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科举制以来,中国便不断上演一次考试改变命运的神话。科举制度被废除以后,从1994年国家颁布《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到《中国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施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继续在中国上演。本文试图阐述我国科举制度到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历程,借此了解我国人事制度。  相似文献   

2.
孙强 《经营管理者》2009,(22):357-357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其相对公正性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稳定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考察科举制度的合理性,对于我们更好反省和整治近年来频发的高考弊案,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萧功秦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承负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并维系社会内部的文化生态平衡的功能。它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运行均起到枢纽与调节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科举制度对传统社会的整合作用,来研...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从隋唐创立到1905年9月2日的一纸清帝谕令废止,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对隋唐及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间有未中举的范进、孔乙己等腐儒形象,有连秀才都没考上的的蒲松龄、曹雪芹等巨人,  相似文献   

5.
何柳 《科学咨询》2009,(20):29-30
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从隋唐创立到1905年9月2日的一纸清帝谕令废止,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对隋唐及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间有未中举的范进、孔乙己等腐儒形象,有连秀才都没考上的的蒲松龄、曹雪芹等巨人,同时也有状元王维、柳公权、贺知章、张九龄、文天祥等名彪青史的人物;  相似文献   

6.
始于隋唐的中国科举制度在清末被废除了,虽然对照现代文官制度,要挑科举制的毛病也是轻而易举的,但是,在经过了一个世纪的政坛风云与官制兴革,人们还是奇怪于当时的中国放着那么多的积弊不改,甚至连男  相似文献   

7.
关于自然科学素养。越是到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是一个产生了四大发明的国度,是产生了蔡伦、张衡、祖冲之、毕升的国度。中国古代的采矿和冶炼技术、农耕、纺织和酿造技术等,都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明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由于长期封建社会制度的压抑和科举制度的导向,重本抑末,视发明创造为“奇技淫巧”,不提倡,不支持,使得中国的科学技术知识一直未能得以普及和长足发展,以致于在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落后于西方。  相似文献   

8.
"李约瑟之谜"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林毅夫教授在其文章中指出,"李约瑟之谜"产生的原因在于中国人口规模的转移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本文笔者从构成"李约瑟之谜"的三个问题入手,对林教授的观点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补充,全面的解释"李约瑟之谜"。  相似文献   

9.
中学课文《范进中举》、《孔乙己》中,吴敬梓笔下的范进,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早已是人们熟悉的文学形象,谈到范进、孔乙己便自然想到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思想的毒害,不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不厌其烦地不断重复讲述着科举制度毒害人们思想这一似乎不变的“真理”。于是,在废除科举制度后的百年来,在学生乃至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科举”便成了封建帝制时代一种“腐朽落后的、扼杀人才并对人们思想造成深刻毒害”的一项代名词并加以批判,长期以来科举制也正是做为一种批判对象而在课堂上被加以介绍。“小说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  相似文献   

10.
《决策探索》2008,(17):63-65
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公务员考试来源于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这个观点,自法国的伏尔泰等人首先论述以来,似乎已成公论。其实,即使是为了形象表述,并非恰当地将专制社会的官员比附为法制社会的公务员,古代的科举考试也不等同于现代的公务员考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个考试大国,也是考试制度的创始国,科举考试制度是我国封建时期的重要考试制度,在我国封建历史时期延续了1300多年,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日益广泛地在中国传播,传统的科举制度不仅满足不了清王朝搜罗人才的需要,而且日益成为教育、科学和文化发展的障碍,终于在1905年被废除。从1934年到1942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用了八年时间开展了"八年研究"这一美国教育史上最为广泛的调查研究活动,在"八年研究"中,"教育评价"这一术语首次被使用,并把教育评价纳入课程与教学的编制理论之中,使其评价成为课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2.
正隋朝实行科举制度以后,所有有志向的人看到了进入仕途的希望,农家子弟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荣身梦想,读书人也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从此,在这样一种价值取向的导引下,四书五经成为知识分子阶层进入仕途、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阶梯。对官位的渴望,很多人皓首穷经,耗费了一生的精力和智力。这不仅影响到读书人对个人前途的奋斗方向,而且影响到个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颇具争议的枭雄,袁世凯绝非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或曹操可简单比拟.一方面,袁世凯的非凡事功难掩其道德败笔;另一方面,袁世凯的道义之失同样也不能抹杀其纵横捭阖的韬略与卓越的治事治军之才.袁世凯23岁就果断解决朝鲜兵变,被西方国家的一些人称为当时中国唯一懂点军事的人.在他的手中,中国延续千年的封建科举制度终结,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灰飞烟灭.  相似文献   

14.
胡广强 《科学咨询》2009,(15):23-23
1905年,在中国废除了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度.这一文官考试选拔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自身的弊端日益显现,并成为社会思想文化发展进步的滞碍,在一些仁人志士的疾呼下,被迅速废除了.但是这一制度的骤废,虽然对中国的教育制度的革新及其它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由于其仓促的废除而无对应的替代制度,导致社会动荡,政局更加腐败、混乱,并最终使得清政府顷刻间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15.
中国胥吏的出现由来已久,但若要论及胥吏政治的产生,大致要追溯到唐宋时期.自隋创科举制之后,随着它的完善和发展,它在制度上的某些规定客观上促使胥吏的权力扩大,形成并强化了胥吏政治;但自唐朝开始,国家明文限制胥吏参加科举考试,尤其禁止胥吏参举进士科,因此缩小了胥吏升迁的空间,阻止胥吏通过正常途径进入官员之列.由此可见,科举制度的出现,既促使了胥吏政治的产生和强化,同时也阻挡了胥吏跨入正常官阶的升迁之路.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相似文献   

16.
“勃兴”与“倏亡”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历时最久的官吏铨选制度。科举选士肇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历元、明、清,绵延千余载而赓续不绝。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设进士科,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被废,1300年间,科举考试共遴选700多名状元,11万名进士,670万名举人。作为古代社会的“抡才大典”,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科技等各方面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书推荐     
《战争回忆录(精装、全三册)》犤法犦夏尔·戴高乐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戴高乐将军在1947年辞去临时政府总理一职后开始撰写此书,耗费了十多年才完成。它可以看作是从戴高乐本人和法国的角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对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的形势,尤其是法国情况,有不少参考价值。《文化人的经济生活》陈明远著文汇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晚清以来,中国知识阶层经历了命运性的转变。科举制度被废除,通过考试进入仕途的传统路径被阻断了。但是出版业和现代大学的兴起为他们提供了舞台,使他们在安身立命之余,能够继续在社…  相似文献   

18.
快乐做官     
游劝荣 《领导文萃》2008,(23):21-24
快乐,是幸福的一种形态、一种表现、一种存在形式。 快乐与否当然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比如“金榜题名”,意味着经历了十年寒窗苦读的穷书生通过科举制度的桥梁,从此奔上了飞黄腾达的为官之路,在封建社会里。与“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一起,被并称为“人生四大幸福”。  相似文献   

19.
张鸣 《领导文萃》2011,(24):65-66
自秦汉以来,国人对于官阶一直很在意。在门阀的时代。门第多少还能冲淡一点官阶的威势。实行科举制度之后,社会对人的评价尺度,只剩下了官位高低和官阶大小。于是,人的“进步”,就只能看在官梯子上的攀登了。小官为小牛人,大官为大牛人。为官做宦的人,官阶大小、穿的衣服质地颜色、佩戴的鱼袋补服样式花饰都不一样。牛与不牛,一望便知。  相似文献   

20.
陈峰 《领导文萃》2012,(24):68-71
中国科举制度的黄金时代是在宋朝,因为不仅规模之大、制度之严远过于前代,而且影响之大也最为突出,特别是还没有产生明清时期过多钳制思想的消极作用。两宋三百多年间,宰执大臣几乎都出自科举背景者。宋朝科举出身的文官士大夫在政坛居于绝对统治的地位,成为官员队伍的主体,而门荫出身者与军队武将的影响力微乎其微,由此造就了突出的文治的时代特征。既然宋朝实现了学而优则仕的理想,文官们大都来自读书人,他们有足够的文化知识,懂得儒学的道德价值观,又熟悉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出口成章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耳濡目染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理念,那么是否就以改良社会为己任,并把持住自己的良知底线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