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修复已经由过去注重单一生境和单一生态要素的修复,发展到如今关注国土空间的综合生态修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已成为恢复生态学及国土空间科学最前沿的领域和热点。本文讨论了生态修复的概念及发展趋势,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为对象,从空间尺度、生态演替及功能恢复等方面进行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理论辨识。针对国土空间的多尺度、多层次复合生态系统特点,提出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技术范式,包括多尺度、跨学科的流域一体化生态修复,多要素、多时空组合的生命共同体生态修复,自然做功为主、人工调控为辅的生态修复,重形态结构、更重功能的生态功能恢复及优化,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的新生态工法。以期对涉及多尺度、多层次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基本的科学及技术范式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乡村聚落在退耕还林与快速城镇化的影响下,基于传统社会关系形成的聚居形式难以适应并逐步衰落,需要协同时空间变化,实现韧性发展。本研究以社会网络研究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韧性,构建“拓扑仿真—韧性评估—空间优化”的研究框架;以汃河流域为例,基于社会网络对乡村聚落从现状到未来的多种演变趋势仿真,通过复杂网络指标对聚落空间韧性评估,并基于韧性评估结果对流域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最终确定了区域村镇体系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划分6类乡村发展类型并提出分类引导建议。近期行政村数应为29个,人口约为3.89万人,建设用地控制为466.7 hm2;远期行政村数应为23个,人口约为2.91万人,建设用地控制为349.5 hm2,并形成“交通廊道乡村带+特色小镇”的理想空间形态。研究成果解决了在复杂变化中揭示乡村聚落空间韧性的科学问题,可为小流域乡村聚落韧性评估与空间规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4.
非遗文化空间的生产过程被挤压乃至消解,是历史古镇发展中的常见现象,具体表现在非遗传承断层与文化空间失活、非遗过度产业化和空间文化性丧失、文化空间同质化与非遗认同感降低等方面.厘清非遗与文化空间之间"空间、要素、主体"三方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非遗文化—生产主体—空间"三元辩证的文化空间生产分析框架;以崇州怀远古镇为...  相似文献   

5.
奉朝洋  杨眉 《城市》2021,(3):71-79
笔者提出切实可行的陕南后柳古镇滨水景观生态修复设计方案:在原有景观基础上深度挖掘古镇历史文化关键点,构建生态文化景观,将传统文化内容与现代景观活动相结合,营造多元化的景观体验,并引入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生态驳岸及模拟自然群落植物配置等技术手段,旨在提升后柳古镇整体人文景观、生态环境和景观体验品质,为陕南滨水古镇的发展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新生态范式与亲环境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新生态范式量表、亲环境行为量表对贵州省12所高校11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大学生对新生态接受程度较高,亲环境行为频率较高;大学生新生态范式在性别、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亲环境公领域在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亲环境私领域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新生态范式与亲环境公领域、亲环境私领域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建设韧性国土空间的重要性成为各国普遍共识。本文通过梳理总结国内外风险及韧性的研究现状与现存问题,构建了基于城市安全治理五维体系的韧性城市建设理论框架,并以南京为例,开展了韧性城市建设实证研究。研究提出了在大城市韧性水平提升、韧性城市建设方面的若干策略与启示,为我国开展建设韧性国土空间研究与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陆小成 《城市观察》2021,73(3):101-107
新时代行政区划调整是拓展空间生产、优化空间布局、改善生态环境的空间重构与资源配置过程.当前,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空间生产面临"行政区经济"、土地财政、跨域性治理真空、文化缺失与生态恶化等治理风险.新时代的区划调整应该加强对城市空间生产的生态治理,警惕行政区经济和土地财政现象,加快构建生态型经济空间,创新大城市群空间治理体制,构建生态平衡的跨域空间治理体系,提高空间生产的生态文化底蕴,加快区域性雾霾治理与生态保护,重构生态的城市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9.
张萌  宫媛  肖煜  马驰骋 《城市》2015,(6):66-69
都市区生态空间网络的构建是都市区内各个城市空间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宁夏大银川都市区独特的自然生态基底出发,以整个都市区为生态规划研究对象,提出不同于以往相对独立的生态城市规划实践的总体生态格局目标和理念;并结合大银川都市区的城乡发展进行了思考,从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设立、生态空间骨架的搭建、生态要素的串联组织以及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宁夏大银川都市区生态空间网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11.
历史悠久、文化淳朴的古镇近年来一直是旅游的热点,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旅游古镇呈现出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古镇不古"即是突出问题之一。民俗是传统文化最集中的代表,古镇民俗是旅游古镇的精髓,对民俗的轻视是"古镇不古"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与韧性城市发展间的耦合诉求,提出"源—流—汇"三维生态韧性评价方法,并使用2005—2017年天津市TM/ETM+影像和ASTER GDEM数据,通过韧性源识别、生态足迹核算及最小累积阻力模拟分别对三种韧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源—流—汇"生态韧性评价法能有效测度城市的韧性强度,三种韧性指标的组合共同决定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稳定性;天津市中心城区各组团韧性强度空间分布不均,三项指数对城市整体生态韧性水平的影响各异,其中韧性源指数是生态安全阈值划定的条件,应保持在1.5Ts2的范围内;韧性流指数是城市形态弹性调节的标准;韧性汇指数是城市空间安全扩展的瓶颈,T_d0.35下的增量建设会突破生态环境容量;并借此提出天津市生态韧性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3.
韧性城市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E)、社会(S)、生态(E)和设施(F)四个维度设计评价体系,以2010年、 2015年和2019年我国3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为例,基于优劣解距离法(TOPSIS)对30个城市的韧性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一是各城市的韧性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增长速度存在差异;二是经济发达的城市韧性水平相对较高,经济发展缓慢的城市韧性水平较低;三是东部、中部、东北、西南、西北等地区因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差异性导致其韧性水平和建设能力不同。最后,笔者从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和设施韧性四个角度对韧性城市建设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愈发得到广泛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及社会意义。松原市作为资源依赖型城市,在继续开展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要重视全市生态经济转型发展,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就是重要的切入点。对松原市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对今后开展生态经济转型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陈琳  王彬 《科学发展》2022,(10):74-81
上海城市空间具有高密度建成区特征,是市民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空间载体,除增加绿色休闲空间外,更重要的是提供满足居民生态休闲需求的高品质生态产品。一方面,针对生态空间和建设用地空间分布较为分散的区域,加大用地结构调整力度,通过优化城市空间组织模式,提升空间的生态性。另一方面,针对建成区建设用地占比较高的特征,通过城市更新等手段织密城区绿网,提高绿色空间的建设品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旅游业竞争热点正从旅游资源开发向旅游产品开发以及旅游目的地品牌塑造这两个更高层次演变。城市古镇文化旅游日益成为一个旅游消费热点,针对这种趋势,本文以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古镇为例,从文化营销的视角,探讨了古镇文化旅游品牌塑造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把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目的地品牌核心价值的路径与方法,为城镇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王腾飞 《城市》2015,(9):55-59
笔者着眼于绿色生态街区公共开放空间的营造,通过对瑞典马尔默Bo01街区、哈默比新区案例的深入分析,总结了欧洲城市在公共开放空间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同时从构建弹性开放空间网络、交通及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改善微气候、保护生态及碳汇等4个方面提出了简要的规划建议,希望对科学合理地编制绿色生态街区公共开放空问相关规划、制定政策法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研究基于现有生态本底评价方法仅针对现状、无法定量分析建设行为与建成后生态状况关联度的事实,构建密集建设区生态状况评价方法。该方法可对规划建设方案实施后的生态本底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和预测,逻辑如下:通过对既定空间形态下的典型建成空间进行生态功能评价,获得相应建设模式的生态状况代表性数据,将之赋予同类型规划用地,获得密集建设区的生态本底模拟图。该方法操作的关键有三:一、理清建设管控指标与建成环境空间形态的关系,提炼典型空间形态;二、确立密集建设环境的生态本底评价指标体系;三、构建生态本底评分操作规则。研究以成都为例,基于卫星影像和实地情况,归纳了基于建设分区管控体系的10类典型空间形态;运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生态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分层典型抽样调查,评定不同空间形态的生态本底质量状况阈值,并将之赋予各个地块,生成中心城区生态本底状况模拟图。实证表明:该方法能从整体层面判断密集建设区的生态本底状况;也可依托控规模拟规划建设方案的未来生态本底状况发现生态空间构建和建设控制的生态关键,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分析了旅游生态足迹的内涵、测算依据和计算方法,对2008—2016年吉林省的旅游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吉林省旅游生态足迹总量大幅度增加,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处于波动状态;(2)吉林省生态环境目前处于生态盈余中,但人均生态盈余却大幅度下降;(3)吉林省旅游生态安全处于一般状态,但生态状态在不断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