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其战略目标及实践路径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政客的重视。关注"复兴"一词的内涵及其与"振兴""崛起"等词的差异,从中发现此概念的特殊意旨必然和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有关,因而希望努力追寻历史印迹,找到民族复兴需要对接的历史"坐标",让"复兴"的外延指向更加明确清晰。三百年前也许是最近一个中华民族"复兴"的参照"坐标",当时中、法、俄三国鼎足而立,各自都达到了至今很难超越的历史高度,总结当时成功的经验以及后来衰落的教训,是对标历史的核心目的。从历史的兴衰轨迹中定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走向,既是对历史的最大尊重,也是对现实的最好交待。  相似文献   

2.
合理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教学进行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阶级分析法与历史分析法相结合,合理地对"西方政治思想史"进行课程名称定位、起止时间定位、传播空间定位和教学内容定位。  相似文献   

3.
"两个务必"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坚持"两个务必"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两个务必",最根本的是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四个牢记"的要求,把坚持"两个务必"作为一项长期紧迫的政治任务,把落实"两个务必"同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坚持从自身做起,特别是从党员领导干部做起,用坚持"两个务必"的实际行动实现"三个代表"的总要求.  相似文献   

4.
黄仁宇以"大历史观"的视角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解读,对中国近现代史一些重要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评判。从"大历史观"出发,黄仁宇对中国近现代史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蒋介石、毛泽东作了历史定位。"大历史观"解读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是"中国的长期革命",它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受"大德育"理念的影响,"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经常被混用,因此带来了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的诸多问题。通过对两者的历史考察和内涵对比,分析混用的内在逻辑,能够更清晰地呈现两者的相互关系。对两个概念、两个学科的理论边界进行适度区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对于"环境伦理学何以可能"这样一个关涉到环境伦理学正当性的问题的解答,是需要通过历史审思、经验证实和理性澄明这样三重视角的关注来完成的,而且通过这种思考,我们可以对伦理学理论嬗变的逻辑进程和人的意义呈现与价值定位的方式有更深刻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瑞典人类学家艾尧仁对"传统汉人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在学术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突破了"宗族范式"的藩篱,二是通过对中国古典文献的解读,使人类学的汉人社会研究具有了历史的深度。同时,他对历史的切面式思考,引发了本文对历史人类学两种研究取向的延伸性讨论。文章指出"切面"与"过程"是历史人类学的不同做派,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从而澄清了目前学界对该问题的含混认识。  相似文献   

8.
以大历史视野定位"纲要"课的教学方法,是由课程性质和教学任务决定的,是着眼于方法论层面的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地、整体地、连续地理解历史,总结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结合课程特点,比较方法是更好实现大历史视野教学定位的手段。大历史视野下比较方法的运用是有效设计教学内容,优化师生互动参与,综合多种教学手段,实现"纲要"课课程功能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孟德斯鸠系统地阐述了"三权分立"的思想,并明确提出了分权制衡理论.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思想的重要发展.对"三权分立"与"五权宪法"的比较,应从两大思想的立论基础、构成形式和分权实质等方面入手.虽然"三权分立"与"五权宪法"思想都有历史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它们是中西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两座辉煌的历史丰碑.  相似文献   

10.
"高岗事件"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背景,影响深远。在这一历史事件研究中,1953年夏季全国财经会议上"批薄射刘"问题、1953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轮流坐庄"问题以及"多搞几个副主席,你也搞一个,我也搞一个"问题,一直是让人深感困惑久未解决的问题,资料文献和研究论著多有矛盾之处,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做人教育"的兴起是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对教育本质和功能重新定位所作出的理性选择."做人教育"应诠释为"成为完整的人的教育",当前应侧重于教学生做独立之人、文明之人、健康之人、可持续发展之人."做人教育"应遵循"教"与"不教"之道.  相似文献   

12.
"历史"和"历时"是语言学容易混淆却又有根本区别的两个概念。语言学使用"历史"显然是受到别的学科的影响;而"历时"这个概念是索绪尔提出来的,这种时间态与"共时"相对。索绪尔提出"共时""历时"划分的理论原则,这两种时间态既有区别也密切关联。认知分析对像语法化这种历时演变研究有重要意义,但不足以否定语言研究区别共时和历时的原则。基于语言研究的科学化,语言学使用"历时"这个概念比"历史"这个概念更为科学。  相似文献   

13.
杨松 《社区》2013,(7):18
为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系群众、服务基层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2012年以来,江苏省大丰市率先探索建立社区"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并实现了全市262个城乡社区"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的全面有效覆盖。准确定位职能。坚持以"宣讲政策、收集民意、构建和谐、促进发展"为主题,按照重在基层、注重实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从历史维度考察自1956年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来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演进的历史轨迹,发现其演变规律,以破解当前农地"三权分置"的路径困局。研究方法:法律(政策)文本分析法、历史对比法、逻辑推理法。研究结论:我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经历了一个"一生二、二生三"的发展历程,"一生二"是指一权变两权的"两权分离","二生三"是指两权变三权的"三权分置"。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九大以后,在国情农情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有关"三权分置"的论述是习近平"三农观"在"两权分离"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既有原则性的继承,又有突破和创新,并在权利体系和经营理念上对"两权分离"进行了全新覆盖。  相似文献   

15.
文章依据存在主义哲学对于"过去"(即历史)问题的看法,即所谓史学中的事实只不过是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解释,而这种解释由人们对于其"将来"的规划所调节,力图揭示史学研究的一个潜在性质:无论知觉与否,"求真"之真,将随着人们对"将来"谋划的变化而变化,不存在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永恒的原子事实.根据这个性质,扬弃"信古"与"疑古"两种史学态度,说明"层累历史"现象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肯定"层累历史"的价值.在结语部分,则逻辑地提出"基于将来的释古"的史学研究命题.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期间贵州农业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的贵州,如何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未来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以及随着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研究的开始,如何制定贵州省农业经济的五年规划,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两大问题.从贵州省情出发,总结"十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就"十一五"期间贵州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英国学者C.P.斯诺的"两种文化"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日益分裂的担忧,在当今的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分析中找到了历史的回音与共鸣,其为当今的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锲入点。而生态文化显然是弥合"两种文化"的必要桥梁。从现今学者对生态文化蓝图的勾勒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分析来看,斯诺所谓的"第三文化"有可能就是生态文化的理论原型。  相似文献   

18.
"内圣"与"外王"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中国哲学的意义以及其未来发展方向的大问题.本文无意全面展开这一问题,而是在具体分析李泽厚的"新内圣外王之道"、阐明它的所对以及它发展的内在理路的基础上,指出"内圣外王"是一个生命呈现的问题,展示了人类自身创造自己的历史.因而,情与理、圣与王、内与外、孟与荀等的关系问题也就只能在此生命呈现与历史过程中有其区分的意义,并随之而展示其自身.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的“博通”与“专精”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博通"与"专精"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这对矛盾是高等学校制订教育目标过程中的一个难题。本文从分析一般教育目标出发,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剖析了实际教育目标时而偏向"博通"、时而偏向"专精"的历史渊源,指出总的趋势倾向于培养"专才"。文章还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分化与综合的角度讨论了"博通"与"专精"的关系;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分析了两种带有不同偏向的人才的特点,从而认为社会一般也更垂青于专门人才。根据对高等教育历史、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创新要求的分析,文章得到了关于理解"博通"与"专精"关系的七点结论。鉴于"通才教育"概念容易引起歧义,建议在今后高等教育讨论中不用"通才教育"这一名词。最后,文章提出了各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学校处理"博通"与"专精"关系的四条原则,特别指出学校定位与国情是具体处理"博通"与"专精"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0.
诠释马克思"历史科学"并非依循"自然科学"的路径,两者共同分享着历史这个主体性的根基。"历史科学"由以产生的基础是人的历史性存在及其现实生活过程,而这恰恰是市民社会为历史所拉开的"舞台"。市民社会通过人的存在及其现实生活过程,将自身定位于"历史科学"的理论题域,并由此提示在总体的"科学"层面上理解马克思"历史科学"之一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