗界革命派诗歌的认识。回到原典,重新解读黄诗,就会发现钱先生所提出的三点,似有不妥之处。公正地说,黄诗不仅开拓了诗域,而且传递了新的情感和思维方式,创新了语言,也改革了诗体。  相似文献   

11.
唐代省试诗内容与审美风格虽以雅正庄肃为主,但同时存在着新异骇怪的现象。不仅在广义的省试诗中有传奇化命题情形,而且在体现国家意志的科场试诗中也出现了传奇化元素。神仙故事、传奇异闻均成了省试诗写作对象。省试诗出现传奇化的原因,首先是出于对皇家歌功颂德的需要,其次体现出道家文化在国家意志中的位置,此外还明显受到唐传奇文化氛围的影响。虽然省试诗的传奇化并未成为传统,但这一新气象的出现是对传统命题范式的拓展与突破,表现出唐代省试诗创作的开放心态和革新精神。  相似文献   

12.
十二封建後期的诗歌与散文(续) 4 唐宋词诗到唐代已发展到相当的高度,以後继诗而起的有词与散曲。词是一种音乐性较重的诗篇,它本是为歌唱而创造的。因此,每首词的字数、句数、句法与字句的音节,都为它所配合的乐调所决定。而且,最早的词的内容大都是与乐调的名称一致的。同诗歌的其他形式一样,词的最早创作者是劳动人民。虽然在过去社会里统治阶级惯於掠夺人民的贡献,但人民的成就还是不能完全抹煞掉。从一些词调的名称上,我们寻找出最早创作者的身分。如浪淘沙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汉文化叠字,源远流长.多见于古今诗词、楹联,常用复叠辞格来表现.本文以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关于叠字(重言)的精道论述为纲,援引《诗经》、《楚辞》以来,到唐、宋(含清代)诗词运用叠字修辞之范例,从诗文内客、艺术技巧上,论证复叠摹状、拟声的特异功能,兼及它对现代诗文的优良传统影响.意图说明:诸辞格中,保存、继承、发扬叠字(重言)的必要性、可行性、审美需要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4.
阿弗瑞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是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大诗人,1850年继华兹华斯后被英国皇室认定为"桂冠诗人",他的诗以"韵律整齐、音乐感强烈"著称。运用功能语言学理论对他的诗The Eagle进行分析,不仅视角新颖,而且尽显它在分析和欣赏英文诗歌方面的可应用性和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在诗经学史中,"颂"被视为"体"甚早。但时至今日,对《诗经》中的"颂体诗"的文体特色仍缺乏现代文学理论语境中的总结与概括。《诗经》中约有"颂体诗"40首左右,是一种以歌颂先祖为主旨和主要特色的亚诗歌体裁。在题材类型上大致可分为:天子举行禘袷郊类大祭乐歌之诗;春(禴)、夏(祠)、秋(烝)、冬(尝)四时"宗祀"祭祀乐歌之诗;天子"巡守""告成"之祭的乐歌之诗;农事祭祀活动乐歌之诗。在艺术特色上,除以"四言单章"为代表的主流结构形态外,广泛运用了"形容"修辞格,通过"形容"实现对"神"的赞美;突出运用了报告与祈祷的修辞方式,展示出"与神交易"的功利心态;"镶嵌"与"叠字"的手法交相为用,对诗歌韵律节奏的形成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诗歌语言的特征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诗歌语言不仅具有简洁性和用典性,而且允许在句法和词法方面可以破格。译诗时必须注意诗歌语言的这些特点,使译诗在语言方面能接近原诗。  相似文献   

17.
“五更体”民歌在中国民歌发展史上渊源甚久,它不仅广受普通百姓喜爱而得以广泛传唱,同时还对文人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五更体”民歌对中国古代散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散曲的外部形式和内容上,还表现在散曲所使用的曲牌上.民歌与文人散曲之间不同形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它对于激活散曲独有之文体特征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中,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愈益密切,茶文化的影响愈益深远,茶文化的研究再次掀起高潮.如果我们以美学作为切入点,综合运用茶学、诗学、美学等知识,以诸多优美的唐代茶诗为研究材料,解析诗中所体现的饮茶的自然环境、使用的器具、冲泡程式等,则可以发现,饮茶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且是一种艺术和精神美的享受.深入研究唐代茶诗,便于我们把握唐代茶艺审美情趣的奥妙所在,丰富茶诗美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湖湘诗媛在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浸润中,培育以家族、姻亲、地缘为核心的女性诗学文化圈,不仅承传了深厚的屈骚传统,而且形成了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异乎寻常的坚贞之德与卓越的性别识见,呈现独具地域特征的文化品格,成为湖湘文化的有机组成。  相似文献   

20.
有元一代自始至终的文化冲突形成了元代文人极其复杂的心态,当传统文化面临危机时,他们做出的不同的抉择,影响着元代文学的创作精神。元代文人对传统诗学继承的两种极端趋向,接受者不同的“期望阈”造成的诗、曲创作精神的悖反,创作主体情感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形成的诗、曲迥异的审美倾向,使得元代诗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雍容典雅、尊经循道、情在理中、合法合度;而元代散曲则冲破了传统诗学的藩篱表现出惊世骇俗的浪子才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