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物质利益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物质利益关系的研究是从阶级的角度进行的,尤其是在第一卷中主要研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及其由此关系导致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通过界定利益集团的概念和含义,说明了政治经济学意义上利益集团的思考角度。在进一步讨论阶级的基本含义和引申理解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不是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2.
经济学是致用之学。然而,对经济学如何致用,却是一个久有争议的问题。“规范”与“实证”之分,科学与方策 (理论与政策 )之别,反映了人们力图在经济学与它的应用之间划出一条边界的努力。但是,这条边界却一直模糊不清。   从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在中国,“经济”一词由“经邦济世”“经国济民”而来,意为治理国家、拯救庶民。在西方,“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含义是治理整个国家的学问。这都带有明显的致用倾向和强烈的实用色彩。从英国的西尼尔开始,把经济学研究区分为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两部分。他认为,政治经济学是关于财富的…  相似文献   

3.
“经济”译名溯源考——是“政治”还是“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试图从历史语义学的角度 ,探讨economy (economics)汉语译名的来源和类别 ,并探究“经济”一词的本原与蜕变 ,以及这个译名最终得以确立的可能的原因。笔者认为 ,“经济”作为一个宽泛概念对应西方现代economy概念是“言之有理”的 ;而且 ,它在词源上与西方经济概念的重要成分相去不远。作为“经世济民”的简称 ,“经济”原本是西方“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汉语译名 ,它既包容了西方古典主义经济学中政治与经济的含义 ,又顾及西方 1 9世纪下半叶开始时行的politicaleconomy的简略用法 :economy。  相似文献   

4.
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同源的,且在马歇尔以前,两者是同义的,是对同一学科的不同称谓而已。马歇尔以后,才真正出现了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野,分野的原因在于对研究对象的不同认识。政治经济学除了关注经济运行或资源配置方式等问题外,仍然研究财富的来源及分配问题,仍然研究生产关系及其运行规律问题,这是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重大区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站在劳动的角度分析市场经济及其运行规律,代表着劳动者的利益。因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指导,但这并不排斥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某些理论。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实际上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我国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理论反思。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其特点是从阶级关系的角度研究生产关系即研究生产中的阶级关系——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这一特点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给资产阶级的统治以强烈震撼。然而,当时的工人运动本身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工人阶级只是感…  相似文献   

6.
西方政党政府研究的范式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政党政府研究,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中的政党";二是有政党的政府;三是政党—政府关系。围绕这三大主题,迄今为止,已经产生了四个重要的理论范式:责任政党理论、联合政府理论、分立政府理论以及政党政府关系理论。责任政党理论起源于政党在政府中的合法性危机,主张政党执政后应该制定并通过公共政策,代表选民利益。联合政府与分立政府现象的出现,导致了两种相应理论的产生。联合政府理论主要关注联合的形成、维持与利益分配。分立政府理论关注不同政党分别掌握立法权和行政权可能带来的政治后果。但是这些理论或是以政党为中心,或是以政府为中心,无助于阐明政党与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政党—政府关系理论的产生,有助于深化人们对这种复杂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现代科技内涵探微郭晓君一科学这一概念,不是我国首创的,是1893年康有为从外国引进并开始使用的。在西方科学一词渊源于拉丁文(Scientia),其含义是了解、知识和学问的意思。12世纪初期的宇宙论学者威廉士最早尝试给科学下定义。他认为,科学是以物质为...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今年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问世一百五十周年.为此本刊专门组织南京大学几位学者撰写了一组论文.主题为"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关系问题的当代理解",旨在强调无论在经典马克思主义语境中,还是在当代条件下,历史唯物主义和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性命攸关的本质联系.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内涵的深化须臾离不开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而对资本主义的现实研究与理论理解也自始至终需要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的哲学方法论自觉.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已经充分表明,脱离政治经济学研究这个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都不可能是真实的,更不用说是影响深远的.几位学者将分别讨论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马克思与恩格斯)文本中的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问题,最后通过分析商品和货币问题,从经济问题的政治本质、货币现象背后的社会关系、剩余价值增殖对统治权力的强化等角度,对当下的金融危机进行了经济学哲学的解读,以期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研究与现实问题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双向融合、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从所知学的角度看哲学基本问题的重新判定与解决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所知学方法的基本原则,从形式化规定和内在要求来看,一门学问的基本问题是这门学问的判定问题与可能性问题;哲学的制定问题可化为与最初的实际使用相一致的"哲学"一词的初始含义问题;哲学的可能性问题可化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想知与实知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人本经济学:以人为本的政治经济学诠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80年代,笔者率先在学术界提出人本经济学与物本经济学的划分,其实人本经济学就是以人为本的政治经济学诠释.政治经济学应当透视"以人为本"的深层内涵,研究人及其经济关系,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更应"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1.
跨域治理视角下地方政府间关系及其协调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间关系作为府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成一种多层次、多元化的复杂关系,并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地方政府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往往造成"权力"运用的同步扩张,由此产生相互竞争关系、横向合作关系和跨部门协同关系。在不同行政区域地方政府纷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背景下,明确地方政府之间动态的府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比较的视角和技术的层面看,利益综合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府过程诸环节上最显著的分界点.中国的利益综合是一个多方参与、多渠道输入、多层级过滤、综合平衡考虑多方利益需求的有序化统合过程.目前西方政治学中的利益综合分析模式无法解释这一过程.从理论上讲,从"利益综合"环节入手深化中国政府过程研究将进一步拓宽中国政治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推动中国政治研究的中国化.从实践上讲,这有助于更好地体会中国政治特有的过程优势并不断改进政府过程,提高政府效能;有助于在政府过程中进一步规范党政关系,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提高公众对于政府实际运行过程的认知度,增加公众对于政府工作的信任度和支持度.  相似文献   

13.
近期由河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纲要》以下引文均只注页码,是刘永佶近年来在现实问题探讨中,对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总结。本书主要反映了作者在近十年间就方法创新方面之思考所得。通览全书,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主义与方法的统一政治经济学是随资本这种经济关系的形成而形成,它的发展,也与资本统治的确立及演化内在关联着。与资本所有者同时出现的,就是雇佣劳动者,二者在利益上是对立统一,构成近现代几百年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政治经济学从一开始就是一定阶级意识的体现。作者分…  相似文献   

14.
面向21世纪的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邓小平理论课程、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迷失” ,经济学似乎重新认识到了方法论个人主义在经济研究中所造成的“重大缺失” ,这就是现代西方新政治经济学复兴的理论背景。怎样看待新政治经济学 ?新政治经济学对中国的制度变迁有什么启迪 ?新政治经济学的可能进路是什么 ?本期刊登的汪丁丁、罗卫东、叶航三人对谈录就此学术前沿问题作了有意义的探讨。同时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姚先国教授为对谈撰写了评论 ,一并刊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理论界关于"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西方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这样一种流行说法展开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对象的意义在于,生产关系是直接决定社会经济的运行、组织、结构的因素,因此,从生产关系分析入手,可以科学地揭示经济活动各个侧面的经济规律.资源配置的一定方式本质上也是由相应的生产关系所决定.本文深入分析了西方经济学以"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的欲望无穷"为基本假设,以"效率"为选择依据提出的资源合理配置理论.本文指出了"资源稀缺性"假设中的逻辑含混、错误及虚构性,并指出,只有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从生产关系分析入手,才能科学地认识当今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主义经济现实的科学.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经济改革一直处于理论准备不足的状态,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进而出现了引进西方经济理论的新高潮.面对"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的困境,似应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着眼于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学从不同层面融为一体,创建一门崭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即转型期中国经济学.它要求从中国当前阶段的实际和特点出发,运用实证的和规范的研究方法,抓住转型期一些重大的具有理论意义的现实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出具有规律性的结论,用以指导我们继续前进的方向,并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独特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界定与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建奇  王丹 《河北学刊》2005,25(6):180-185
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边界如何确定?本文认为,经济学总体上是指关于在稀缺资源约束下如何使产出最大化的学问体系,它力求多角度地挖掘有限资源中的“潜在利益”,由此形成了多角度的经济学。经济学学科分支体系的发展正是新的挖潜途径不断被发现的过程。社会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人与物的关系)和交易(人与人的关系)两个基本方面,把人“假定掉”的“纯经济学”和把“努力看作由人控制的变量”的政治经济学,正是从生产和交易两个方面研究如何提高经济活动效率的两大经济学分支体系。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马克思思想研究界,出现了"经济马克思主义"思潮。该思潮的理论贡献者力图以跨学科的视角、经济(史)学的叙事和他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立场与方法,致力于探索社会发展的历史情境、特别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当代发展。美国经济史学家罗伯特.布伦纳就是该思潮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布伦纳为此做出的重要理论贡献就是他所提出的"社会财产关系论"。该理论认为:一切社会的发展,都取决于由水平关系和垂直关系(以不同社会群体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使用方式为划分依据)所构成的宏观结构的变化。因此,分析这两个维度的关系(它们分别包括不同阶级之间的"阶级关系"和同一阶级内部的"竞争关系")就成了他研究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指导原则,并由此在美国学界引发了著名的"布伦纳之争"。  相似文献   

20.
江中孝 《东岳论丛》2006,27(3):206-207
"科学"是个外来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原义是了解知识和学问的意思.鸦片战争时期,英语science已经传入中国.洋务运动时期,士人将由西方传入的自然科学称为"格致学"."科学"一词,是戊戌维新前后直接从日本语移译过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