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代的道举与崇玄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举是唐代科举中的常科,在科举制度史和道教史中有其独特的地位.本文对在道举研究中的一些问题,道举设置原因、开科的时间、崇玄学与道举关系、道举的实施及其影响进行辨析,澄清一些史实.以求得对道举的研究,乃至对科举、道教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论唐代道举     
道举虽然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常科,但却不为研究科举制度史者所重视。本文全面考察了唐代道举及崇玄学的设置状况,举送程式、开科状况及其作用,认为道举正式创立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它的出现是唐王朝竭力崇道的结果,它的设立曾在唐代社会产生过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代道教独尊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由李唐皇室一手造成的。李唐皇室之所以推尊道教,是因为道教徒曾在政治上发挥过巨大作用。终南山楼观派对李唐皇朝的诞生有迎立扶助作用,茅山上清派对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有定鼎作用。此外,尊崇道教始祖李耳还有神化李唐皇室身份,使之可在门第上与山东士族相抗衡的功能。为使道教成为国教或类国教,高宗尤其玄宗以后,李唐皇室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如类国师制,鼓励编撰道教典籍,以及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科,并抬高其地位等。道教兴盛不但改变了唐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也浸渍了他们对宇宙和人生的看法,还更新了文学思想与文学理论的某些内容。  相似文献   

4.
唐代代宗宝应二年 ,科举制度出现了向孝廉举回归的现象。唐代孝廉举来源于汉代的孝廉举 ,在唐代还表现为制举的形式。唐代孝廉举的出现原因在于科举中的以文取士方向在中唐后受到士大夫的普遍怀疑 ,而以德取士方针被重新认可并融入具体操作方式中 ,但这必然是短暂的 ,从长远来看 ,以文取士与以德取士必将融合  相似文献   

5.
唐代道教与社会政治紧密结合,除了统治者非常重视研究和利用道家学说及道教方术外,臣僚中的一些政治改革家、社会批判思想家也常从道家或道教中寻找理论武器,借以阐发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产生了一批有成就的道家(道教)学者,他们通过注解老庄,阐发道家哲理,撰写了一批卓越的道家著作,推进了道家理论的发展.道教不仅渗入政治生活,也渗入了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 道教;唐代臣僚;道举制度  相似文献   

6.
<正> 唐代科举设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武举、道举和童子举等若干科目。其中,明法科是为封建王朝选拔法学人才,参加国家管理,特别是担任司法职务的专业性科目。关于明法科的历史记载相当零碎,现予汇综考述,以就教于法学界的朋友们和广大的读者。一明法科首次开科的时间,史无明确的记载。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颁发的敕文  相似文献   

7.
制科是科举制中一个较特殊的科目,它大致经历了两汉察举制、唐代的制举和宋代制科等阶段。从制科的兴衰,看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和使用,是很有意义的。制科的特殊,大体有以下几点:第一,制科直接上承两汉的察举制。从整体上看,科举本身就继承了两汉的察举制,但科举制中的常科──唐代秀才、进土、明经等,直至宋元明清的进士科,与两汉察举制已有较大的变革,而制科的变化则不太大,基本上仍是由皇帝临时制定科目,州郡举荐,中央策试。所不同的,两汉察举无淘汰,而唐以后的制举有中与不中之别。第二,制科的科目变化较大,从唐代的百…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唐代崇尚老子、道教的历史事件,了解唐代崇道的历史背景,进而更好地把握唐代道教发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唐文宗大和二年的制科 ,因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举人刘的对策触犯宦官 ,最后被覆落而名闻朝野 ,成为唐代科举史上最为重要的一科。它是中晚唐之交政治上矛盾与危机的交会点 ,不仅暴露出宦官专权的矛盾 ,而且还涉及到唐代文人对于藩镇割据与牛李党争的态度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一年制科及第者中 ,有 3人后来位至宰相 ,更有多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因而对探讨政治、科举、文学三位一体的关系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唐代崇尚老子、道教的历史事件、了解唐代崇道的历史背景,进而更好地把握唐代道教发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道官是古代政权为管理道教所设的一种特殊官职,而道官制度是古代政权在道教管理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对于实现政权对道教的宏观管理和协调政教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唐代的道官制度继承前朝,在道教管理实践上趋向成熟,同时在中央集权的日益强化趋势下,政府不断加强对道教的宏观管理,道官也逐渐沦为世俗政权的卑微附庸和御用工具,日益呈现世俗化和官僚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刘渊然与云南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高道刘渊然在云南传播道教,开宗立派,创立长春派;设置道官,在云南设置了"道纪司"、"道正司"、"道会司"三级道教管理机构;招收门徒,为云南培养出了一批颇有影响的道教人才.他对云南道教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明代云南的道教逐渐走向兴盛,并在全国道教界赢得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起源于东晋的重玄学 ,至唐代而趋于鼎盛。基于重玄学破对待、求自由的意趣 ,唐代道教重玄学的总体走势是在重玄双遣理路下解构“道”本体 ,继而经过对新的本体的几番探求后建立起“心”本体。解构“道”体 ,以初唐的成玄英为代表 ,他对重玄学的内涵有最深刻的界说 ,适用重玄精神也最为痛快淋漓。解构道体是重玄精神贯彻的必然结果 ,但本体的解构在道教修为实践上也有其危险 ,于是盛唐的王玄览等开始集中探求新的道体 ,以求为道徒们重新树立起修为之本。然而新道体的建构终未能在理论上获得成功 ,取而代之的是对“心”本体的建构。重建“心”本体的思想 ,主要体现在晚唐重玄学著作《大道论》和《三论元旨》中。从道本体的解构 ,到心本体的重建 ,是唐代道教重玄学发展的主线 ,这一理论演化过程 ,极大地提高了道教的整体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道教成熟和鼎盛时期.纵观历史,道教对于士人的影响之深莫过于唐.唐受道教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明显的表现就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之道蕴.其一,道教自然无为、虚静素朴之道对唐人生命观和审美趣味的影响,表现为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超然物外的生命观和对人格自由精神的追求,使山水田园诗显现出清淡、自然的风格.其二,以道教神仙故事为母题,并借道教神仙世界的虚幻之影来表现对现实理想的追求,对山水自然的感悟,使山水田园诗绚烂瑰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面貌与特质.  相似文献   

15.
反映金元道教人士的碑志体散文,一方面体现了道教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科举文化、政治文化、战争文化、理学思想、儒道融合、佛道斗争等多种传统文化内容,是金元散文研究领域被忽略的一种文体现象,其文化价值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周奇  金滢坤 《人文杂志》2022,(5):129-140
隋代选举制度经历了一个前后转换的过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继承和发展了南北朝以来的察举制度,实行分科举人,创设了新的科目。在察举向科举制度演变的过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秀才、明经等察举科目,在隋代开始向秀才、明经、孝廉等科举科目演变。新创的进士科是隋代政治变革的产物,与秀才、明经等一起构成隋代科举制形成中的重要一环。隋代察举特科在继续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等科目外还新设立数量可观的新科目,这些新科目也演变成制举科目。随着科举考试进用与投牒自进制度在隋代最终成型,隋代完成了察举向科举的转变。科举不是具体起源于某一科目创设,而是一个整体性的制度演进。  相似文献   

17.
宋、元、明三代的道教信仰与唐代以前相比呈现出较大不同:一方面,外丹术的衰落与内丹术的兴起,使道教修仙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道教日趋走向民间,仙道观念益趋世俗化。道教信仰的这种变化在"三言二拍"中有明显的体现,其中的神仙思想呈现出新的特色:一是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即神仙形象的世俗化、人性化、社会化;二是心性修炼说的形成与仙道观念的世俗化转向。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兴盛阶段,在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的研究领域,学术界历来以隋唐佛学作为研究重点,却对同时期已趋于成熟的道教哲学思想多所忽视。唐代道教哲学无疑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者即是近年来逐渐引起学界关注的“道教重玄学”。唐代道教哲学若以重玄学为代表,可分为初唐以成玄英、李荣为代表,中唐以司马承祯、唐玄宗为代表,晚唐以强思齐、杜光庭为代表的三个阶段,具有传承、开放、融合、思辨等多种学术特征。探究其思想内涵与性质,实是以老庄哲学的“道”论为本,扬弃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论,吸取佛学三论宗的部分思想内容,熔铸形成的“以重玄为宗”的新道教思想学说。倘若从哲学史的视野加以审视,其中老庄哲学、魏晋玄学与大乘佛学三论宗共同构成为唐代道教哲学的主要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9.
天台山道教在唐代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许多诗人与天台道士进行过直接交往,从有关诗作中,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和深厚情谊,从而为唐诗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唐代明算科     
<正> 明算科是唐科举常科之一。关于明算科的史料相当零碎,现仅就以下三方面进行汇综整理,以填补科举制度研究中的一项小的空白。至于考试的具体过程,笔者已在《唐科举研究》(载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研究生论文选集·中国历史分册》)中有所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1.创设时间唐代明算科创设于哪一年,史无明确记载。高祖武德四年颁发的敕文云:“请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唐摭言》卷一)在唐朝廷颁发的这道关于常科首次开科的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