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忆同学少年     
《金色年华》2008,(12):32-32
最爱小吴 初二的时候为了学习需要,学校规定每个人除了住在学校门口的都要住宿,于是我们十几个小女孩挤在了一间点点大的小房子里,但是那时却感觉蛮幸福的,因为第一次住宿,又有好多同龄的孩子,所以很有新鲜感。也许是在家习惯独立了,在每个孩子的心中,生活上是不可能不自理的。由于环境所限,下铺的一个床上总是要睡两个人的,所以冬天也就不会冷了.  相似文献   

2.
一位非常善于与青少年打交道而且也做得非常好的学校社工,跟我聊过这么一个情形:她服务的学校里,间或有孩子向她咨询恋爱甚至性爱的问题。这些十四五岁的孩子,开始了性的萌动,有了这方面的憧憬幻想,不可能告诉老师或家长,小伙伴之间的讨论也只能是片段式的、玩笑式的。她们特别渴望能有一个可信赖的“前辈”、“权威人物”,来告诉她们性这玩意儿究竟是什么,如果尝试了又会怎样,难道就只会带来“怀孕”、“性病”的风险吗?如果两个人真的相爱,在生理安全期(排卵期之外)或者戴安全套做爱,不就可以规避这样的风险吗?  相似文献   

3.
正儿子3岁4个月,在家里敢说敢做,可在幼儿园就特别怂。有什么事都不敢和老师说,想尿尿不说直接尿裤子里;被人欺负了就躲在角落哭。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要怎么做才能让他不那么胆小?现在的孩子得到的宠爱和保护太多,包括双方老人在内,一个孩子常常有6个人惯着。他在家里能不"敢说敢做"吗?但在幼儿园里,老师不可能围着某一个孩子转,而且幼儿园有纪律和规则,加上有些小朋友淘气,孩子就会觉得没安全感而无所适从,也就是你说的"特别  相似文献   

4.
《中外书摘》2007,(6):1-1
宽容是一种心态,将忌恨、仇恨抛开,心情归零,人就会轻松。这里有一则老师教育学生如何撞得宽容的故事,很值得一读: 一天,老师叫班上每个同学各带一个大袋子到学校。并叫大家到杂货店去买一袋马铃薯。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叫大家选出一个马铃薯来,将自己不愿原谅的人的名字以及犯错的日期写在上面。再把马铃薯丢到袋子里,这是这一周的作业。第一天,同学们觉得还挺好玩的,快放学时,其中一个孩子的袋子里装了九个马铃薯.上面说的是一个孩子说他新理的头发很丑.另一个孩子打了一下他的头,还有一个孩子不肯让他抄作业。  相似文献   

5.
我们是四个大二的学生。我们决定不再忍受学校的集体宿舍,因为我们是成年人了,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我们商量合租一个套间,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有一间自己的卧室。当然,我们得共用一问卫生间。一间卫生间四个人用,也不算什么,对吧?  相似文献   

6.
学校是个大家庭。每个班级又是一个小家庭。为管好这个“家”,我们实施了分项承包责任制。 自实行分项承包以来,我班安排了一个专门负责提醒老师发火的学生。这个学生是我班一个胆大、敢给老师提意见的孙会琳。记得一次,我检查作业时,孙梓源没完成作业。我很生气,当着大家的面,把他拽了起来,大声训斥:“干什么去了?为什么不写作业?”孙梓源没有回答我。我更生气了,提高了嗓门喊:“说话呀?哑巴了吗?”他吓得哭了起来,其他同学也都不敢吭声。  相似文献   

7.
网友来信: 我和老公峰是大学同学,我们都是彼此的初恋,我很珍惜我们的这份感情. 历经坎坷,我们毕业后在一个城市安定了下来.但因为没有钱,我们连婚礼都没有办,在我怀孕五个月的时候才匆忙去领了证.在他老家住了不到一个月,我们就出来自己住了,就连生孩子也是在外面租房子.婆婆一家人就打了几个电话问问,都没有人来照顾我.现在孩子已经一岁十个月了,一直由我一个人带.自从辞职回来待产、生孩子、带孩子,我一直没有去上班,婆婆不愿意帮忙带孩子,我妈妈身体又不好,我只能毫无怨言一个人带着孩子.  相似文献   

8.
前段时间在一家学校听课发现一个好玩的现象,一年级孩子的课堂无比热闹,老师一个问题,台下便七嘴八舌抢着要发言。二年级的孩子便安静了很多,知道举手发言,表现得规规矩矩。年级越高,课堂上表现得越是安静,他们再也不会在课堂上七嘴八舌地发言。老师们说这群孩子很听话。似乎我们的教育从小就要求我们做个听话的孩子。小时候听父母的话,上学了要听老师的话,  相似文献   

9.
烦恼的语丝     
人在年轻时,总觉得自己的烦恼很多,说起来好象每个人都够得上天底下最苦恼的。青春不是最渴望欢乐的时光吗?为什么烦恼反而越多?人不是越活烦恼越少,而是越活越认识了烦恼。欢乐与烦恼恰如一个钟摆,交互得动于人生的两极。所以人们常说:到处都有烦恼。也正因为全。此,这个世界也才到处充满欢乐。谁都希望自身的烦恼越少越好,但是人同时又是一种需要烦恼的动物。正如人们需要欢乐与幸福一样,人与人不同,很大程度上也是烦恼使他们变得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烦恼也是我们人生最好的老师。我们常说:“这个人成熟”,指的也往往是他…  相似文献   

10.
人生四堂课     
第一堂课:学会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在护理学校学习时,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对我们进行了一次测验。我很轻松地答完了大部分考题。但看到最后一道题时,我想教师可能是在和我们开玩笑。那道题是这样写的:“我们学校清洁工的名字是什么?”我曾多次看见过那位女工,也能描述出她的模样,但我怎么会知道她的名字呢?我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后来教师对我们说:“在你们今后的生活中,将会遇到很多人。每个人对你们都很重要,值得你们去关心,哪怕只是向他们微笑一下或问声好。这就是我出这道题要告诉你们的。” 第二堂课:随时随地帮助别人。…  相似文献   

11.
朱艳玲 《现代交际》2013,(10):158-158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对于我们每个老师,都要有意识地把培养创新人才渗透到教学的不同学科。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本文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发展学生个性、老师给予学生指导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探讨了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是我不够好     
<正>[1]不知道你们学校有没有这么一种规定,就是上课迟到的人要被罚扫卫生区。上高中那会儿每个班级都有一块地方是属于分扫区域。平时是一组四个人打扫,特殊情况——比如我这种一星期五天迟到四天,每个早自习都趴在桌子上补眠的人,老师实在忍无可忍地让我一个人去打扫我们的卫生区,在早自习的时间里,顺便让我  相似文献   

13.
秋童  冉冉 《女性大世界》2006,(1):114-117
也许,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个不同版本的张柏芝,这个她可能是清纯朝气,也可能是个性乖张;可能是真诚率直,也可能是口无遮拦。她或许暴躁骄横,也或许在这假象的背后有一颗脆弱异常的心,但无论你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她,她都是个女人,她即使有着明星的容颜,但也有着普通女人的爱怨纠缠。  相似文献   

14.
美国教育家海姆·吉诺特说过:“我总结出一个可怕的结论.我在课堂上起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个教师,我拥有让一个孩子的生活痛苦或幸福的权力。我可以是一个实施惩罚的刑具,也可以是给予鼓励的益友,我可以伤害一个心灵,也可以治愈一个灵魂,学生心理危机的增加或减缓,孩子长大后是仁慈还是残忍,都是我的言行所致。”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到:每个家庭的希望从老师这儿升起,每个家庭的变化也是从老师这儿开始的,我们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是一句话都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甚至改变一个家庭的走向。  相似文献   

15.
参加孩子学校举办的家庭教育讲座,作报告的是来自著名高等学府的教育专家。开讲不久,专家发给每人一张纸,标题是“你是完美妈妈吗”,下面列出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你每天都关注孩子的情绪吗?”“你经常对孩子夸奖和鼓励吗?”“你在孩子面前是否都展示出最好的一面?”“你时常会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带给孩子吗?”等等。每个答案都有得分,全都达到相应的标准才算完美妈妈。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自己组织了一个社区服务项目,专门服务于外来常住人员子女,给他们辅导功课,提供社区关怀。我身边有个在读初中的外地小孩成成(化名),在家他很尊重父母,爱护年幼的妹妹。他的理想是做一名专业的吉他手,爸爸妈妈也支持他的想法,所以他对学习不是很关心,能维持及格就可以了。在学校,他表现很差,经常在上课时影响其他同学,说粗话,骂女同学,还和班主任老师打架。无论怎么教育他,他都是听过就忘,他的爸爸妈妈知道后也只是嘴上说说他就算了,因此,他的行为一直无法得到纠正。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该如何纠正他的不当行为呢?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阿布  相似文献   

17.
丁宁 《老人天地》2010,(11):35-35
丁老师:您好! 十一和中秋连假,我连参加了好几场亲朋孩子的婚礼,心里着实有一点酸酸的。我自己也有个女儿,三十多岁了,按说我也应该抱外孙子了,可是她怎么就成了"剩女"了呢?我实在想不通。  相似文献   

18.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就业方向,就业情况,以及自身所需具备的能力。就业,是现代大学生都比较关注的问题。每个学校的方策都不同,就连与就业息息相关的地方政策也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每个学校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更好地从事就业、服务社会的方法、策略也不同。通过此篇文章,可以是更多的人了解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就业方向等各种方面的知识。由此,该课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因为一点小事,动不动就自杀、自残,在现代普遍都是“精养”孩子的社会里,这些本应像花朵一样无忧无虑的孩子们怎么会如此不堪一击?安徽省合肥市教育局“标配”心理健康老师的做法又能否真正拯救这些稚嫩的花朵?  相似文献   

20.
匡峻 《老年人》2008,(9):30-31
我是个不幸的孩子,才一岁,正值壮年的父亲就丢下我们兄妹四人和母亲去了天堂。 父亲上山时,有人就说:“可怜这次出殡回来,只怕这个家也就散了!”散了吗?没有。虽然家里突然失去了顶梁柱,但我们还有母亲!她用赢弱的身躯把家顶了起来。由于家里孩子多,母亲身体又不好,当时一些好心人劝母亲,让她送走一二个孩子给别人去养,减轻一下身上的担子。母亲舍不得,她说:“孩子都是我的心头肉,即使讨米也不能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