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决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问题,既是党和政府的明确要求,也是残疾人和家属的热切期盼.湖南省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专项实践的主要启示:一是照护服务能有效改善农村重度残疾人生活质量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二是规划部署和经费配置是解决照顾问题的关键所在;三是"家庭自付+村社支持+政府补贴"的付费方式在实践中具有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四是农村地区需要优先发展保障急需的基本生活照护和寄宿照护服务,需要根据残疾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庭照护能力精准提供适合的照护服务.建议将"优先重点解决城乡低收入重度残疾人照护问题"纳入"十四五"规划及政府实事工程任务,加快建立以家庭照护为基础、社会化照护为支持、集中照护为补充的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体系,完善以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庭照护能力为核心指标的优先保障对象精准识别机制,通过"两补提标"、建立家庭照护和集中照护机构统一认定制度、评价制度和支持机制,完善残疾人帮扶机制.  相似文献   

2.
从面向贫困老年人的“兜底性”养老服务到覆盖全体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这是我国养老服务体制改革的开端。其中蕴含的风险基础、财政基础、理念基础、立法基础、经济基础、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技术基础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理论依据。“十四五”时期是长期护理保险建设的重要“窗口期”,顶层设计应该考虑建立“1基9梁18柱”的制度框架,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发展过程中还需要特别注重均衡公平的筹资机制、服务基础的培育机制、智慧养老的信息化机制、与医疗卫生改革的协同机制以及制度运行的评估机制等五大关键机制建构。  相似文献   

3.
长期护理保险立法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加速老龄化和保障失能弱势群体基本生存权的一项基础工程,属于社会法的调整范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49个国家试点城市政策“碎片化”和试点指导法规位阶偏低阻碍了制度推进和定型。立法需要遵循找准时间节点、先综合性立法后单行立法、创设性立法与授权性立法有机结合、尽早规范程序性立法内容等四个“尊重”基本原则。基于保险关系、服务购买关系与护理服务关系三个层面的各参与主体权利与义务的定位是立法的核心。保险人与保险辅助人在基金管理、经办管理、信息化管理和质量管理中角色地位的立法确认是制度健康、可持续运行的重要保障。其中,长期护理保险建制实行省级统筹,独立于医疗保险运行,委托市场第三方经办,以及统一管理与服务标准是管理机制立法的重中之重。制度参与主体尤其是保险辅助人的违法责任规范越详细具体越能规避道德风险。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以及保险辅助人多主体之间可能存在的诸多权责纠纷,依据现行相关法律和可能的法律创新,处理适用的法律关系立法需进一步健全规范。  相似文献   

4.
范鑫磊 《现代妇女》2014,(11):348-348
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养老体系发展的新瓶颈,如何突破这个瓶颈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我国能否成功应对老龄化。文章通过对我国是能老人长期照护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坚持家庭照顾基本地位、扩充社区护理资源供给和逐步促进机构养老成熟发展等三方面的建议来构建完善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5.
2016年以来,中国先后两次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探索制度框架设计和政策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取得卓越成效。随着试点政策的推进和更迭,长期护理保险“碎片化”特征显现,阻碍资源高效配置和制度功能建设,甚至囿于“再碎片化”陷阱,亟待设计“整体化”路径。本文从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可持续性角度出发,运用齐次性Markov过程和2015—2018年CHARLS数据,计算中国老年人健康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并通过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精算模型,预测29个试点城市2021—2050年基金可持续性状况;同时采用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和队列要素模型,预测中国未来城乡人口,并根据国际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趋势,从“碎片化”政策中提炼“整体化”路径。研究结果显示,第二批试点城市总体可持续性优于第一批试点城市,试点方案与当地发展的适配性进一步提升。针对未来制度可持续性,我们建议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整体化”路径如下:全民参保,将中、重度失能人员纳入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维持在70%左右,0.7%—1%的城镇职工缴费率,0.6%的城乡居民缴费率,财政为城乡居民补充其可支配收入的0.3%—0.6%。  相似文献   

6.
《残疾人研究》2021,(1):94-96
2020 年 11 月 29 日,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在京举行.本届论坛首次线上线下同步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 50 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各地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代表共约 260 人,围绕"新时代残疾人保障和发展"的主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研讨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问题,为制定好"十四五"规划、谋划好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詹成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忠、中国残联副主席 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会长程凯等领导出席开幕式.本届论坛还开设了"疫情之下残疾人保护"专题研讨,邀请来自基层的残疾人、社会组织代表与专家学者一起对话.设置了 8 个分论坛,围绕"新时代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面向'十四五'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基层治理与社会服务""新时代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与支持""残疾人健康与社会融合""残疾人就业:支持与融合""新时代无障碍发展与社会治理""新时期残疾人体育:合作与挑战"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失能风险的增加,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成为人口老龄化研究的新课题.基于CHARLS等相关数据,改进Markov模型,测算2020—2060年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规模及费用,并预测经济效应,结果表明:(1)老年人数量呈倒"U"形增长趋势,并于2048年左右达到顶峰,约为4.34亿人;失能老年人呈逐年上升趋势,于2060年达到1.84亿人.(2)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费用由2020年的3906.57亿元增长到2060年的44973.16亿元,增长11.51倍,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费用分别增长8.92倍、15.55倍和21.17倍.(3)老年护理劳动力需求量预测显示,由90.33万人上升到228.98万人,增长2.54倍;机构养老护理型床位需求量预测显示,由241.03万张增长到553.11万张,增长2.29倍;老年护理市场直接经济增量预测显示,由3906.57亿元增长到44973.16亿元,增长11.51倍.基于此,本文提出包括坚持"以制度为基础、以服务为核心、以救助为兜底、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原则,建立失能动态监控机制,完善养老服务财政补贴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残疾人社会福利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之一,对此已达成世界共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对象从一部分群体到全体残疾人,福利内容从保障基本生活到注重残疾人全面发展,福利形式从个别化帮扶、临时性救助,发展为制度化保障、常态化服务,福利工作重心由制度完善到政策落实,福利推进路径由城乡二元分隔转向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残疾人逐步摆脱歧视走向融合,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充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残疾人社会福利的中国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实践开辟出来的,在道路选择、观念基础、组织体系、制度构成上特色鲜明.继往开来,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将向着"平等、参与、共享"目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9.
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大、失能老人众多,由此产生的失能老人日常照料和医疗护理问题日益严峻。通过文献研究法整理、分析、研究Y市的相关资料,探析医养结合模式下社区失能老人长期照料体系存在资源分配不均、资源利用率低、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质量差等问题,提出合理分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等策略。  相似文献   

10.
残疾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目前我国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尚不完备,残疾人价值实现仍然面临诸多困境。本文从社会资本视角出发,就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残障群体的社会资本、构建以残疾人为中心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而实现残疾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提升残疾人自身能力、促进残疾人社会角色转变和协调残障群体社会互动关系,是激活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内生动力;而构建多元协同的托养照护模式、完善福利制度供给、培育残障自助组织和推广助残志愿服务则构成了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外部保障。这种新型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将有利于推动新时代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际经验,成熟的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必须建立完备的长期护理服务保险制度。这是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制度。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是各级政府需要重点研究和推进的重大政策举措。  相似文献   

12.
精神残疾人多生活困难,构成社会最为弱势的群体。本文采用实地研究与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精神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需求与供给进行专门考察。研究发现,精神残疾群体的主要需求包括治疗、基本生活支持、康复、长期照护与监管以及社会参与。对此,我国政府已通过多项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予以回应,基本满足了精神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与治疗需求,但还存在社区康复服务匮乏、替代性照护服务供给不足、就学、就业难等问题。基于以上发现,本文认为精神残疾人的基本生存权虽得到较好保障,但是对其发展权和参与权依然关注不足。原因在于当前精神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三个不平衡: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发展的不平衡,医疗服务与社会服务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卫健、民政、残联不同部门能力与投入的不平衡。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未来政策的完善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韩国残疾人总数约为251万,他们既享有普惠性社会保障政策,也享有残疾人特惠性社会保障政策。特惠性社会保障政策由经济支持、医疗支持、教育支持、就业支持和社会服务提供等政策构成。残疾人社会服务宏观层面主要考察服务制度,包括住宅机构、社区康复机构、职业康复机构、凭单制度等,虽然服务制度从20世纪的保护模式中心漸变为自立生活与残疾人为中心模式,但保护模式、社区培训模式和以残疾人为中心模式共存。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看护护理保险制度是1997年12月颁布,2000年4月开始实施的。其背景主要是人口老龄化;日本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超过16%,进入所谓的“超老龄社会”,需要各种看护护理的老年约占老年人口的10%,而目前的保障体系解决不了这一问题。实施看护护理保险的目的,主要是为需要看护护理的人提供福利与医疗的综合性、一体化服务,广泛动员民间组织参与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减少患者因护理需要而长期住院造成的医疗资源的浪费,使他们尽可能地留在家中过自立的生活。照顾问题任何人都可能遇到,这一制度把强调个人责任与社会互助结合起来,覆盖到40岁以上的全体公民。  相似文献   

15.
全社会都来关注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期刊登几篇关于老年失能和长期护理的文章,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失能老人又称残疾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或依赖老人。主要是指生活起居等不能自理,需要别人照料护理才能生存下来的老人。当然,老人的失能和依赖的程度有别,但通常指的是需要长期照料护理(以下简称照护)的老人而言。我国虽已进入老龄社会,但对此认识还不深刻。一是我国过去人均寿命不长,失能老人为数不多,存活时间不长,不易想到会是长期;但今天情况已  相似文献   

16.
残疾人旅游公共服务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分析了西安市残疾人旅游公共服务安全保障体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建立政府主导的混合安全保障供给机制、专业的"事前——事中——事后"安全保障体系以及对旅游公共服务从业人员进行特殊技能教育的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发达国家,解决老年护理问题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发展老年护理保险。所谓老年护理保险是指为那些因年老、疾病或者伤残导致丧失日常生活能力而需要被长期照顾的人提供护理费用或者护理服务的保险。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董事长杨超认为,  相似文献   

18.
残疾人是社会特殊群体,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残疾人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工作方法,可以确立一种新的残疾人观和工作模式来解决我国残疾人相关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推动残疾人整体事业的发展.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尚处在发展阶段,本文着重从残疾人社会工作定义,社会工作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的作用,分析残疾人社会工作在我国的现状,并从社会工作角度提出几点残疾人社会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社会排斥理论,引出对社会排斥概念的分析,能解决残疾人与正常社会融合的观念.从排斥原因、排斥内容入手,对残疾人教育进行分析,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改变教育观念,找出消融排斥的方法,使残疾人能够通过消融排斥,融入正常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城乡残疾人的就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厘清城乡残疾人就业率系统差异是重要前提。基于第五轮"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分析显示已婚、自评健康良好、未参与最低生活保障、具备党员身份的男性残疾人比其他残疾人群体就业状况更好。但农村残疾人潜在工作经验就业回报的效应强于对城镇残疾人的作用;城镇残疾人群的教育和最低生活保障就业效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农村残疾人群上述变量的性别差异效应不显著。因此,应积极制定差异化的城乡人力资本政策,加强对城乡残疾居民就业的政治引导和社会支持,健全城乡残疾人全面康复服务保障,完善城乡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