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信舆论场客观存在,议题经由个人价值判断后进入公共场域"朋友圈"引发意见论争,表面不相联系的朋友圈通过社会网络的相互关系形成勾连,间接并隐含式推动舆论的产生与发展。基于强关系的圈群具有多人参与、时效议题、引发争议等特点,封闭场域内个人倾向深远影响群体,意见复杂化、极端化推动舆情走向双向极端。微信舆论是现实舆论在网络场域的延伸,个人朋友圈公共议题的有效置入是良性引导的关键,信息时代政府部门、主流媒体应主动担当众声喧哗中传播"正能量"、阐明价值意义的社会责任,进驻微信公众平台,实现微信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中国迅猛发展的微博不仅成为个人表达和展现的平台,也成为公众舆论和公民参与的重要渠道。尽管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和政治效能感对于公民参与和政治参与有所影响,但鲜有实证研究从个体用户层面探讨中国微博用户自身的政治效能感和线下线上社会资本与其公共事件参与之间的关系。研究通过对329位微博用户的问卷调查发现,中国大陆微博用户在现实生活中的公共事件参与程度颇低,而在微博上参与公共事件的程度则相对较高。内部效能感与线下的官方交涉性参与、传播与动员,以及微博上的行动式参与、话语式参与呈正相关;外部效能感对参与行为的正向影响则主要集中于线下的官方交涉性参与和微博上的行动式参与。相对于桥梁型资本,粘结型资本对于线上和线下公共事件参与的预测力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许鑫 《兰州学刊》2012,(2):66-71
"郭美美事件"形成新的公众参与模式:微博率先披露—网民围观和"人肉"—民间侦探搜索爆料—知识分子评论和引导—媒体记者调查核实—形成舆论压力—推动问题解决,微博成为公众参与主渠道,微博和论坛、博客协作掘密,但由于有关部门未能介入调查,真相迟迟未能公布,公众参与的效果有限,现阶段公众参与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培养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公共精神,壮大公民社会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中国迅猛发展的微博不仅成为个人表达和展现的平台,也成为公众舆论和公民参与的重要渠道。尽管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和政治效能感对于公民参与和政治参与有所影响,但鲜有实证研究从个体用户层面探讨中国微博用户自身的政治效能感和线下线上社会资本与其公共事件参与之间的关系。研究通过对329位微博用户的问卷调查发现,中国大陆微博用户在现实生活中的公共事件参与程度颇低,而在微博上参与公共事件的程度则相对较高。内部效能感与线下的官方交涉性参与、传播与动员,以及微博上的行动式参与、话语式参与呈正相关;外部效能感对参与行为的正向影响则主要集中于线下的官方交涉性参与和微博上的行动式参与。相对于桥梁型资本,粘结型资本对于线上和线下公共事件参与的预测力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公共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共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公众参与是公共管理效能提升的关键环节。明确公众参与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寻求公众参与程度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公共管理整体发展速度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工程社会学视野中大型公共工程公众参与是使工程能够获得利益相关群体的充分认同,通过一系列协同互动的交互作用,在一定时间内形成和创造的经济、社会、生态价值达到“多赢”.大型公共工程公众参与在我国虽具有深厚的政治与法律基础,但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有限、组织者与参与者缺乏连续性和互动性,参与的方式被动单一.为改变这一局面,建议从三方面入手:制度推进,构建完善的政治和法制基础;社会建设,构建成熟的社会资本;文化发展,提升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等,不断健全完善大型公共工程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所提出的独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外的中间场域--"公共领域"能否在中国互联网迅速普及的趋势下逐步建立起来?由互联网催生的网民群体是不是"公众群体"?他们是否具备"公众精神"?网络舆论是否公平、公正?尽管标榜自由、民主、平等的互联网与传统媒体已不可同日而语,但网民群体依然无法与政治、经济强权势力相抗衡,难以形成独立人格、理性辩论的公众群体.因此,目前中国的网络舆论依然处于少数精英领导、多数民众趋同的状态,"公共领域"的建构还将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社交媒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甚至对人们参与公民活动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社交媒体的使用更多影响到大学生的线上公共参与行为,但对线下的参与影响仍十分有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较普遍,他们更注重社交媒体的"社交"功能,对于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影响力评价较高,但是信任度有限;社交媒体使用的频率以及社交媒体规模对大学生的线上公共参与行为有着显著影响。这与社交媒介的特性、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以及以亲友为主的强关系型社交网络资本有关。  相似文献   

9.
王彬 《南方论刊》2020,(3):43-45
重庆大巴车坠江事件引发了大家对于公共环境政府危机管理的思考,许多学者认为政府危机管理"失灵"现象屡屡出现原因就是缺少公众参与。因为公共参与危机管理有利于提升社会整体应变能力,解决"失灵"现象以及确保政府价值取向。但目前我国公众参与政府危机管理仍存在"两薄弱一忽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实现危机教育机制常态化和建立多边危机应急机制来应对公共环境危机。  相似文献   

10.
公共投资项目决策专家参与增强了官员决策的责任心,促进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当前专家参与呈现出"边缘化"、"空洞化"、"符号化"态势,导致公共投资项目决策专家参与失灵.应加强专家参与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确保专家参与过程的充分公开透明,规范专家咨询论证程序,强化专家参与的角色和地位,构建政府、专家与公众三者良性互动的机制来完善公共投资项目决策专家参与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1.
公共投资项目决策公众参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投资项目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推进公共投资项目决策的透明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必须加强和完善我国公共投资项目决策公众参与机制.文章通过公共投资项目决策公众参与的一般理论分析,对公共投资项目决策公众参与的进行了辩证思考;分析了我国公共投资项目决策公众参与的特点及主要存在问题;提出加强我国公共投资项目决策公众参与的对策建议,以希对理论界和实务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微博、公共知识分子与话语权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名亮 《学术界》2012,(6):75-86,274,278
微博因其“平权”、“零散”与“再中心化”的技术特质,具有对公众“表达自由”的“赋权”能力.目前,一批知识分子正以微博意见领袖身份,回应微博技术的赋权,参与公共话语的表达.文章总结公共知识分子在微博空间行使话语权的表现;提出制约其话语影响力发挥的因素和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将微博的技术赋权转化为自身的机遇.结论认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微博生存存在多个方面的问题和隐忧;而微博“共景监狱”式的开放结构,让知识分子“虚妄的公共性”更为显性.为实现自我身份和公共价值的重新认同和构建,公共知识分子应积极介入、充分利用微博空间;秉持批判与道义传统,以特殊知识分子的身份,进行中观和微观政治话语的表达,彰显自身的中心话语权力;推动公民交往理性和公民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科学的"理性"原则与民主的"多数决"原则存在潜在的冲突,反映于公共决策中的核心冲突是科学知识与公众常识在提供信息上的地位不对等。公众常识被视为劣于科学知识,普通公众被认为缺乏理性参与决策的能力。现实中的公众决策参与存在能力、效率与机会困境。事实上,决策科学化与公众参与冲突的产生源于对科学观念的误解,通过科学观念的重构能够揭示出公众参与决策在知识价值上的合理性。对于政府管理者而言,既要实现理念的转变,认识到公众参与在实现决策科学化中的必要性,又要促成制度变革,保障公众真实参与的机会与制度性渠道。  相似文献   

14.
史梁  汤书昆  赵丽 《江淮论坛》2014,(2):139-142,162
近年来,微博在公共事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文章借鉴"公共能量场"理论来分析微博在公共事件中的作用,结合微博传播特性和当代中国社会背景,提出构建微博的公共能量场。文章选取了近年来中国微博的部分公共事件,分析微博公共能量场上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提出政府应该通过后现代话语理论来构建微博的公共能量场,避免有悖话语原则的误区,通过多元价值观念的碰撞和多方的民主参与,促进公共事件的解决和公共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环境公共事件频发。这一方面反映了普通公众对环境权益的关注和参与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凸显出公众在参与环境公共决策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和不足。对我国2005—2013年代表性环境事件的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政治观念、制度供给和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通过自我修正的方式化解公众参与困境。为避免付出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成本,重塑政治合法性,应从治理理念出发,以公共利益为基石,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结构,拓展制度化的参与渠道,培育组织化的参与表达机制,从而使环境决策更具有利益包容性、透明性和可问责性。  相似文献   

16.
公共领域、舆论监督与公共知识分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共领域是有别于政治、经济和私人生活的一个领域 ,公众可以在这一领域表达对于社会及国家事务的看法。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 ,我国的公共领域非常有限。舆论监督也只是限于媒介监督 ,而且由于观念的偏差 ,目前的媒介监督仍存在两个观念误区 :一是仅仅把媒体视为传达政策的传声筒 ,二是仅仅把媒体视为赚钱的产业。要改变目前这种现状 ,必须有公共知识分子的参与和努力  相似文献   

17.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公民个体或社会组织(团体)影响公共决策所采取的行动,目的是要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以达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合理化.事实上的分配不公、公共选择理论所谓的政府失效现象反映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必要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等思想,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公共价值管理:西方公共管理发展的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公共管理时代之后,建立在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新公共服务理论和网络化治理理论基础上的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应运而生。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主张,公共管理者应该寻找并创造公共价值,拓展公众参与,建立开放型的、灵活的公共服务获取和递送机制。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相比,公共价值管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使公共管理者更具战略思维,重新审视管理过程中的政治,使政府的合法性更有保障,民主和效率的矛盾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4,(6):27-32
"公"、"私"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一个漫长的演变史,但其原义是一组具有背反关系和伦理本性的二元对立概念,"公域"、"私域"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区隔,决定性地影响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定位和归属问题。而在西方的"公共领域"理论中,"公域"具有鲜明的政治批判功能。在现代生活中,公私领域的结构转型带来了认同焦虑。受大众传媒或新媒体的影响,"公域"与"私域"之间的界限愈益模糊。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私人领域越来越被日益扩张的公共空间所征用;另一方面,一个以全社会为单位的公共空间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20.
意向性理论可以用来分析日常生活中更具直接性和真实性的村民公共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村民公共参与内生逻辑揭示了直接利益、初级群体、村庄权力结构与村民公共参与激发程度、组织形态、运行态势间的内在关联,展示了实践形态的民主.与此相关的微观制度建构,在操作层面上应保障村民微观制度建构者的主体地位,发挥自然村在村民公共参与运作中的实体性作用,并进一步扩大村民代表大会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