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试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骥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2):29-33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它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和最终价值目标,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和他们之后的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当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和基本精神。其科学内涵包括:人的智能素质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从最终价值的层面上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就是追求和实现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评价标准的角度讲,它是共产党人衡量任何一种理论创新、实践活动以及工作得失的最终标准和价值尺度。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对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晓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6-10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旨是在实现人类解放、社会进步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最高诉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新学说的目的和使命,也是他们在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这一过程中内在的逻辑归宿和价值追求。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具体而复杂的实践过程,为此我们需要正确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涵,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为这一理想的实现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的过程中,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要求,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具体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和目标.江泽民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周红梅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6-18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一崭新论断,不仅具有时代的针对性,而且更鲜明更完整地表达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将成为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方法论命题.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正确审视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不断改革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从以下几个方面创造性地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过程。二,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互为前提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郝军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6-29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思想体系。我们应从各个视角深入分析,以求完整理解和全面把握。在当代,人的全面发展面临诸多因素的制约,本文在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寻了当下中国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路径,即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领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维香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1):35-39
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使这一理论更加深化和具体化。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并提出了在现阶段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措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9.
10.
冯红伟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14-124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关注度持续攀升,从理论内涵、理论地位、实现路径、重要论题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做了多维度、多视角的阐释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认识。现有研究在研究学科、研究视角及研究人员来源等方面越来越多元化,今后学界需进一步创新研究方法,丰富研究内容,拓宽研究视野,坚持定量与定性结合、继承与发展统一、批判与建构协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原则,将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研究不断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的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一方面生态文明全面而自由地实现着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从根本上消除了人与自然的片面对抗,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显示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和完善性,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和完善,人的全面发展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离开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和完善,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建设高度发展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2.
任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内核或者说基本原理在当今时代和中国的时空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存在样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崭新理论形态。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理论地位有助于廓清国内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非马克思主义化、非社会主义化的误解和歪曲。 相似文献
13.
李永胜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27-33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思潮,它源于现代主义,又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和超越,它在批判和解构现代主义以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种种弊端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后现代思维、方法与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与借鉴作用。后现代视域下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应当坚持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建设性批判原则、历史进步的乐观主义原则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重在思想上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主要包括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两个层面。90年来,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这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辉煌成就的一个根本原因。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经验可大体归纳为: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并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和党的建设总目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进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相似文献
15.
刘玉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468-470
结合时代变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以来的两次重大的理论主题的转变,从而论证其基本就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并从时代特征、实践的观点、实事求是的原则等几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孙全胜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2):184-192
任何理论的演化都无法脱离其所属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演化历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融入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演化过程与中国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结合的过程,包含着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解,是指在国内外形势之下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由书斋到世俗、由被少数人推崇到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历程。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统一的基本途径,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演化过程中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不断融合。在当代中国,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的问题,对指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贾丽艳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3):36-38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史。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超越自己,在理论创新中不断开创新境界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都是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理论。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历经百五十余年而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这一理论品质是由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观的确立,是以实践为基础,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向的人学理论。这种理论是对以往哲学的批判和逻辑发展,使哲学真正回归到现实人本身。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研究和考察人,对人的问题作了科学解答,揭示了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实现了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形态,对当下我国人学理论研究、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走向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应该坚持的传统,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秉持这一传统和取向,就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凝结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由时代发展的现实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