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无论是研究先秦历史 ,还是研究先秦历史散文 ,大都《左传》、《国语》并提 ,但长期以来 ,研究学者多习惯于把《国语》作为介绍《左传》而连带的一个附庸 ,它的价值似乎也只在于它是《左传》巨大成就的一个有力的反衬。而事实上 ,就历史研究而言 ,《左传》重在记事 ,分年编写 ;《国语》重在记言 ,按国叙述 ,两者可相互参证 ,相互补充。就文学价值而言 ,无论是记事、记人 ,还是记言 ,《国语》都有可与《左传》比肩之处。  相似文献   

2.
《国语》与《左传》在先秦文献中具有无可代替的地位与作用,对其叙事结构进行比较,不仅在于研究方法的创新,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打破以往《国语》与《左传》关系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偏重经义而轻于文史、注重细节但失之细碎的局限。从叙事结构上看,《国语》与《左传》体现出了迥然不同的特色与风格,《国语》叙事结构具有"双线并行"的时空结构、"详略失衡"的元素构成与"一以贯之"的因果照应等特征;《左传》则体现出了"依‘经’而行"的时间结构、"众星拱月"的板块结构与"散点串珠"的隐性结构等特色。从《国语》叙事结构的特点可以清楚地看出其警诫醒世的"史鉴"特色,而《左传》叙事结构则体现出了依"经"叙史的编纂目的。  相似文献   

3.
《国语》是先秦一部重要的典籍。本文认为其篇章结构一般包括背景、言语、结果和尾声四个部分,言语是核心内容。通过与《左传》互见记载的对比,细致剖析了《国语》篇章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以及该书在材料取舍、写作手法上的匠心独运之处;同时揭示了《国语》的篇章结构、笔法对该书编纂意旨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国语》的性质与价值--由出土文献引起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语》与《左传》是先秦典籍中的双璧,但两千多年来二者的地位却相去甚远.从近二、三十年出土文献中的"语"类作品出发,重新审视《国语》的性质和价值之后可以发现,《国语》是先秦"语"类作品之集大成,是我国国别史的始祖,对司马迁《史记》的创作有重大影响.《国语》其文"深闳杰畀",对中国史学史上历史的文学化和文学史上文学的史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语》的文体源于先秦时期的"语"文献,其史料涵括"国语"和"家语"文献。《国语》是在各国之"语"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它的基本文体形态在各国之"语"中已经奠定。八国之语是编纂者经过缜密遴选的,但由于变例这一编纂方式的存在,《国语》的实际记录远不止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国语》文本呈现对话的文体形态,但比起《尚书》这样的原生态对话文献又有新的发展,应属于次生态对话文献。《国语》的文体结构总体上近于"事语"体,但二者在文本形态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刘知几史学思想和理论主要反映于《史通》中。《史通》包括众多关于《国语》的论述。刘知几对《国语》的接受和研究构成了《国语》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刘知几对《国语》的作者、《国语》和《左传》的关系、《国语》对《史记》的影响、《国语》作为国别体的典范之作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翔实明晰的阐述。刘知几认为《国语》作者是左丘明,产生于左氏解经的需要。他已开始将《国语》从汉儒经学传播体系中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7.
《左传》《国语》中记载的《易》例,是探讨春秋时期《易》学的重要根据。《左传》《国语》中引《易》例有二十二事,可分为非筮占类引《易》和筮占类引《易》两类。对这些《易》例的归类分析,有助于探讨春秋时期的筮法以及《周易》在当时的应用。春秋时期卜、筮并用,占断吉凶的依据不限于《周易》,得到卦象的方法也未必是《周易·系辞传》中所记载的大衍之数起卦法。《周易》卦爻辞的写作目的本是系统地阐述吉凶之理,故判断吉凶未必通过卜筮。"某卦之某卦"有时用来表示爻题,有时则表示变卦,不可执泥其一。朱熹在《易学启蒙》中提出的断卦原则,或于史无徵,或与史相左,当非先秦古法。  相似文献   

8.
先秦是中国家训的产生阶段,后世家训的多种形式皆可以从此窥知萌蘖.春秋时期范氏家训散见于《左传》、《国语》等史籍中,多从修德、为官、避祸等方面训诫子孙,较为典型,对后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否定副词是汉语副词中的一个重要次类,在汉语表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先秦时期的两部重要典籍《左传》和《国语》,全面梳理两书的否定副词系统,通过对两书否定副词的描写和比较,总结了两部书中乃至先秦汉语中否定副词的特点和用法。  相似文献   

10.
左丘明与《左传》《国语》关系考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左传》作者是否为左丘明至今仍有争议 ,争议的主要原因是左丘明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而《左传》却成书在公元前 4 0 3年之后。本文借助一些史料推理分析 ,认为左丘明当是《左传》的始撰写者 ,撰写内容传授给弟子 ,其弟子据自己亲眼所见对预言及某些内容按照左丘明的思维轨迹进行了调整增删 ,最后的定稿人至少活到了公元前 4 0 3年。关于左丘明与《国语》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写作过程的逻辑推理 ,认为编撰《国语》是撰写《左传》的必经步骤 ,但是左丘明编撰之《国语》今已不传了。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理解《诗经》在春秋乃至西周时期的流传及其作用,运用史料分析和文本语境透视的方法,考察了《国语》用诗所涉及的赋诗、歌诗和引诗三种形态。与同时期的《左传》用诗相比,《国语》用诗有自身特色:对赋诗的过程描写往往更加具体,引诗多取材于雅颂,并更多地运用于谏言政治。  相似文献   

12.
古者“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春秋》的史学观最强调“义”,目的在显示出历史事件的原动力、原因或本质,其方法则是穿越史实而直接述“义”;对“义”过分的强调及直接述说,有时会使史实模糊而与‘‘真”有出入。孔子时的史学观为“文胜质则史”,《左传》、《战国策》、《国语》的“文”,期望以“文”记言记事,突出了以各种手段揭示历史事件的原动力、原因或本质,但避免不了“浮夸”之蔽。汉代史家则更为重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其以“实录”记言记事,使中国古代史学达到了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会真记》与《左传》的相关章节不但情节相似,而且文辞也相同;元稹早年明经及第,从他准备考试的科目来看,内中很大可能就有《左传》。综上理由,元稹的《会真记》与其自身经历无关,而是其学习经学以备科考时,依据《左传》所作的读书心得,故文中的观点以及思路均依《左传》展开。元稹之所以特别选择《左传》,又缘于该书在唐代中期的特殊影响。《左传》关乎唐代中期的新《春秋》学、古文运动,元白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也是在同样的背景下发生。因之,元稹创作此文又有着自觉的政治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历史文选》教材选自《左传》的若干篇章为分析对象 ,说明理解春秋贵族文化是全面深入地理解《左传》的重要前提 ,同时指出继承春秋贵族文化传统对现代社会的重大意义 ,以及大学在培养“精神贵族”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周倩平 《南都学坛》2013,33(3):58-62
《左传》记梦近30例,梦象多有鬼神妖异,且大多记录了占梦和应验的具体情况,记梦的数量和详细程度都居先秦典籍之冠,多被人认为是"记妖梦以垂文"而备受诟病。《左传》这一特点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史学文本中文学性、趣味性的增强,却并非作者有意宣扬鬼神卜验、天道报应,现代人看来神奇莫测的梦占现象,细究起来则有内在逻辑可循。梦的产生、应验与人的生理和心理等因素密不可分,而且梦带有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与春秋时期的鬼神信仰相关。占梦"应验"一是因为梦与做梦者的生理、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其本身就带有预言性;二是占梦者大都知识广博且善于把握做梦者心理;三是因为史官对占梦史料有倾向性的选择——占梦的应验都有其内在逻辑可循,所谓之"妖梦"并不妖,这间接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的宗教信仰、文化倾向。  相似文献   

16.
《公羊传》解经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本是鲁国史官原始记录的档案汇编 ,是纯粹史书。专门解说《春秋》的《公羊传》 ,却基本上不解其所载史事 ,而是用望文生义、断章取义、节外生枝、无中生有、任意曲解等方法 ,阐释出种种所谓《春秋》之义。《公羊传》所说《春秋》之义 ,在政治理论建设方面的贡献功不可没 ,但就其解说《春秋》本文的学术意义而言 ,则几乎一无可取。  相似文献   

17.
《左传》的文学性带来的艺术之美历来为人所公认,其长于记述战争、善于描摹人物的叙事艺术是此书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重要表现之一。而书中的另一种艺术之美--幽默却未被人充分留意。延安大学贺陶乐教授曾写过一篇《论〈左传〉的幽默讽刺艺术》的文章,专门提到这点,而迄今为止,对于《左传》幽默艺术的研究也仅止于此文,挖掘的力度亦不够,实在是一种缺憾。贺教授慧眼独具,指出了《左传》研究中的空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拟从美学的角度再次探讨《左传》的幽默艺术,多方位阐述书中具有的内庄外谐的幽默特征。《左传》的幽默,正需要反复咀嚼,仔细品味,才能在那含而不露的行文中发现,体悟作者深刻的用意,欣赏书中特有的内庄外谐的幽默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左传》、《国语》、《老子》与《易传》道论学说的比较分析,对《易传》道范畴的内客及特点作了初步的考察和梳理,肯定了《易传》道论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国语》一书存在着一种神民并举的现象,即凡出现神处,往往会有民与之合称,我们可将其称之为一种独特的神民叙述。这种神民叙述无疑透彻着春秋时期的宗教信仰,而隐身于《国语》书后的君主形象,又赋予了这种神民叙述一种独特的政治语境。当然,神民叙述本身存在的保民逻辑也使其成为先秦时期治世的一种政治哲学。由此,在这种政治哲学视阈观照下,春秋时期的宗教信仰呈现出一种与以往不同的镜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