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鲁迅的许多重要作品,都表现出强烈的同情弱者的倾向。鲁迅对弱者的深切同情,一方面表现出对周围生命的普遍关注的生命伦理精神;另一方面是要唤醒弱者,希望他们“欲自强,而力抗强者”。这种鲁迅式的人道主义与西方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神化、抽象的人道主义并不相同,而和中国儒家传统中的伦理主义人道观具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鲁迅不仅把人道主义作为他的人格理想,更重要的是同情弱者的人道主义思想蕴含着一种贴近历史的价值形式。鲁迅把推动历史变革的力量和希望完全寄托于历史人生本身,是以历史本体论的价值标准来辨别历史和指示社会道路的。  相似文献   

2.
对文学的人民性,最早做出明确解释的是十九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作家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萨尔蒂柯夫·谢德林等人。他们虽然只能从民主主义的人道主义出发,去论证文学的人民性,但是他们已经指出,要使文学具有人民性,就必须表现“整个农民生活的内部意义与秩序,平民的思想的特性,他们的世界观的特点”(杜勃罗留波夫)《论断拉乌丁斯基和〈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他们认为,文学上的人民性“不是在民族特性的意义上,而是用在同情人民大众的利益的意义上,而‘人民大众’这个观念则是从等级观点来看  相似文献   

3.
对罪犯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前称革命人道主义)待遇,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们党对于劳动改造罪犯工作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我国劳动改造机关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监狱、体现其人民民主专政性质的一个显著特征.无论是战争年代的解放区监所工作还是建国以后的劳改工作实践,铁的事实都证明了对罪犯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政策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它对于分化瓦解敌对营垒,彻底肃清一切反革命分子和消灭剥削阶级,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对于维护社会治安,争取社会同情,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保卫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由于五十年代后期以来多次对于人道主义不加分析的批判,以及旧监狱传统观念的影响,对罪犯实行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政策曾被打上“资敌养敌”、“界限不清”的印记,使单纯惩罚的思想,以及“犯人身上就得脏点、生活就得苦点、劳动就得重点”的传统观  相似文献   

4.
与中国近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演变相一致,以批判旧道德为鹄的,早年的鲁迅就开始了“自由与人道”即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相一致的道德理想追求。然而囿于进化论世界观的局限,鲁迅早期思想中的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两因素呈对立之势,表现为互相“消长起伏”:个人与社会、先觉者与国民大众的脱节乃至对立构成其特定的思想内涵。随着鲁迅逐渐确立科学的人性论和辨证的群已观念,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道德理想首先在“觉悟的智识者”——鲁迅的理想人格身上达到了内在统一,并进而将道德理想的追求与科学的社会理想(“平民的世界”)的实现相联系,从而将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道德理想建筑在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5.
乡土写实小说是 2 0世纪 2 0年代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一枝奇葩 ,作者是一群因生活所迫而离开故乡农村来到城市的青年 ,他们立足社会现实 ,关注民生疾苦 ,针砭社会锢弊 ,执著于人生意义的探寻 ,同情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 ,表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精神 ,体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 ,有着较强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使现实主义在 2 0年代形成了一江壮阔的洪峰。本文从这一流派产生的背景和特点、主要作家以及中坚人物三个方面对乡土写实小说作了较完整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值得警惕的“克林顿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6月中下旬,克林顿在科索沃战争结束之后到欧洲跑了一趟,21日在斯洛文尼亚郑重其事地提出了一个人称“克林顿主义”的新概念。克林顿对他的“主义”所下的定义是:“这是一个我希望将来能得到确认的重要原则。如果国际社会有力量阻止种族灭绝和民族清洗,我们应当加以阻止。无辜的平民不应当由于他们所属的宗教或民族或种族而成为屠杀的对象”〔1〕。因此,所谓克林顿主义就是美国据以进行海外军事干预的原则,其核心是“人道主义干涉”,实质是谋求以武力为后盾,强行推行西方的“民主”、“自由”价值观,构筑21世纪对美国有利的世界格局,阻挡世界…  相似文献   

7.
安娜与贞子     
(一) 日本现代的著名作家德富芦花(1868—1927),在给其长兄德富苏峰的信中写道:“是以强健如兄者必然同情强力,孱弱如弟者必然同情弱者矣。”“兄重视国力之膨胀,走帝国主义道路;而弟则愿承雨果、托尔斯泰、左拉诸先生之教诲,执人道主义之大义,因循自己之社会主义。”(此信后作为他的长篇小说《黑潮》的“代序”)。德富芦花遵循世界文学三位大师的人道主义思想,创作了他的代表作《黑潮》(1903)。当我们研读《黑潮》时,发现它与《安娜·卡列尼娜》(1877)在反映社会现实、历史  相似文献   

8.
张学良将军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同时也是一位富有平民情怀的军人。他厌恶"吾国之军阀、官僚,日以大烟、麻雀为生活"的恶习,提倡平民生活,同情内战下普通百姓的痛苦遭遇,希望青年不慕官场,求学上进,做有益于国家的有用之才。认为国之兴衰匹夫有责。这些都体现了他精神世界里的平民意识。围绕着"自身本愿为平民"、"对战争下受难平民的同情"和"希望青年人做一个好平民、好国民"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其平民观的内涵及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乔治·利希特海姆、诺曼·莱文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将青年恩格斯的未来社会观解读为价值无涉的“技术共产主义”。事实上,尽管恩格斯早期著作的未来社会观具有“实证主义”色彩,但绝非莱文等人指控的拒斥“人道主义”价值逻辑的共产主义。恩格斯既肯定未来社会观的“实证主义”逻辑,也对其“人道主义”逻辑予以极大关注和重视。“实证主义”逻辑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实现主体,证成了未来社会的实现路径。“人道主义”逻辑谴责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剥夺、敌对关系以及精神贫乏,建构出未来社会人民“权益、尊严、幸福至上”的美好图景。  相似文献   

10.
孔子首创平民教育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孔子作为时代的“产儿”、“弃儿”和“弄潮儿”这种复杂的“三位一体”的人格出发,阐明了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的内在和外在根据。孔子从小受鲁文化的熏陶,奠定了其坚实的文化基础;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孔子开创平民教育提供了物质和社会基础;私学的兴起为孔子开创平民教育找到了恰当的办学形式;而孔子的仁学思想,则是孔子开创平民教育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1.
在新写实作家群中,池莉有其非常突出的独特性.池莉是一位平民化的作家,用自己敏感的心追逐着生活,警惕地注视着现实生活中平民阶层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这体现出一种直面人生的文学态度.而在作品题材的选择、处理及表现方式上,池莉也始终没有离开平民化的立场,她用一种平淡的笔法去叙述平凡的"小市民"的日常生活,展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得失、苦乐,并在看似不动声色中把自己与他们融在一起,表达出对平民生活中平民们那种"不屈不挠的活"的无奈与顽强的同情和认同,从而使自己的作品在读者的共鸣中生存.  相似文献   

12.
世纪之交平民化文学创作的特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二十年的全方位改革引发了平民阶层在当代中国社会的重新聚合,平民意识在近年来的文学创作中逐渐强化。作为世纪之交文学创作的新思潮,平民化创作倾向不仅有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提供思想基础及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共存的前提,更是文学自身运动规律的产物和作家地位意识改变的结果。其所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与新写实小说的关注生存状态不乏共同特点,但又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生存困境的书写上;与先锋派的“贵族化”写作,无论在审美艺术追求上,还是在哲学基础上,都是分庭抗礼的;与社会转型期的雅俗互融的写作态势形成一种呼应、渗透,但又没有放弃人文关怀的文学立场;与世纪之初周作人的“平民文学”在文学精神上有内在的契合点,而在对人道主义的吁请方面又有新的时代发展;与传统“大众化”写作,在审美趣味上体现了对接受主体的共同尊重,在文学观念和方法上有秉承性一致性,但又突出体现了创作主体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干预  相似文献   

13.
五四平民文学观念引导下的乡土小说的崛起,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蔚为壮观的创作现象。它在时代洪流中的发展与分化,形成了人道主义的文学和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农民翻身文学两种走向。这两种社会思潮性质的创作使农村社会问题成为重要的社会舆论,推动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宗教,总是以神或被神化了的东西为膜拜的对象,都是与人道主义相对立的“神道主义”。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道主义思想却是在宗教中找到了吻合点和支撑点,他的宗教观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他的人道主义使他更执着于宗教信仰。本文旨在通过对陀氏宗教观的分析,展示其人道主义宗教观的合理内核。马克思以前的许多哲学家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宗教起源于人对自然的恐惧和依赖。霍尔巴赫指出,恐惧第一个在地上创造出神,费尔巴哈也说:“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如依此言,那么,社会历史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同自然的关系,但人类并  相似文献   

15.
对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文学史家多持双重论,即作品既有对唐明皇荒淫误国的讽刺、批判,又有对他和杨贵妃爱情的同情和歌颂。例如游国恩等五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游本《文学史》)上说:“诗的前半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诗的后半,作者用充满着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诗的客观效果是同情远远地超过了讽刺,读者往往深爱其‘风情’,  相似文献   

16.
李丽 《南都学坛》2002,22(6):70-74
人道主义是打开鲁迅与托尔斯泰两位“文化恶魔”深邃思想迷宫的一把钥匙。弱者之爱与人类之爱、渴血复仇与“勿以暴力抗恶” ,前瞻与滞后的人道主义理想是他们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差异所在。他们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有各自独特的多重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文学史上突出的悲剧式人物。他早期受西方科学民主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个性主义、人道主义为基本内容的民主主义世界观。因此,年轻的周作人对革命充满了同情和向往。特别在“五·四”新文学发轫期,他满怀革命斗争精神地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上连续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大量富有进步意义的理论文章,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封建道德,积极倡导新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骨干人物之一而蜚声文坛。在“五·四”时期,周作人始终站在革命的最前沿,向着封建文化横冲直撞。…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电影稳定性与多样性美学风格形成原因及纪实美学风格形成的分析,指出第四代导演的影片更多的是寻找和挖掘历史底蕴,反映和记录现实社会生活,捕捉和表现历史与现实、民族文化与现代意识的融合点,呼唤和推崇人道主义复归。他们的美学风格并不仅仅是学界一般认定的纪实美学,更确切地说,这种纪实美学又往往带有淡淡的诗化美学风格。无论从平民意识还是文艺批判视角看,其美学风格都应界定为"诗化与纪实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按照唯物史观,作为社会观念形态的人道主义,乃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价值观体系。这是笔者在一系列文章表述的看法。有些研究“人学”者,说我的这种人道主义研究法中“没有主体”。为回答此诸难,剖析作为社会观念形态的人道主义如何表现于主体之人,特写成此文,回答“唯主体方法”。人道主义良心(简称“良心”),是自由平等规范被“内化”为人们深层心理结构中的自我道德审判机制的结果;它经常地表现为人们在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义务时,对所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的自我走向和评价能力。也可以说,它是人们对自己应当自由平等地对待他人并对…  相似文献   

20.
关于鲁迅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建国后曾有过两次较集中的讨论:一次是一九六○年,不少同志不同意巴人的如下看法:鲁迅“是从同情不幸人民的立场,站到无产阶级立场上来了,而这中间是一条红线似的贯穿着他那伟大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三”(为方便计,以下简称“红线”论);另一次是在一九六三年,有的同志认为,鲁迅思想上,无论是前期或后期,都无有人道主义的成份(以下简称“无有”论)。近几年,有的同志为了纠正“无有”论的偏颇,又重新肯定了巴人的“红线”论,并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