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误读"是哈罗德·布鲁姆提出的著名的解构性阅读理论,与传统的"误读"在内涵上有着本质的不同.文章阐述了布鲁姆的"影响即误读"理论,指出"影响即误读"理论是在德里达与弗洛伊德影响下提出的一种积极的解读策略,旨在改变读者被动的接受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以更好地实现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美国解构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将他的误读理论推演至文学史领域,建立了一套自律论的文学史观.为此,他提出了六种"修正比",来描述后辈诗人歪曲、误读前辈诗人的六种方式.布鲁姆这套颇为复杂的体系,是在互文性的理论层面上展开的.然而布鲁姆比结构主义者们走得更远,他以独特的误读视角扩建了或者毋宁说拆解了互文性的理论大厦.  相似文献   

3.
依据弗洛伊德对文学、艺术的相关论述,分析他对作品中细节的认识,对艺术家、观众与作品关系的新阐释以及拓展关学视野的独特见解,指出其理论对文艺理论的重要启示,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98-102
哈罗德·布鲁姆作为一名极有原创精神和文学天赋的美国当代批评家,以"影响的焦虑"、"文学经典理论"、"浪漫主义诗学"和"创造性误读"等理论构建起其庞大复杂的理论体系,并通过其代表著作《西方正典》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对文学经典的看法。布鲁姆文学经典观中始终贯穿着审美自主性、原创性、崇高性、陌生性和无功利性等特征,并构成其经典本体论。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关系,他既没有完全肯定也没有完全否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纵观二者的关系,鲁迅早期尚不能识破弗洛伊德学说的理论实质,受到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然而不久,通过翻译厨川白村的著作,对弗洛伊德便有了正确的认识,并进行了中肯的分析和批判。鲁迅具有伟大作家的现实主义精神,善于“拿来”外国的东西为我所用,他将弗洛伊德学说的若干合理因素提炼改造,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之中,服务于现实社会的斗争,发挥了极强的战斗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布鲁姆"影响即误读"的观点来看,现代中国关学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我国学界不断误读西方美学的历史.这种误读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式:误解、误评和误构.文章依次分析了这三种误读方式各自的特征、表现、原因及其对中国美学的影响,并且指出,在中国未来的美学研究和美学发展中,应当最大限度地克服对西方美学的误解,努力减少对西方美学的非学术性误评和惟我独尊式的学术性误评,并在认真研究和积极借鉴西方美学成果的基础上,自觉追求一种既具现代性又富本土化特色的理论误构.  相似文献   

7.
隋少杰 《河北学刊》2007,27(1):233-237
弗洛伊德思想在为女性主义所解读并利用之时,经历了从对之简单否定到逐渐肯定的过程。作为父权性别文化建制的形象阐释,它使得“社会性别”成为女性研究的核心范畴和理论基础,并开启了对父权制成因以及性别主体性文化生成的关注与探索。但“社会性别”的确立也因此抽离了两性自然差异对其得以形成的重大影响,致使女性主义的思想误入父权制话语实现的歧途。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再次证明了其思想的复杂性和前瞻性,他对人类“双性人格”潜力的发掘,揭示了人性的超越本质,为女性主义精神走向提供了可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范春燕 《中州学刊》2004,(2):138-140
马尔库赛被西方有些人称为"发达工业社会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从人道主义出发,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糅合在一起作为其理论根据,批判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并在"修正"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乌托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9.
田建民 《河北学刊》2005,25(6):108-112
施蛰存使现代精神分析小说臻于成熟,并把这种理论在小说创作中运用到极致.他偏重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形象化的阐释,对人的双重人格--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进行深入剖析与展现;他继承了破除传统礼教的五四批判精神而"崇欲抑理",用弗洛伊德理论中的非理性来颠覆和解构纲常礼教等既成的道德传统,用审丑的眼光深挖并表现人的潜意识中的复杂情感,把以往小说注重描写行为层面的人进而深入到注重描写心理层面的人.  相似文献   

10.
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是 20世纪影响最广泛和最持久的文化思想流派.作为一种美学思想,其对艺术现象的阐释和对艺术本质的界定别有开拓艺术是对社会抑制的升华性抗争.本文依据德文第一手资料,对弗洛伊德美学思想的基本构成及其在艺术阐释上的具体应用做了客观的介绍和公正的评论.  相似文献   

11.
拉康的无意识与语言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说,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在继承和创新方面已经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有相当的不同,那么,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Lacan1901—1980),却在众人纷纷背离弗洛伊德原则之时,呼唤“回到弗洛伊德”。拉康作为一位震撼了二十世纪学术界的著名思想家,在学术思想的多方面都有所拓进。他反对英美新弗洛伊德主义从外部即社会文化方面来阐释弗洛伊德,同时,他也反对荣格那种心理化倾向和集体无意识化的神秘倾向,认为这些观点使弗洛伊德的学说平庸无奇地“精神病化”了。拉康与其他法国结构主义者重视弗洛伊德的…  相似文献   

12.
影响的焦虑理论不仅是布鲁姆极富独创性的诗歌批评理论,也是布鲁姆自己在美国社会和学术界中最为真实的写照.布鲁姆作为犹太移民后裔,在美国主流社会的成长中充满了斗争和矛盾,这也为影响的焦虑理论定下了极具个人特性的基调.布鲁姆在影响焦虑理论的后期发展中彰显了自己的身份诉求,并由此建立属于自己独特身份和文化背景的对西方文化的释经方式.  相似文献   

13.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开发潜力,但旨在对其理论资源进行利用的同时不免会出现误读的现象。将狂欢化理论作为大众文化的理论资源就是对狂欢化理论的一种误读。应从对狂欢化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关系入手,真正认识狂欢化理论对于大众文化发展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婷婷 《理论界》2011,(1):103-104
在弗洛伊德文明理论研究中,马尔库塞在坚持其本能的生物性基础上重述文明辩证法的内在张力,并通过外推新概念来增加其理论的历史性。但马尔库塞的努力不仅于此,他还看出了弗洛伊德文明理论内部包含的与传统理性逻各斯相对抗的满足的逻各斯倾向,他要求恢复这种感性沉思,从压制性文明内部设想出一种非压抑性文明,从非压抑性组织内部将这种爱欲的本质揭示出来,从而逐渐与马克思的感性解放思想相交融。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18,(4):134-141
雅各布森从失语症的研究中得出了隐喻与转喻的两极图式,这个超出语言符号本身的图式被拉康继承并建构到其能指链的运作方式之中。因为拉康改写索绪尔的符号算式之后需要重建意义产生的方式,转喻与隐喻问题就成为他整合语言学和精神分析的关键所在。在此过程中,拉康确立了转喻对隐喻的优先性,并重新阐释了弗洛伊德的"移置"和"凝缩"概念。转喻与隐喻理论为拉康的精神分析提供了基石,成为他解释一系列精神分析现象的有效工具。本文通过对转喻与隐喻问题的阐发,揭示了拉康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6.
拉康在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阐释弗洛伊德的过程中,不但丰富发展了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实践,而且对当代西方哲学、尤其是法国哲学发生了深远影响。他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阐释了自我的构成,把人类主体看作不但是可以构造的,而且是具有非理性欲望的一个结构。他继承了结构主义者对语言的解析,把言语或书写的意义视作一种功能,是说话者或书写者的无意识思想和动机的流露,而非词语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他还以自身实例展示了思想是寓于时间之中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只有承认思想的不完整性,才能不断发现真理。这也许是他对解构主义发生的最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秀琴 《学术界》2005,1(6):164-169
关于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和马尔库塞分别做出了各自不同的阐释,如果说马克思的意识形态遵循的是一种实践唯物主义的阐释方式的话,那么马尔库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则遵循的是弗洛伊德式的阐释框架.马尔库塞和马克思正是在各自不同阐释框架中,对人的本质性存在及其异化形式、人类自由和解放的未来作出了截然不同的理解和论述.而正是这些论述构成了他们各自的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相似文献   

18.
弗洛伊德主义与道德心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精神分析是关于心理冲突的理论,而任何心理冲突在弗洛伊德主义中归根到底是人性的道德冲突,都起源于道德作为高级人性对无意识本能作为低级人性的压抑。人性的道德冲突揭示了弗洛伊德主义的复杂思想渊源。从"本能心理学"看,弗洛伊德主义是快乐主义和目的论的,从"道德心理学"看,它又是斯多葛主义和义务论的。本能与道德是弗洛伊德主义的两根支柱,在两者之间的张力上建立了从心理分析到历史哲学的整个理论大厦,抽掉任何一个支柱,弗洛伊德主义都将崩溃。  相似文献   

19.
劳伦斯与弗洛伊德主义的关系,早为研究者所注意,然而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多少被误解或夸大了。事实上,劳伦斯在许多方面并不认同弗洛伊德学说,他对精神分析的两个基本命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劳伦斯拒绝与作为理性主义者的弗洛伊德为伍,根本原因在于劳伦斯是一个典型的非理性主义者,他始终没有改变其带有浓厚的原始主义色彩的信仰:血性和肉体的信仰。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对意识流语体有一种误读,认为意识流语言文字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文本中抽取出来,是可以解读的.本文试图通过对"逻各斯"理论的驳斥和从文化和语言建构方面剖析意识流这种语体的不可译性,最终从后现代主义批评理论角度揭示意识流语体反阐释即为阐释,反解构即为解构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