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重视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产品服务质量越来越受关注。本文在阐述了供电服务质量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供电服务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善供电服务质量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2.
林勋亮 《管理评论》2012,(8):135-144
本文以服务管理理论为理论背景,从顾客导向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高速公路服务的属性和特点,从高速公路关键服务接触与服务内容入手,深入分析高速公路服务质量的属性和构成要素,开发顾客导向高速公路服务质量测量指标,构建高速公路顾客导向服务质量测量评价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实证验证。研究成果拓展和丰富了服务管理理论的应用领域,对高速公路服务质量测量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管理研究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虑了公用服务的特殊性和行业特征,在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公用服务企业(包括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燃气公司、热电公司)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公用服务质量概念框架,构建了公用服务质量测评模型。本文提出公用服务质量包括供能质量和服务过程质量两个维度。其中供能质量由标准性、稳定性、安全性、服务补救四个要素组成;服务过程质量由服务交互界面、员工服务表现、服务标准、服务流程、服务设施与工具、服务承诺、顾客期望管理、服务投诉八个要素组成。对四类公用服务的调查包括对27家企业用户和50位居民用户的访谈,以及对150家代表性企业用户、304名居民用户作为样本的问卷调查,收到企业用户的有效问卷120份、居民有效问卷256份。本文利用调查数据检验上述服务测评初步维度结构的信度和效度,修正并形成了最终的公用服务质量测评模型,并发现了模型在评价居民用户和企业用户服务质量感知的异同,讨论了该测评工具的管理实践意义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PZB的SERVQUAL模型为基础,在对200个用户电话调查和76名用户小组访谈的基础上,构建了反映笔记本电脑服务质量的初始模型。随后,又通过对458份问卷调查结果的信度、效度及验证性因子分析,建立了笔记本电脑服务质量测量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标准化。最后,本文应用标准化后的模型分析了374名商用用户对笔记本电脑服务质量的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5.
杨迎春 《经营管理者》2011,(1X):386-38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针对供电企业来说,如何充分体现电力"先行"的职能,提升电力营销服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创造和谐的供电营销环境,是当前供电企业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夯实电力营销服务基础,提升优质服务质量,本文对供电企业电力营销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以深度访谈和开放式问卷搜集得到以团队或部门工作方式为主的人员对团队断裂带的感知,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自行设计开发感知团队断裂带测量量表,为团队断裂带研究提供新视角和补充测量方式。分析结果表明,感知团队断裂带测量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收敛效度和交叉效度。这也进一步验证了感知团队断裂带的二阶三因素结构。同时,通过规范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得到了感知深度这一新维度。  相似文献   

7.
顾客知识管理是服务创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服务创新中顾客知识管理的测量问题愈发显得突出。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构建了服务创新过程中顾客知识管理的测量量表。得到了包括顾客需要知识的管理、关于顾客知识的管理、顾客拥有知识的管理、与顾客共同创造知识的管理在内的四个维度、每个维度有两个因子的测量工具。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同时也阐述了该量表在服务创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借助扎根理论对服务业员工工匠精神的结构维度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并检验了测量量表。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业员工的工匠精神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多维度构念,包含职业承诺、服务追求、持续创新、能力素养、履职信念、传承关怀6个维度,其测量量表由6个因子、24个题项构成。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所开发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均达到理想水平。  相似文献   

9.
测量是凝聚力领域研究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之一.现有的凝聚力量表多在团体层次上,且多针对体育、军事等特殊领域,缺乏组织层次上针对工商企业的测量工具.本文在案例研究所获得的一个关于组织凝聚力六维度结构基础上,通过三项独立的研究,开发了组织凝聚力量表(OCI),并对它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多项检验.在研究1(N=818)中,通过CFA、AVE、模型比较、置信区间、Fisher Z、二阶CFA等方法,确认了OCI是一个包括员工向心力、领导凝聚力、任务协作、人际和谐、利益共享和价值认同等六个维度的构念,且具有良好的构念效度(包括汇聚效度和区分效度).在研究2(N=364)中,通过分层回归和SEM模型,检验了OCI的增加效度和法则效度.在研究3(N=111)中,将GEM、PCS、Langfred凝聚力量表作为效标,检验了OCI量表的共时效度.综合以上三项研究结果,显示OCI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这一量表为今后的同类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测量工具,有利于时工商企业中凝聚力问题进行更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交易过程的企业网站服务质量测量工具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过程视角,对企业网站交易全过程的服务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对焦点小组访谈资料分析的基础之上,开发了覆盖完整交易三阶段的电子服务质量量表,界定了企业网站服务质量构成维度,即交易前阶段的企业网站的功能/设计,交易中阶段的企业网站享受性、安全可靠,以及交易后阶段的售后服务。同时,利用小样本预测、大样本调查、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进一步验证了所构建的测量工具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以及内容、收敛性效度和区分效度,为企业对各个阶段的网站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O2O外卖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餐饮模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研究的O2O外卖服务供应链由一个O2O外卖平台、一个餐饮商家和一个配送骑手构成。O2O外卖平台决策平台的服务质量努力和服务费用,餐饮商家决策产品价格,骑手决策配送服务质量努力程度,同时会受到来自平台或商家的服务质量激励。通过分析商家配送、平台配送和商家自建平台+配送三种运营模式,分别构建O2O外卖服务供应链成员的利润函数,运用博弈理论,优化得到不同模式下O2O外卖服务供应链成员的最优质量控制策略和最优利润。利用公式推导和对比分析,分别探讨了骑手激励金额上限和市场规模对服务供应链最优策略和最优利润的影响。通过数值仿真,可得结论:服务供应链各成员利润均随着市场规模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骑手激励金额上限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少。当市场规模较小时,平台配送模式下商家最优利润最大。而当市场规模较大时,商家自建平台+配送模式下商家最优利润最大。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research that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of quality of service (QoS) and organisational performance in a manufacturing setting. There are few empirical studies that measure QoS in the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 A model linking QoS with organisational performance through intermediate variables of satisfaction, loyalt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introduced and tested in the internal supply chain of three automotive organisations. The research design for this article includes a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review, exploratory interviews with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and a survey of 156 practitioners in three automotive companies in North Indi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has been used for data analysis. This research comes out with four factor scale for internal service quality and six-factor scale for external service quality. The research revealed that employee-driven QoS is a source of value addition that is positively linked with the organisational performance. This study would be of interest to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ractitioners interested in internal and external service quality improvements. Future researchers could validate this scale, and empirically test the proposed model.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服务供应链系统运作过程中存在的服务能力建设过量或不足问题,本文构建了以服务集成商作为服务供应链整体计划、控制和协调中心的上层计划者、各服务供应商作为具有相对自主权的下层计划者的服务供应链协同决策机制,应用多目标二层规划方法建立了服务供应链服务能力分配的优化模型,同时给出了模型的具体算法框图和流程。最后,通过实证算例对服务能力协同决策优化模型进行了计算和有效性验证。  相似文献   

14.
本文聚焦于物流服务供应链中的纵向整合问题,考虑由一个物流服务集成商和两个物流服务提供商构成的供应链系统,基于物流服务质量成本分别构建纵向分散和纵向整合模式下的质量博弈模型,探讨纵向整合策略对物流服务供应链运作效率的影响,分析纵向整合策略存在的市场条件。研究表明,竞争强度是影响企业决策和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纵向整合会对接受整合的物流服务提供商产生“协同效应”,而对未被整合的物流服务提供商产生“外部效应”;当且仅当竞争强度较大时,物流服务集成商和物流服务提供商会同时选择纵向整合,既有利于提升整体物流服务质量水平,又能降低物流服务质量实现成本。  相似文献   

15.
服务经济时代,服务质量管理是服务运作和服务营销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通过对服务质量形成机制、评价及管理三个领域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发现,此类研究可归纳为由两个条件和两部分内容组成的服务质量管理模型:Gronroos的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和PZB的五差距等差距模型反映了服务质量的核心形成机制,顾客特征及心理因素是其重要影响因素;SERVQUAL作为典型的服务质量测量表,常被与模糊数学、DEMATEL法综合运用于服务质量评价与改进;服务质量管理包括以服务接触相关要素管理为主的功能质量管理和以服务质量系统改进为主的技术质量管理。此外,网络环境下,服务质量具有特殊的形成机制,决定了其评价与管理的新特点。当前,在服务科学框架下进行服务质量管理研究渐成趋势,未来研究可结合网络特征和新兴服务业,关注服务质量动态特征及科学评价方法,展开行业或城市层面的服务质量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16.
技术和消费的“双升”加快了新零售服务供应链的形成和产生,同时也通过驱动其质量系统的协同改进及动态演化实现持续的发展。本文从创新驱动质量的动态视角,分析创新驱动下新零售服务供应链中多主体协同质量改进的运行机制和动态演化过程,运用演化博弈方法分析构建多主体协同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以此分析新零售服务供应链协同质量改进中各参与主体的博弈策略选择,并利用雅克比矩阵判断其策略稳定性。研究表明:在多元参与主体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多主体协同质量改进能够保持系统稳定状态;多主体间的质量势差与协同质量改进稳定性呈现出反比关系;良好的质量协同效应、独立的内部监督机制等能有效的促进协同质量改进系统稳定。  相似文献   

17.
服务质量在零售服务供应链中扮演了何种角色,是近年来学术界探讨的焦点问题。本文围绕零售服务供应链动态演化过程中是否存在“质量桥”现象展开,基于马尔可夫链模型提出了零售服务供应链的服务质量预测模型,验证了服务质量稳态分布的客观存在;并以中国HJ零售企业主导的零售服务供应链为实证样本,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7种不同经营情形下的功能服务提供商、零售服务集成商和消费者三个质量子系统之间的交互行为和系统因果关联进行了比较,探讨了零售服务供应链动态演化过程中的“质量桥”协同机制。研究发现:零售服务供应链的质量演化是一个稳态趋同的过程,在其协同演化中存在质量稳态分布,其中不同过程投入水平对质量状态的稳定水平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质量稳态在零售服务供应链协同演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其不仅是零售服务供应链协同的约束条件,还在整体优化中扮演了“搭桥”协同的角色,在“质量桥”搭好后,即服务质量达到某种稳态分布时,整个链条的运作效率和收益水平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最后从整体设计、资源配置、过程控制与优化改进四个方面给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集中与分散决策情形下,分别构建不考虑和考虑在线评论的双渠道供应链博弈模型,探讨在线评论背景下供应链的定价和服务投入决策,并分析在线评论对供应链最优决策和利润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线评论会激励零售商提高服务投入水平;当评论有效性水平足够高时,其对制造商有利,当评论正向作用较强且精度足够高时,其对零售商有利;与集中决策相比,分散决策下评论精度提高对供应链系统更加不利;此外,当评论有效性水平足够高时,零售商服务投入可有效消除供应链双重边际效应。  相似文献   

19.
The current growth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global economies is unparalleled in human history—by scale and speed of labor migration. Even large manufacturing firms are seeing dramatic shifts in percent revenue derived from services. The need for service innovations to fuel further economic growth and to raise the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levels of services has never been greater. Services are moving to center stage in the global arena, especially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imed at business performance transformation. One challenge to systematic service innovation is the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of service, integrating technology, business, social, and client (demand) innovation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mergence of service science,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area of study that aims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 of becoming more systematic about innovating in serv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