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色,戒》:从小说到电影的演绎与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色,戒>,是激荡着生命意识的可读性作品,王佳芝复杂的人性是特殊历史语境复杂的表现.李安的影片<色,戒>,站在对传统权威价值观解构的文化视角,对王佳芝的"人性弱点"作了重新的诠释与放大,其审美意义就在于:人类对女性飞蛾扑火般的生命境遇作了深刻的反思,人类由此加深对自己的理解和对人性的终极思考.  相似文献   

2.
《讲话》之变:传播学范畴中的文学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是文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是实现文学作品社会属性和"审美现实"的关键环节.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着眼于文艺的社会属性(政治属性),围绕文艺为什么传播、对谁传播以及如何传播等问题展开论述.政权的保障使政治意识形态对作家的"征询"成为强制性力量,作家必须自觉接受<讲话>的指导.用通俗易懂的文学形式表达"政治议程"设定的主题.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政治启蒙".宣传党的政治意识形态.解放区和十七年文学创作实践了<讲话>精神,"为政治服务"的传播目的、广大读者低下的文化水平和特殊的社会心理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特殊传播环境决定了这一时期文学通俗化、大众化以及创作模式雷同化的特点,具有工业社会"文化快餐"的典型症候.  相似文献   

3.
<人民文学>(1949--1966)以发表民族文学作品、培养民族作家的方式,勾勒出了中国当代多民族文学的版图,为不同民族间的交往提供了想象的平台.在这期间,<人民文学>所发表的民族文学作品,以新中国的现实为基础,主要叙述因民族间交往而形成的各民族间的"共同体"关系,想象和展望民族间的交往给少数民族生活带来的变化.而当时的文学环境和<人民文学>机关刊物的性质,是促使<人民文学>成为书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讽刺世相来揭示生存的荒谬和人性危机的<金瓶梅>与<唐吉诃德>,都采取了传统小说既成的"戏拟"叙事谋略.但基于各自不同的文化境遇及美学价值指归,两部作品又各有其讽刺的具体内涵.因这一缘故,读者从两部文本同一性的"戏拟"叙事方式中获得的审美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具文学价值的作品,而寓言是最能体现<庄子>文学特性的一种样式.<庄子>寓言既包含主角、细节描写、情节等文学因素,也涵客逍遥、物化、无为等哲理玄思,两者难分彼此,圆融统一.深入剖析<庄子>寓言中这种文学非文学的现象,并试图以"文学他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是为了更好地还原<庄子>的历史语境,也是为了更好地解读<庄子>寓言的完整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人民日报》与"十七年"文学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日报>发表的文艺社论、编者按、文艺消息、读者来信、作家检讨、文艺评论、文艺作品引导着新中国作家的创作方向,规约和促进着"十七年"文艺的生产及其价值诉求,进而建构起具有党性原则的新中国文学制度.而这对于当下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典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通过他不朽的批评论著,形成了非常难得的世界性文学影响.<流亡文学>--六卷本巨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的第一卷,是这种巨大影响的最重要因素."流亡文学"及流亡主题,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欧洲到全世界的时代热点,引起了不同背景的读者的阅读、谈论和介绍的兴趣.从日文文本,到德文文本,以及在美国的英文文本的介绍,都突出了第一卷<流亡文学>的地位.勃兰兑斯在写作此卷时充溢着燃烧的激情,感召着人们阅读和介绍的兴趣.在中国,鲁迅和其他著名文学家也对第一卷投诸更大的研究热忱.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学"形象思维"研究领域出现了三种错误观点:(1)仅仅将形象思维视为作家艺术家表达思想的"表现方法";(2)否认形象思维作为文学的一种主要思维方式的独立存在性质;(3)认为"形象思维"是一个外来词汇.以上三种观点均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形象思维"既不是一个外来词汇,也不是一个从外国引进的文艺理论概念,它是中国文学的一种主要思维方式.早在<诗经>中已出现了形象思维方式.在<诗经>文本里,这种思维方式主要有三个突出特点:(1)普遍注重了独特意象的精心选取与引比联类的巧妙利用;(2)以借代、借喻和象征为代表的修辞手法的娴熟使用;(3)双声叠韵、叠词、联绵词、咏叹词的句法模式和重章易词、反复咏唱的章法模式的有机运用.三者相辅相成,使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形象思维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光彩熠熠地屹立于世界古典文学宝库里,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张业松 《社会科学》2008,(6):178-182
<叔叔的故事>创作于1990年,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本,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解读.就其在新时期文学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文学史意义而言,该作品通过对两代人.尤其是两代作家的共同经历的反思,不仅以其表现形态上的高度复杂化体现了时代的文学变迁,而且以其达到的意识层次,宣告了"新时期文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10.
古有戒训:"妇有长舌,维厉之阶。"因此,"失声"或"有声"被作为一种政治话语和文学手段用于诠释女性与社会、女性与男人以及女性与自己之间的权利斗争。台湾作家履彊的《老杨和他的女人》以及大陆作家张抗抗的《残忍》都写女人失声的故事,但失声以后能否复声却是两种不同信念体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