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艺美学学科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文艺美学学科诞生所需要的两个必备条件,即文艺整体观念的形成与现代美学体系的建立均完成于这一时期;二是朱光潜、宗白华等在这一时期已开始了文艺美学研究实践,李长之并于三四十年代尝试进行了文艺美学学科理论的建构.港台地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文艺美学研究,从某种意义上看,只是内地20世纪上半叶文艺美学研究传统的继承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地学者对于建立文艺美学学科的倡导与研究实践,只是中国文艺美学学科走上学科自觉与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论文艺美学的学科交叉性与综合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好哲 《文史哲》2001,(3):40-45
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和性质问题 ,自该学科于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获得命名以来一直存在歧见。把文艺美学作为美学或文艺学的下属分支学科 ,从所谓“一般美学”和“一般文艺学”的逻辑预设出发对文艺美学的定位、性质及相关问题进行简单逻辑推演和学术克隆的作法是不可取的。文艺美学是在美学与文艺学两大学科长时期的相互渗透、融合基础上产生的一个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新兴文艺研究学科。交叉性决定了文艺美学与某些传统的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在对象、内容甚至体系架构上的某些一致性或重复性 ,同时也决定了这一新兴学科在学科生成和理论生长中的综合性。以学科交叉为基础 ,在研究对象、理论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走综合创新之路 ,将是文艺美学学科发展的契机和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3.
百年来中国美学的思想既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又大量吸收了西方美学和西方文化的新观点、新方法。以学科发展为视角,梳理反思了20世纪中国美学的四个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末的美学启蒙及其学科创建时期;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的中国现代美学奠基期;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以讨论为特征的美学争鸣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美学反思与发展并存期。新世纪的美学研究必须改变跟在西方现代美学后面跑的被动局面,才能建构起对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独特解释力的中国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技术美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张博颖80年代以来,中国的技术美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纵的来看,填补了以往国内这方面研究的空白,而且研究的数量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应用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与文艺美学并驾齐驱。横向而言,国外工业美学、技术美学研究的兴...  相似文献   

5.
中国学者为文艺美学命名情况与当年鲍姆加通命名美学时的境况是一样的,文艺美学在中国和西方事实的存在要比文艺美学这个称谓的出现早得多。中国传统美学或文艺理论的主要形态就是文艺美学。西方美学在对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感受的研究中,逐渐从审美趣味、审美判断的核心问题,向审美意识的核心问题,再向审美经验的核心问题转变。这个转变过程可以说也是与西方美学从单一的哲学美学,向同时存在哲学美学和艺术哲学,再向同时存在着哲学美学、艺术哲学和文艺美学的美学学科格局的变化同步进展的。  相似文献   

6.
《文史哲》2006,(6)
<正>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2001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曾繁仁教授任中心主任,谭好哲教授任常务副主任,陈炎、马龙潜教授为副主任。中心设学术委员会,以陆贵山教授为主任,曾繁仁、谭好哲教授为副主任,委员有乐黛云、吴中杰、杜书瀛、王元骧、赵宪章、冯宪光、王一川、周均平、陈炎、马龙潜教授。汝信、钱中文先生为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周来祥教授为名誉主任。中心主办学术刊物《文艺美学研究》作为学术拓展和交流的园地。山东大学的文艺美学教学与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任山东大学校长的杨振声以及著名作家闻一多、老舍、洪深、沈从文等人就在山东大学开设了“近代文艺批评”、“文学概论”等文艺美学课程。自20世纪50年代起,山大的文艺学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又成为全国高校3个文艺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并从1987年起正式招收博士生,至今已形成了从本科生直到博士后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2002年,山东大学文艺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并确定为山东省“十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今,山东大学先后有华岗、成仿吾、吴富恒、曾繁仁四位校长和吕荧、牟世金、谭好哲、陈炎四位系主任、院长直接从事文艺学、美学的教学和研究,使文艺美学的学科建设始终处于备受关注的地位。为推动学科的良性发展,山东大学于1987年成立美学研究所,1996年又成立了文艺学综合研究所。1999年,以这两个研究所和文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的研究人员为骨干,吸收校内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相关学科的学术力量,联合国内外著名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组建了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自建立基地以来,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全体人员扎实工作,努力拼搏,在学术组织、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2001年以来,中心主办国际会议2次,国内会议3次,合作举办会议3次,举办高级美育培训班2个;承担各级各类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2项、一般课题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1项、重大项目6项。目前,中心独立招收和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多年来,中心科研人员发表、出版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论著,为文艺美学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曾繁仁教授富有前沿创新意识的生态存在论美学和美育当代性研究,周来祥教授的辩证和谐论文艺美学研究,谭好哲教授的文论研究综合创新论,陈炎教授的审美文化史研究,马龙潜教授的文学主客体关系论,王汶成教授的文学语言论,仪平策教授的生活美学论,程相占教授的古典文艺美学研究等,都在学术界形成了较大影响。在第三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陈炎教授主编并参与编写的四卷本《中国审美文化史》和谭好哲教授的专著《文艺与意识形态》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此外,中心还获得部省级各类奖励20余项。2004年,中心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的一期建设验收评估,进入二期建设,2006年上半年又整体列入山东大学的国家“985”二期建设工程。今后,中心将继续着重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生态美学、艺术教育和审美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广东省90’比较文学研讨会上,笔者有幸同著名文艺学家胡经之教授作过长谈。先生长期在北京大学执教,融合美学与文艺学于一炉,开拓文艺美学学科,甚有贡献,近年又来深圳大学创办国际文化系,拓展新兴学科,多有建树。在这三、四年间,陆续出版了《文艺美学》、《西方廿世纪文论史》、《中国古典美学丛编》、《中国现代美学丛编》,为国家教育委员会主编了《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及多种教学参考资料。先生对文艺学方法论尤多注意,受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前不久完成了一个文科博士点科研项目,主  相似文献   

8.
湖湘学人     
《船山学刊》2005,(2):F002-F002
<正>夏昭炎湖南攸县人,中共党员,60年代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大)中文系。毕业后任教于中学,嗣后调入宣传部门主管文化和理论教育工作。70年代末,调入高校任教至今。(系湘潭师范学院,今湖南科技大学)历任教员、讲师、教授,并兼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现任教授、研究生导师,担任文学理论、美学、文艺美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艺美学范畴、中国文化概论、比较文学、西方文论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和文艺美学。撰有《从意境说和典型说看中西文艺美学的差异》、《意境与虚实相生》、《意境的动态生成》、《意境与“神与物游”》、《玉与中国文学》等系列论文度其他论文数十篇;独著有《意境——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范畴研究》、及2003年4月出版的由湖南省教育厅推荐发行的“研究生教学用书”《意境概说》;并主编出版了“湖南省21世纪高等教育课程教材”《中国文化概论》、《文学原理》。其意境研究已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意境——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范畴研究》一书也被学界认定为“从义界、形态、鉴赏和源流等五个层面全方位探讨了意境理论的系统构成,从而使意境研究由概念上升到体系,从范畴提升为学科,从意境吏发展为意境学,从点的局部突破演绎成面的整体,让意境  相似文献   

9.
作为跨学科和新兴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文艺美学研究要摆脱两个观念上的混乱和误区:一是在既定学科分类中讨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二是忽视对中国审美经验的理论阐释,将文艺美学与西方美学相混淆.本文结合中国古典美学的文献,用精神分析和人类学的方法阐释中国审美经验的特殊性及其理论意义.本文认为,以声音性形象的表征机制为基础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韵"在文艺美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深度阐释.  相似文献   

10.
科技、经济发展与美学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当代美学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科技与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这种发展将延续到21世纪。在我国,从80年代开始,经济发展的势头正在形成。如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愈来愈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个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即将到来。面对新的时代,作为哲学思维的美学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当代美学由“热”到“冷”,由“高潮”进入“低谷”,几乎与8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出现较快增长势头同步。这种状况是否意味着美学在经济发展时期的必  相似文献   

11.
傅千里 《云梦学刊》2009,30(1):33-37
当代禅宗美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禅宗与诸文艺领域的关系研究,从90年代开始逐步重视了对禅宗美学本身的研究.包括本体论研究和对其历史发展与演变的梳理.90年代末到21世纪之初的近十年主要集中在禅宗美学本体论研究、禅宗美学与其他宗教美学的比较研究、禅宗美学与艺术各领域的关系研究、禅宗美学在中国美学上的独特地位研究以及禅宗美学个案研究包括人物个案和学派个案。其研究方法主要有以潘知常通过海德格尔的生存本体论的观点和方法和张节末以现象学原理研究禅宗美学。近十年来禅宗美学研究是禅宗美学的展开期,是在学者们对中国美学的独特的价值和现代意义探讨的大语境中兴起的.  相似文献   

12.
曾繁仁先生潜心研究美学35年,在西方美学、审美教育、文艺美学、生态美学四个领域都有所突破和建树。西方美学是曾先生整个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持和智慧来源之一,审美教育研究则是将美学理论与教育结合的典范,具有沟通理性与感性、德育与智育、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不可替代"的"综合中介"作用;文艺美学研究是曾先生学术研究的起点和重要突破领域;生态美学研究则是曾先生对新世纪中国美学的最重要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的世界美学和文论研究领域,文艺美学这一学科的提出和理论建构,是具有原创意义的,它可以算得上中国当代学者对世界学术的贡献。本文对文艺美学在当代的最新状况,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建设,以及文艺美学在文艺部类和文化研究方面的新进展,都作出了较为公允和详切的描述,以期引起对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文艺美学的反思──“文艺美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侧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11月2-5日,由《文艺研究》编辑部、暨南大学中文系、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的“文艺美学在中国”中青年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6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一学术讨论会。著名美学家刘纲纪、文艺美学学科倡导人胡经之、著名文艺理论家重庆炳。饶力子,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以文艺美学的学科建设为中心,就“文艺美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进程”、“文艺学与美学的关系”、“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问题展开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虽然目前明确描述和界…  相似文献   

15.
《乐记》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部系统阐发艺术特征和艺术规律的美学专著。它总结了自《周易》、《尚书》以来先秦儒家的文艺美学思想,开启了两汉的儒家文艺美学思想,它的出现标志着儒家美学思想在理论形态上已经发展到比较完整和成熟的新阶段。这一著作为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和美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研究的理论范式与学科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当代显学之一的文艺美学,在短短的近三十年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并呈现了几种具有学术原创性的文艺美学学科理论范式.主要包括:胡经之的"体验论"文艺美学;童庆炳的"阐释论"文艺美学;周来祥"和谐论"文艺美学;杜书瀛的"价值论"文艺美学以及朱立元的"意象论"文艺美学等.这些理论范式均以审美活动论为基点,对文艺美学学科定位、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理论范畴等作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建构.上述五大家的文艺美学都是审美现代性、美学现代性和文艺理论现代性的产物.我们应该在五大家已经建立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实际做出发展与改变,以期重建文艺美学的新现代性.  相似文献   

17.
最近胡经之教授获得“国家文艺理论突出贡献奖”,这是对胡经之教授创立“文艺美学”学科和在文艺理论领域耕耘50多年的充分肯定,也表明了国家对人文社会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视。只要辛勤耕耘,坚持不懈,人文科学研究同样大有作为。从数量上说,胡经之教授的著述并不是最多,主要是:1、《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2、《西方20世纪文论史》,和张首映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二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4、《中国古典美学丛编》,三卷,主编,中华书局,1988年5、《中国现代美学丛编》,主编…  相似文献   

18.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以传统的美学、文艺理论、艺术哲学和各部门艺术美学等文艺研究相邻诸学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与这些学科之间天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新时期以来这些相邻学科的蓬勃发展,为文艺美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文艺美学的形成和发展,也为其相邻诸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章辉 《学术研究》2003,(11):130-13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讨论实现了从输入西方美学思想到创立中国美学理论的转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美学体系的初步尝试,奠定了中国关学发展的范式;给美学以马克思主义新实践的哲学基础,反对了机械唯物主义和各种唯心主义美学观,并与西方各种美学本体论相区别。讨论形成了四派基本观点,是思想解放、学术争鸣的一个范例,对20世纪80年代的学术发展有很大影响;厘清了美学对象和研究方法,涌现了大量的学术人才,为80年代的美学复兴做了准备。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美学的格局中,文艺美学理应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发挥更具主流意义的功用.在中国美学理论框架中,文艺美学成为异军突起的分支,在很大程度上使世界美学格局呈现出重要的变化,而且令当代美学有了一个在学理上提升的坚实基础.如果说"日常生活审美化"这类颇具浓厚文化研究性质的论题,是对美学学理的解构,那么,文艺美学则使美学在艺术的沃土中不断长高.而传媒艺术与文学的姻媾,是文艺美学向前推进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