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甘洒热血存"春秋"--张岱《自为墓志铭》现象窥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写作背景、墓志文剖析及其寓意等多个方面,对张岱《自为墓志铭》现象作了考察分析,表现了张岱"存国史"和"存明"复明"的衷曲.  相似文献   

2.
张岱晚年所著《於越有明三不朽图赞》,以图像加赞辞的形式,辑录了绍兴有明一代先贤的事迹,汇成人物传记式圣贤画谱.鲁迅家藏该著作珍本,曾于1912、1913年两次补绘插图,补足跋语,周建人抄录赞文,鲁迅又两次购藏此书三册,以表达对绍兴先贤和文学前辈的敬意.本文是学界首次整理鲁迅补录手迹,赏析鲁迅唯一存世手绘圣贤人物画像,基于"三不朽"的儒教内涵,赞文体裁的文学性,鲁迅对张岱文章史著风格的传承,勾连"反圣贤"的白话小说《阿Q正传》,于此个案回溯流转的文脉深处,论证所谓"沉默期"鲁迅钞校古籍与新文学创作之间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3.
明清易代之际,面对社会的陵谷迁变,作为大学者的张岱选择私家著史以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并寄托故国之思.这种既坚守气节,又不沉沦颓废,以著史实现经世致用理想的思想行为颇具代表性.张岱的行为操守及著史原则也是对"三不朽"精神的继承和展现.  相似文献   

4.
他人对张岱的论述,大多以"晚明小品大家"为定论,通过分析认为,张岱的散文主要创作于清初,主要有小品文和纪传体散文两种文体形式,故称其为"晚明小品大家"不妥.小品文通过对明亡以前生活的追忆,表达了眷念和负责的心态;而纪传体散文以史家态度写前朝遗事,表达了忠义的心态.由于所表现心态及其所承载文体的不同,文风也各异小品文文风空灵晶映,纪传体散文文风沉郁厚重,但二者殊途同归--均表达了作者的真挚情感.  相似文献   

5.
张岱作为晚明小品文之集大成者,他提出的"冰雪之气"、"空灵"等文学主张及其文学实践都深受王阳明、王畿、罗汝芳、李贽等心学思想家的影响。心学思想在张岱小品文的主题、内容、风格等方面,都留下了明显的印记。因而,张岱的小品文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心式"小品。  相似文献   

6.
从审美的角度看,张岱的小品文卸去了"文以载道"的传统,以普通人的视角再现明亡之前其亲历的生活,多方面表现了大众风情,具有鲜明的世俗性:把在传统文人看来俗之又俗的生活素材诉诸笔端;牵引市民化的人物走进小品文;尤其小说化语言的运用,使得作品富于生活气息.究其成因,首先是文艺思潮世俗化的时代洪流,涌溢各处、不断浸淫;其次是当时市民阶层爱好并喜做小品文的风气甚炽,使得张岱需要考虑读者的趣味;再次是张岱家世生平的坎坷,使他处于文化边缘的写作境地,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展现市民形貌、礼赞世俗人生.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感恩与怜才”为主题,对徐渭与张岱家族的交往和友谊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8.
他人对张岱的论述,大多以"晚明小品大家"为定论,通过分析认为,张岱的散文主要创作于清初,主要有小品文和纪传体散文两种文体形式,故称其为"晚明小品大家"不妥。小品文通过对明亡以前生活的追忆,表达了眷念和负责的心态;而纪传体散文以史家态度写前朝遗事,表达了忠义的心态。由于所表现心态及其所承载文体的不同,文风也各异:小品文文风空灵晶映,纪传体散文文风沉郁厚重,但二者殊途同归——均表达了作者的真挚情感。  相似文献   

9.
作为明清之际中国文化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化全才,张岱吸引了很多的学者试图走近他。从晚明至今,对于张岱的研究从最初的点评到中间很长一段时间的几至于空白到20世纪80年代后的备受关注以及走向深入,出现了大批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使张岱及其作品越来越为人所了解。今后,还需更多喜欢,热爱张岱的专家、学者进一步走近张岱,还原张岱,复活张岱。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张岱研究中两个重要悬案进行了严密的考辨 :一是关于卒年。张氏卒年 ,向有“69岁”、“70余岁”、“93岁”诸说 ,本文通过对大量第一手材料的比勘、互证 ,并运用张岱手稿 ,确证张岱卒于1 680年 ,时年八十四 ;其二是关于《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问题 :自清初温睿临至清末陆以 ,《明史纪事本末》系谷应泰“以五百金购 (张岱 )《石匮书》”而改名成书的说法一直存在 ,本文从张岱的生平游历入手 ,并将《石匮书》与《本末》细加比勘 ,认为张岱只是参加写作者之一 ,所谓谷书“窃自张书”的说法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11.
释爨及西爨白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古籍文献及碑碣资料,对历史上南中大姓的主要代表爨氏家族的历史源流作了全新的考证,并对云南地方史和民族史中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提出新的看法,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化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备受青睐的"意识形态"研究好像退出了文学研究的历史舞台。本文试图在阐明"文化研究"、"意识形态"概念内涵,辨析二者差异、互补关系的基础上揭橥"意识形态"在现时语境下的"改头换面"。  相似文献   

15.
"势"是一个重要的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范畴,人们对它的解释多种多样.势的主要含义可以理解为"力",即艺术感染力."势"具体表现为体势、气势、理势等.体势指结构之力,气势指生命之力,理势指逻辑之力,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16.
"前""后"对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有学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时间词“后”不能指过去,因此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不对称的。其实,“后”可以指过去,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对称的。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前”“后”对称的语义基础,以指导我们的语言运用。  相似文献   

17.
"日"是《周易》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周易》卦象中乾、离、震、艮为日。"日"、"实"同义,乾、坤、艮为实。"实"、"是"同义,"是"象征"帝"与"王命"。  相似文献   

18.
19.
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思辨等方法,对体育概念、体育功能以及体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论述与判别.通过转变视角,得出体育价值由"显"入"微"的价值演变与体育"供给"对"需求"的本质超越.虽说体育"供给"在逻辑思辨与历史实践中完成了对体育"需求"的超越,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有效避免或减少不可控因素的发生,不仅需要掌握较为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也需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体育、参与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20.
古书中"堕"和"坠"当"落、落下"讲是同义词,二者都有使动用法,但"堕"的使动用法比"坠"普遍,这对"堕胎"与"坠胎"的出现以及二者使用上的普遍与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堕胎"开始出现于魏晋文献,"坠胎"较为可靠的起源当在明朝,且使用的频率远不及"堕胎"普遍.<现代汉语词典>不收"坠胎",当是出于规范化的要求.今天,尤其是网络上普遍使用"坠胎",从历史渊源上看并没有错,然而从规范化的角度看,这是不合规范的.我们应该自觉地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与健康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