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从柏拉图主义到海德格尔,哲学确实发生了一个思想的移居,与思想革命相比,"移居"意味着思想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发生改变的仅仅是思想的"居所"。这种新的思想视域是建构当代形态辩证法的理论前提。辩证法理论的思想移居具有三重内涵:(1)存在论主题从本质到实存的转换;(2)哲学视域从彼岸世界到此岸世界的转向;(3)理论功能从绝对真理到现实真理的转变。辩证法理论的思想移居,实际上所表征的是哲学理性信念的变化,即由绝对的无限理性信念转向对相对有限的理性追求。  相似文献   

2.
从哲学层面反思人类的虚构活动及其所产生的虚构对象和话语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虚构哲学的诞生.虚构主义是其中层出不穷的大量竞争理论中的一种最为激进的倾向.它不仅关心一般虚构哲学所重视的那些虚构对象,如虚构的人物、事件和可能世界等,而且把虚构主义解释的触角伸向了科学和真理,试图发现科学中的虚构对象和话语,重新阐释真假和有无的本质,以建立一种囊括所有虚构话语的最一般的真正的虚构哲学.虚构主义即使有极端化倾向,但至少值得严肃地对待和思考.其诞生、发展以及对它作出对话性研究是有益于认识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西方后现代伦理学与传统伦理学最大的不同,就是由理智主义走向情感主义。这种伦理学审美化倾向带来了一些影响,赵炎秋教授把它归纳为:(1)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发展;(2)努力提升日常生活在文学艺术中的地位;(3)消解了文学作品中的崇高,使作品呈现出游戏人生的倾向。上述三种观点的问题在于,伦理审美化不只对大众文化产生影响,其涉及面也远远超出了日常生活,它引起个人主义泛滥的同时也能促进开放道德的产生。因此,应该全面看待伦理审美化所造成的影响,既要看到它的消极面,也应看到它的潜在积极面。唯有这样,才能避其不足,扬其长处,使之增益于我。  相似文献   

4.
戴维森的事件因果论,将行动的能动性还原为欲望、信念、意图等心理状态或事件对于行动的因果效力。将行动的理由看作行动的原因,在一定意义上使得关于行动的一种传统看法得到复兴。然而,作为戴维森行动哲学之形而上学基础的异常一元论所遭遇的副现象主义的困难,向我们提示了只从心理和物理两个维度理解行动可能会带来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关于行动的讨论中,除了理由和原因两个维度以外,还有一个目的论的维度。亚里士多德关于生命活动的合目的性的思想,一方面构成了行动的理由解释之为因果解释的基础,同时也蕴涵了生命与心的连续性论题。我们虽然不能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找到解决当代问题的现成方案,但是,亚里士多德的方案对于我们反思当代行动哲学所采取的某种意义上的二元论预设以及由此带来的困难,并在自然主义的方向上推进关于行动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网络嵌入性到制度嵌入性--新经济社会学制度研究前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经济社会学”的兴起是以马克·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1985)发表的“经济行动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为标志的。格兰诺维特将网络的研究方法引入经济社会学,通过对“不充分社会化”和“过度社会化”两种观点的批判,指出了忽视社会网络机制的弊端,并以此对威廉姆森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建构的关于经济组织治理结构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解释模型(W illiam son,1981,1985)发出了挑战[1]。格兰诺维特把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核心归结为三个命题:(1)经济行动是社会行动的一种特定类型;(2)经济行动具有社会性的定位;(3)经济制度是一种社会性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笛卡尔式的基础主义,皮尔士在认识论上提出了反基础主义和可误论的思想,认为并不存在享有认知特权的基础信念,所有信念都是可错的.尽管皮尔士在认识论上是一个反基础主义者,但他仍然持有温和基础主义的观点,并对基础信念(关于外部世界的经验信念)与经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实用主义的说明.  相似文献   

7.
一、疏导、教育的方法1.灌输教育。革命理论不能凭空产生,而人又不能事事亲自实践,因此,科学理论主要靠灌输。在灌输中要抓住一个“理”字,学习理论(内容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共产党主义信念与道德,民主与法制,理想与前途等),讲清道理,提高认识,做到以理服人。只有道理清楚了,思想才能统一,行动才能与中央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8.
冯黎明 《社会科学》2021,(1):167-176
艺术的个人独创性是近代以来形成的一个普遍信念,这一信念借助于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和先锋主义的艺术实践而得到现代审美文化的共同认可。艺术的个人独创性信念的思想来源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和个性主义基础之上的主体论哲学,主体论哲学通过艺术自律论将个人独创性普及于现代审美文化场;进入20世纪后,随着主体论哲学的式微,艺术的个人独创性信念也开始动摇。尼采、福科等人对理性主义文化的反思质疑了主体论证哲学,而结构语言学、话语理论、互文性理论、文化研究等理论形态以及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得艺术的个人独创性信念逐步失去了普遍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杜威哲学(尤其是其论文《对野蛮人心灵的解释》)启发了一种对演化论式知识论的重构和辩护。从总体上说,这种知识论理论依然是"可靠主义"的一个变种,因为它依然试图通过认知机制自身的可靠性来为由这些机制所产生的信念提供认识担保。但它至少在两个关键方面和传统可靠主义分道扬镳:第一,通过对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的继承,这种新可靠主义不再把"真信念比例"视为界定认知机制可靠性的基本话语框架,而主张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用"有用性"来替换"真";第二,通过对于演化论思想的更直接的依赖,这种新可靠主义排除了用其他非科学方式来解释人类认知机制之可靠性的可能,并通过这种排除更加紧密地将知识论研究和科学研究联系到了一起。从这种意义上说,这种被"杜威化"的人类信念辩护方案,才是一种真正彻底的自然主义方案。与之相比较,传统的可靠主义理论却完全有可能和一种非自然主义的(甚至神学的)立场相互结合(如在普兰丁格的知识论那里)。  相似文献   

10.
杨新刚 《齐鲁学刊》2006,(1):155-157
1990年代以来,在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的共同作用下,新都市小说的身体叙事表现出反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新都市小说的身体叙事具有四个悖论性的特征:(一)主体化与客体化;(二)资本化与审美化;(三)意志化与肉欲化;(四)批判性与媚俗化。  相似文献   

11.
陈嘉明 《文史哲》2004,1(4):93-98
基础主义可溯源至亚里士多德哲学。作为一种确证的理论,它面对的主要是"回溯论证"的问题。当代基础主义者一般采取经验论的观点。他们需要解决的,包括基础信念的存在、能够对上位概念提供支持,以及它们本身必须是自我确证的、独立于其他信念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使基础主义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基础主义的理论有其合理性,这表现在基础信念是存在的,基础主义所论及的论证方式是不可或缺的,是一种基本的信念或知识的确证方法。不过,基础主义有关"基础信念"的界定需要进行某些修改与补充。  相似文献   

12.
唐代兴 《阴山学刊》2011,(3):42-46,55
在当代境遇中,要从根本上解决当代灾疫之难这一世界性难题,必须在重建灾疫防治的伦理认知体系基础上,全面反思以人类中心论为价值坐标、以科学理性为思想认知模式、以物质幸福论为目标追求、以傲慢物质霸权主义为行动纲领、以绝对经济技术理性为行动原则的现代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在此基础上,抛弃地缘主义生存观、无限掠夺行动模式和惟经济主义发展方式,重建有机论世界观、全球生态主义、限度再生观及其行动方式,重建以自然法则和人性引导政治的生境主义政治学及其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3.
扶桑木是现实的什么植物,是中外学者争论甚多的问题。扶桑国在美洲说者有如下三说:(1)文宁首倡扶桑为龙舌兰;(2)莫茨主张扶桑为玉米;(3)景振国提出扶桑是棉花。③主张非美州说者,有两说:(1)布雷斯施奈德和希勒格认为扶桑可能是中国出产的楮树;(2)罗荣渠最近认为扶桑木的探索对象可以列如下三种:第一号对象是桑树或桑科植物如椿树,第二号对象是梧桐,第三号对象是木棉。此外,主张扶桑国为虚构者如白鸟库吉,则认为地球上并无扶桑木。  相似文献   

14.
蒋晓平 《天府新论》2014,(4):108-113
制度与行动关系是社会学制度研究的重要议题,社会学中的一般行动理论与实践行动理论分别构成了社会学早期制度研究和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微观社会学基础。社会学早期制度研究特别强调制度中的规范与价值观要素,制度通过个体人格系统对调节性规范或规则体系的内化来对行动发生作用,在制度与行动关系问题上,行动者遵循的是"话语理性"。相反,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将认知因素上升至核心地位,制度凭借制度环境中生成的合法性机制通过行动者的制度认知、意义建构对行动选择产生影响,在制度与行动的关系问题上行动者遵循的是"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15.
当代科学哲学的实践转向是科学哲学发展的新趋势,文章通过对科学哲学实践转向的背景和学术实践的梳理,提出了当代科学哲学中实践所蕴涵的三个层面:首先,在本体论上超越了传统的二元对立的从抽象的理论层面预设的自然实在与社会实在,而是从存在主义视角下提出了自然与社会的混合实践本体论;其次,从方法论上摒弃了对普遍主义、客观主义、基础主义的普遍逻辑方法的探寻,采用描述主义进路,利用历史的、情境性的方法对正在行动中的科学实践进行辩证的描述;再次,实验室科学实践活动的结果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在于其地方性、情境性,也因为其实践特性而具有索引性。  相似文献   

16.
强调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的一个重要贡献。邓小平认为 :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多方面的 :(一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二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 ;(三 )共产主义理想是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四 )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五 )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大支柱  相似文献   

17.
关于债转股问题的若干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实施的债转股方案,介绍了债转股实施的概况,探讨了推行债转股方案的背景,重点分析了实行债转股方案的难点所在,最后提出了债转股方案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五个问题:(一)要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二)要加快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造,建立全新的银行体系;(三)要大力培育和改造资本市场;(四)要加强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五)政府要从资金上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18.
学术信息     
《学术界》2011,(2)
本刊讯2010年12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哈佛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现代逻辑与科学哲学研究所主办的2010年'知觉与行动'北京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本次研讨会的议题包括:(1)涉身性与合理性;(2)概念意向性与运动意向性;(3)行动和知觉经验;(4)行动中的理由、概念和规范效力;(5)知觉的概念内容或非概念内容。本次会议的亮点是,哈佛大学哲学系Sean Kelly教授为此次会议做了基调报告,并且向会议展示了近年来哲学家德莱福斯(Hu-bert Dreyfus)和麦克道尔(John McDowell)关于心灵  相似文献   

19.
布迪厄提出惯习、实践和场域三个概念,试图通过这三个认识工具发展一个关于社会实践与社会的理论。布迪厄认为惯习作为一种结构进行运作,实践感就是惯习与场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的产生的即时性、反思性,并有着自身自在逻辑的一系列行动。布迪厄试图超越主、客观二元主义,但最终可能还是更多地偏向了结构主义。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注意研究立场的本土化诉求、中西方社会结构关系网络的差异性,以及对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实践性反思。  相似文献   

20.
先锋主义是中国审美现代性的颜面之一。先锋主义是有着自觉的先锋意识与行动并有社会文化观念相匹配的群体审美思潮或运动 ,至少需要三个要素 :一是自觉的目的明确的群体行动 ,二是艺术形式的激进实验 ,三是与形式实验相匹配的美学观念与社会文化观念。中国的先锋主义具有明显的晚生早衰性。随着既极端先锋而又极端反先锋的后现代思潮兴起 ,先锋主义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 ,或成为文化消费时代文化商品的一种商业包装。先锋主义的晚生早衰特性乃至它的没落 ,都与特定文化语境的特殊需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