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通过不断完善区域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度,为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提供硬约束,保障了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利益,有助于推动示范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基于中国278个城市2006—2018年面板数据来测度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发现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这种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效应在中部地区和非副省级城市更强;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通过政府科技资源配置效应和激发创新活力来实现绿色技术创新,更有利于促进示范城市建设水平的提档升级。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央顶层设计与激发地方制度创新相结合,将知识产权治理的先进经验向全国推广,形成高质量知识产权治理体系;结合区域发展禀赋,注重相关政策向西部地区知识产权薄弱城市倾斜;既要重视规制性政策的驱动作用,同时又注重激励性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内生动力的激发效应。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2011—2019年中国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影响效应和区域异质性。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解释力更强;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释放产业结构升级红利的重要传导机制;采用门槛模型发现,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表现出明显的“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数字经济对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相比于东部地区,中西部获得了更大的数字经济溢出红利。研究结论为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基于随机前沿模型SFA测算出各省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我们使用我国30个省份(西藏、香港、澳门和台湾除外)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探讨绿色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出“U型”非线性影响;从动态角度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地区间趋同化明显;绿色技术创新对西部地区促进作用显著并呈现“U型”影响,对东部和中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作用不明显。因此,中央政府需要加强绿色技术创新保护,同时抑制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东部和中部地区积极发展创新中心城市,强化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西部地区逐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相似文献   

4.
刘成杰  高兴波 《东岳论丛》2023,(4):116-125+192
基于2011—2019年22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系统分析了城市经济韧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城市经济韧性发展可以直接提升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城市经济韧性对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存在中介效应,其可以通过促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间接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城市经济韧性发展有助于邻近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邻近城市有空间溢出作用;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时间累积效应;城市经济韧性对本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备的时间累积效应在不同城市特征下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依据实证结论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文章深入挖掘数字经济的绿色价值,阐释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发展的作用机制。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测度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基于2011—2019年中国27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并探究其中介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提高了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且能够通过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邻近城市的绿色发展;区域创新产出增加和资本要素配置效率优化是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中介渠道;相较于北方城市、资源型城市和非试点城市,南方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试点城市的数字经济具有更明显的“绿色红利”;中国应增强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优化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加快传统产业数字渗透,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以更好地引领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6.
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新机遇,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我国2013—2019年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绿色金融对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的支持效应。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是实现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且对产业数字化绿色发展的贡献作用更大;绿色金融对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中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绿色金融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助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在绿色金融与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即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不断提高,绿色金融对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呈“倒U型”关系。因此,建议我国应加快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构建以绿色金融为核心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实施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化的绿色金融政策,加快构建东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经济绿色发展对于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创新型城市作为区域创新资源、要素和活动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对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影响。为此,作者基于黄河流域2007—2017年10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渐进性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黄河流域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终发现:(1)黄河流域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显著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且这种效应存在两年的滞后期;(2)黄河流域内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变迁、创新环境优化这两条途径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3)流域内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与创新建设城市的规模和其在流域内所处的区位等特征密切相关;具体为这种影响程度在中游地区城市中最强、下游地区城市中次之、上游则最弱;同时流域内小城市创新型建设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要比大城市更强。  相似文献   

8.
“双碳”目标是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作为赋能“双碳”目标的新引擎,数字经济凭借技术创新效应、产业升级效应、生态普惠效应,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重塑生活生态空间创造更多可能性,进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然而,当前三大产业仍具有较大碳减排空间,亟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此,我国应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以“双碳”目标为导向,坚持“数字化+低碳化”发展路线,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把准“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加快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化+集约化”发展模式,引导现代服务业绿色转型。在政策措施层面,应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以数字治理赋能多维降碳发展;大力促进数字金融发展,以金融科技缓解碳减排融资约束;稳妥推动碳市场体系建设,以技术手段助力碳排放权交易。  相似文献   

9.
农村家庭在信息获取上的劣势是其金融脆弱性比城市家庭更高的原因之一,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有效缓解农村家庭面临的信息约束与信息劣势,从而可以通过增加家庭收入和优化家庭资产负债配置来缓解农村家庭的金融脆弱性。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8年的5期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政策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农村家庭的金融脆弱性;机制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农村居民非农就业和购买商业保险的概率,并提高农村家庭的非农就业收入和保险参与度,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促进非农就业和保险参与两条路径来缓解农村家庭金融脆弱性;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户主为男性、户主未婚、平均文化程度较低、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村家庭具有更为显著的金融脆弱性缓解作用。因此,应加强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并充分发挥“数字下乡”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和保险参与的积极作用,有效缓解农村家庭金融脆弱性。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字经济时代下,政府部门如何运用政策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来服务微观经济主体的数字化创新活动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中国企业转型发展需求,以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政策措施为出发点,考察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对企业数字化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对企业数字化创新具有显著积极作用,对于高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而言这种驱动力尤为突出。机制识别检验发现,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在“宏观-微观”层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化改善效果,在宏观上能够提升地区风险投资活跃度并优化产业结构;在微观上能够提升企业处理信息能力并降低创新活动风险,这些增益改善都有助于企业数字化创新项目的开展。市场化程度是发挥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重要外部条件,“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的双重拟合能够对企业数字化创新展现出更大的促进“加速度”。  相似文献   

11.
数字产业化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持续向传统产业渗透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有着重要影响.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中国2010-2019年30个省份的数字产业化指数和产业结构升级指数,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产业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两者间的时空演化关系以及数字产业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产业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且该促进作用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进一步来看,数字产业化不仅对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有正向影响,而且对相邻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机制分析显示,数字产业化通过提高产业数字化水平,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结论表明,数字产业化能够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且有利于区域间经济格局的协调发展,缓解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据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数字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加大数字产业扶持力度,提高区域数字产业化水平;加快数字技术和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动态化、差异化的数字产业发展战略,使数字产业化成为有效缩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北京大学数字乡村指数和中国县域经济数据,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并且相比基础设施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和治理数字化,经济数字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异质性分析显示,相比低收入县域和中西部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对高收入县域和东部地区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更大,即数字乡村建设会拉大县际和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的空间计量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这种溢出更易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县域之间。  相似文献   

13.
自“双碳目标”提出和“数字中国”建设以来,数字经济的环境效应成为各界的关注焦点。文章采用我国285个地级市2011至2019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利用广义嵌套空间模型,发现数字经济与碳排放显著负相关,即数字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路径分析发现,数字经济通过提高研发强度、改善能源效率并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减排。进一步地,数字经济的减排效应受到数字基础设施和企业绿色创新质量的调节。在数字经济设施较为完善和企业绿色创新质量较高的地区,数字经济的减排效应更为显著。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扩大研发投入、提高能源效率并发展第三产业;着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从创新绿色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与科研院所协同发展机制以及建立绿色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等方面切实提高企业绿色创新质量。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7,(2):38-46
文化产业可通过规模提升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创新带动效应和绿色消费效应四个方面影响区域绿色发展。利用SBM-DDF模型测度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基于中国30个省市区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各效应的相对重要性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在不同的空间关联模式下,中国的区域绿色发展均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通过控制地理相邻位置因素、经济互动关系因素以及二者的混合关系,发现文化产业对区域绿色发展确实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第二,规模提升效应、结构优化效应以及绿色消费效应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性,而创新带动效应则表现出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性,且其中规模提升效应对周边区域绿色发展的外溢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2011—2019年2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本文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潜在影响、作用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区域数字化能促进该城市高质量发展,但对邻近城市高质量发展并未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2)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区域数字化层面,数字经济对低渗透融合率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低于中高水平地区;在高质量发展层面,只有中等水平的城市,数字经济才对地区高质量发展表现出促进作用。(3)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改善物质资本配置效率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但由于服务业扩张的“鲍莫尔病”现象,虽然数字经济改善了人力资本配置效率,却不能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低碳城市建设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识别并剖析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中国经济绿色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基于2006—2020年全国27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三批低碳城市建设试点视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检验了低碳城市建设政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对其作用机制和异质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低碳城市建设政策显著提高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该结论在经过包含倾向得分匹配检验、工具变量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低碳城市建设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模式,主要通过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集聚效应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低碳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小城市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激发城市绿色创新活力、推动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数据要素市场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数据要素市场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绿色创新水平,且提升市场化水平、加速投资集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重要中间路径。此外,由于城市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分布等方面的不同,数据要素市场驱动城市绿色创新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释放数据要素市场对城市绿色创新发展赋能效果的针对性建议,为城市绿色转型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绿色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有利于同步推进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基于2003-2018年城市面板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试点政策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带动效应可持续6年左右。作用机理在于,试点政策具有政府引领效应、人才集聚效应、创新效应及结构效应。但异质性分析显示,试点政策对省会城市、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弱于普通城市,对科教水平较高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弱于科教水平较低城市,且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的促进效果随着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而越来越弱。研究还发现,试点政策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作用效果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以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解决当前城市群发展瓶颈的有效路径。本文选取京津冀13个地级市2011—2021年面板数据,探讨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对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2)数字经济通过产生技术创新效应,间接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3)京津冀地区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的驱动效用存在异质性,在第三产业占比较低的城市并未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拓宽了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视角,为进一步推动京津冀数字经济建设与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选取2003—2020年我国2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低碳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碳试点政策能显著提升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低碳试点政策通过增加政府科技投入和促进科研人才集聚提升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而环境规制作为负向机制会弱化提升作用。从创新类型看,对策略性创新的提升作用强于实质性创新;从创新领域看,对能源节约与废弃物管理领域的提升作用最强,对农林领域的作用最弱;从地理位置看,对东部地区城市的作用强于西部,但未对中部和东北地区产生显著影响;从资源丰裕度看,主要作用于非资源型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