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向国家创新需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开展产教融合、赛教融合和产赛融合建设。制定以学生为中心、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的课程新目标、新内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科竞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以学科竞赛成果检验教师教学质量。企业工程师参与学科竞赛指导,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帮助企业选拔优秀人才。同时产教团队共建教学资源,逐步形成“‘产教赛’融合,思政专业课共育,学习不限时空”的创新课程模式,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双高"建设与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背景下,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双高"专业群——"软件技术"专业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利用数字技术,培养数字工匠,服务数字经济,推动数字升级"为目标,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通过创新团队教师能力发展路径、健全团队运行良性发展机制、深化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等,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专兼融合、具备"五能"的一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生培养质量都获得了提高.  相似文献   

3.
在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岗课赛证”融合是将本专业就业岗位的需求、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标准、相关的技能竞赛标准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学前教育专业综合育人的体系。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和标准,确保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需求的高度一致,提高高质量就业率。通过“岗课赛证”融通,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改革,也对学前教育专业内涵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紧抓“健康中国”和“双高计划”的历史机遇,以服务药品生产产业链发展为目标,整合生物制药技术、中药制药、药物制剂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四个专业,组建高水平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群,创新了“工学研创一体化”双元育人培养模式,重构了“平台+方向+拓展”课程结构体系,完善了“课证融通”的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群课程资源,基于信息技术、模块化教学等开展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多措并举,以期示范引领高水平专业群课程建设,推动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水平实现实质性提升,培养出更多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5.
在“双高计划”建设过程中,为解决学院对道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的要求,通过对道路运输类土建行业进行企业、学生和学校三方面的调研,进一步明确道桥专业职业面向和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原有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以岗位为主线构建道桥专业递进式课程体系,从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实践,以提升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道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使专业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更好地为产业链服务。  相似文献   

6.
文化育人是“双高”建设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构建以提升学生“价值认同、情感陶冶、文化素养、工匠精神”为教育目标,以“质量与创新、职业与学业、艺术与技术、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学校、中国与世界”“六个融合”为文化教育内容,以“三类课堂”为教育实践平台的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新格局,将有效促进“双高”建设院校文化育人取得更多成效。  相似文献   

7.
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与稳定性不强等问题。通过改革与创新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智慧设计创新平台、成立两级工作室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参加不同等级职业技能考证与竞赛,实现“岗课赛证融通”培养学生专业基础与岗位核心技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岗位认知与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8.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专业群教学资源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该文分析了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平台共建,标准共定,资源共享,成果共赢的专业群资源建设”为指向,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列出了完善资源建设的体系建构,给出了“双高”专业群背景下教学资源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新文科建设的推进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高校翻译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社会亟须高校培养具备翻译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和数字素养、思辨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翻译人才,“数智化”转型为创新翻译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模式。该文立足翻译教育“数智化”转型存在的问题,从学科整合与专业结构“数智化”建设、课程体系“数智化”重构、课堂教学“数智化”创新、评价体系“数智化”完善、社会服务“数智化”协同和师资队伍“数智化”支持等维度,探索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翻译教育“数智化”转型框架和具体突破路径,以推动高校翻译教育“数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双高计划”引领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发展,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该文在分析“双高计划”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的意义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有利于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从而解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1.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探索高水平课程群建设,有利于推进专业群建设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与企业岗位实现无缝对接。实践课程群是高职院校高水平课程群建设的重要支撑与特色项目,探索“三段进阶式”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群建设,即依托校内超市实训基地、“校中企”“企中校”等实训场所设计实训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实现校内、校外实践课程的有效衔接,保证学生岗位能力以及校企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2.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是决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该文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实践为例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双高计划”背景下职业院校和企业协同共建“双师”素质教师团队的方法、路径等,为当前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育人模式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建设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推动“双高计划”顺利实施的创新措施。该文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例,探讨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路径,提出了创新“双路径、递进式”育才模式、实施校企人才双向流动计划、实施多元平台打造计划等措施,为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新医科”背景下,面向未来技术和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需求,中医学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针对中医药教育与“双创”教育“专创融合”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专创融合”定位不明、内容创新性欠佳、教学主体认知不足等,该文以中医药学“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为例,剖析该课程特点,从开发“专创融合”课程“学”、搭建“专创课程”实践平台“做”、立足“双创”基地“创”、建立健全师资队伍与考核机制四个方面有机融于课程建设当中,打造“实践+竞赛+项目落地”的赛教创结合模式,形成教育合力,真正实现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建设当中,探索“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药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模式,深入思考新时代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进一步落实“1+X”证书制度,对接“书证融通”教育目标,打造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化人才,需要通过职业能力分析、“X”证书遴选两个方面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模块化课程。该文立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坚持职业能力发展本位,参照“宽基础、活模块”课程建设标准,以提升“书证融通”课程的灵活性、融合性、弹性;并从标准融通、内容融通、考核融通三个方面提出课程重构措施,以更好地适应“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双高”时代到来,传统的护用药理学课程在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标准、教材建设、实验项目、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信息化教学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双高”建设要求。该文以临床主要科室用药重构药理学课程体系,构建“一建、三修订、二融、二线”的课程改革体系,使护用药理学课程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教学内容与临床用药护理对接”的临床用药监护课程体系,更好地服务护理专业课程。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的实施,社会对高校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从分析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出发,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以“学科竞赛”“科研训练”这两种训练模式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以及这种模式顺利开展的保障条件和关键因素,形成“双驱炼双能”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8.
加强人才通识能力培养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技能人才的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国际合作的必然趋势。该文通过走访调研旅游相关企业,分析“旅游+”新态势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探索旅游人才职业适应性要素,包括创新能力、辨别价值能力、批判思维以及信息整合能力等。通过学生综合素养问卷调查,了解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现状,分析了“旅游+”新态势下人才素质特点,同时结合相关旅游职业院校通识课程的设计,分析了旅游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探讨提升旅游人才职业适应性的对策建议,探索职教适应性视角下高职通识教育策略,为职业教育的改革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和传统会计岗位的数字化转型,会计职业所需要的岗位技能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和能力,因此,中外合作专业会计实务课程有必要引入学生学习结果导向理论(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用于指导课程的数字化转型并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课程框架搭建和课程内容重构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数字技术高效开展工作的能力,并要求学生掌握会计职业所需的核心数字技术。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技术专业作为新兴的一代信息技术专业,具备典型的交叉学科特征,其核心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主线,并以岗位项目训练为驱动。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专业改革探索,以“教赛创”模式为引导,深化实践课程开发,重构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将竞赛日常化、竞赛目的明确化,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