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责任是对承担一定角色的人所应当担负的任务、职责、使命等方面的规定。责任伦理即是从伦理学的视角来对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进行道德评判、价值指引,以此说明人要对其行为及其后果担当相应的责任,实现应有的道德价值。本文从社会、个人、自然三个维度分析了大学生责任的伦理要求。就社会维度来说,大学生应当关心国事、民生和家庭;就个人维度来说,大学生应当关爱自身;就自然维度来说,大学生应当关心自然。 相似文献
2.
3.
"交往理性"是理性的崭新形态,它再次张扬了理性价值。以交往理性为根基所形成的道德实践即为商谈伦理。商谈伦理是交往主体之间以语言为媒介、依从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基本价值规范而达致相互理解的过程,它能够克服"道德分化"的困境,形成非强制性的伦理共识。而伦理共识的最高境界就是在面对差异与分歧时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宽容、相互包容。 相似文献
4.
构建责任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责任政府是政府权力与责任对等的制度安排.政府责任的实现,既是指积极意义的责任履行,也是指消极意义的责任承担.政府责任的实现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制度制约,这是一种外在约束,是政府责任实现的根本条件;二是责任伦理,这是一种内在约束,是政府责任实现的必要条件.政府的责任伦理既强调对... 相似文献
5.
责任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果,是政府权力与责任对等的制度安排。政府责任的实现,既是指积极意义的责任履行,也是指消极意义的责任承担。政府责任的实现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制度制约,这是一种外在约束,是政府责任实现的根本条件。二是责任伦理,这是一种内在约束,是政府责任实现的必要条件。政府的责任伦理既强调对政府行为的目的和结果负责,也强调对政府行使职能的手段和过程负责。责任伦理不仅表现为政府公职人员的责任意识,而且体现在他们的责任行为上。政府的责任伦理的基础是政府的代理信用,它强调的是一种预防性的责任或前瞻性的责任。政府的责任伦理的维持既是"自律"的结果,也需要"他律"来推动。 相似文献
6.
7.
8.
价值虚无主义是现代社会最深刻的精神危机,它的核心内涵在于传统社会神性立法权的剥夺与主体立法的失效引发精神价值与意义世界的萎缩.扬弃价值虚无主义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自由主义将责任伦理和社会正义的构建作为价值和意义的现实载体,却未能解决个人无家可归的根本问题;社群主义立足于社群共同体的构建,将美德传统或多元化的宗教视为超验神性在经验世界的支点,却未能解决价值诸神的冲突;马克思主义则确立了辩证的生命原则,力图在历史的维度中寻求价值的确定性,为祛除价值虚无主义提供了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9.
受现代新儒家重要代表牟宗三的影响,台港学人往往以康德的思路研究孟子,认为康德和孟子异代同心,其伦理思想相差无几,甚至孟子在许多地方还超过了康德。这种学风近年来在大陆学者中间也日渐盛行。我们认为,孟子与康德之间虽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也存有相当大的差距,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伦理思想。康德代表的是西方传统的理性伦理,孟子代表的则是儒家的心学伦理,根据孔孟思想的内在联系,我们称之为仁性伦理,这二者决非同类。本文仅对孟子仁性伦理与康德理性伦理的不同特点,作一个初步的分疏。 相似文献
10.
在认知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在认知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人类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匹配和协调,就是人的社会生活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更是真正人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实现.而全面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实现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根据,就是自然生态平衡规律以及这一规律在社会的延续所展现的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规律.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临终关怀的目的是帮助医治无望的濒危患者无痛苦、平静地走完人生的最后阶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庄子豁达超脱的生命伦理思想是构建现代临终关怀体系宝贵的思想资源,并对现代临终关怀体系中的三大主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对临终者而言,它可以帮助其消除濒死的恐惧,安宁、舒适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对医护人员而言,它可以帮助其看淡频繁的死亡事件,坦然地做好本职护理工作;对家属而言,它可以帮助其尽快从亲人辞世的伤痛中摆脱出来,较平静地度过居丧期,重新面对新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共生共存是责任伦理的第一原则,具有普遍的社会价值,具有激励作用、塑造作用、调节作用、平衡作用,是责任伦理运行的推动力,亦是人们社会化的目标。为使共生共存原则充分发挥作用,必须让全社会普遍认同共生共存,使之成为全人类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分析行政伦理责任概念入手,提出民族地区行政伦理责任是以一种伦理的视角去关注行政责任问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价值取向、一种复合责任观。加强对民族地区行政伦理责任的重视,既是力求解决民族地区公共行政实践中不同责任冲突的需要,也是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模式转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15.
尽管对政治伦理学的存在合理性仍有待进一步辩护,但全球范围内思想巨擘们关于当今世界政治走势激烈的价值性论争,却昭示着一种不同以往的政治伦理走向正在生成。在存在论视域内,以追问意识之物质本质的深度论证方式综合分析全球范围相关理论热点,进而以此为支持推导罗尔斯公共理性理念生成的内在过程及客观原理,揭示出公共理性作为政治伦理的新走向不仅是一种"应然",更是一种"必然"。同时,这一论证也将为政治伦理学的相关探讨提供还原视角和思辨逻辑。 相似文献
16.
历史研究成为一门职业的学科研究之后,马克斯·韦伯所谓的"价值无涉"在其中得到了彻底的贯彻。作为职业的史家,我们对自己的研究不苛求道德判断或价值判断,而只求"如实直书"。如果我们承认"人在历史之中",历史学家并非上帝一般的历史看客,同时,我们作为历史学家一旦追问自己的研究在当前的意义和价值时,都会涉及历史学家本身的历史责任与历史伦理问题。以纳粹大屠杀为例,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人类理性的诉求导向和限度,在此历史正义在历史研究中依然是一个潜在性要素。在当前,对历史学家研究合法性逻辑的考量和对历史伦理的考察成为一个问题的一体两面。历史伦理和史家个体伦理是一个难以割舍的、相互关联的双向性思想过程。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哲学的伦理转向使哲学不再纠结于为神的存在提供本体论证明,为自然科学的发展编著科学神话,而是在政治社会学领域对人类生活进行伦理追问.面对现代性危机,现代哲学掀起了理性反叛的旗帜,后现代哲学则展开了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现代性批判与伦理反思.这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中国哲学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时代契机. 相似文献
18.
常健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75-81
经济理性、社会理性与政治理性产生于不同的交往方式,因而相互区别,同时也相互联系.不同的理性之间会产生冲突.不同交往共同体的主导理性之间的冲突,有可能导致理性间的越界与脱节.使三种理性保持和谐的关键是理性的限界和接轨,它对于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道家生态伦理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道家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为一。与此相应,“自然无为”就成为道家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有二:一是顺应自然,二是勿强行妄为。以此为根据,道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生态伦理规范,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慈爱利物、俭啬有度,知和不争。道家生态伦理对于现代社会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