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以长江经济带的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基于PCA-SE-DEA理论的组合模型,对其科技创新效率进行定量检测,分析影响其发展进程的要素体系,并重点对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收敛检测,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成因.同时,基于C-D生产函数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因素在长江经济带当中的关联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目前未能达到我国平均水准;位于长江边缘地带的各省市在科技创新效率方面呈现出地区差异性,并且这一差异呈现扩大态势;在影响成因当中,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影响最大,科技投资、科技输出以及科技环境对于地区经济的良好发展尤为关键.因此,长江经济带需要整体调整和规划,构建协调机制,形成流域整体创新创业的良好运作系统,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2.
长江经济带旅游扶贫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经济带覆盖的11个省市为研究单位,应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2010—2014年的旅游扶贫效率,并通过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计算出各省市旅游扶贫效率的变化情况.通过ArcGIS软件分析长江经济带整体旅游扶贫效率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情况,以及长江经济带局部空间自相关情况.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扶贫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旅游扶贫效率空间集聚程度不高,没有明显的集聚现象,长江经济带旅游扶贫效率增长率总体亦呈增长趋势,旅游扶贫效率高值区向东部移动.根据旅游扶贫效率大小和旅游扶贫效率变化两个维度将长江经济带内的省市划分为朝阳型与黄金型,并对其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全要素生产理论,运用非径向加权Russell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2007-2014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大气污染排放效率,分析效率的变化趋势并对其进行分解,通过泰尔指数方法诠释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排放效率地区差距的形成原因,利用系统广义矩(GMM)估计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排放效率较低且维持了下降趋势,大气污染减排潜力巨大;长江上游、中游与下游三大地区之间差距和长江上游地区内部差距是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排放效率地区差距的主要成因;在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排放无效率中,烟粉尘贡献率最高,其次为SO2,氮氧化物贡献率最低;经济增长、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增加R&D投入强度、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于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排放效率的提升均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废气和废水作为非合意产出,细化测算存在要素替代和不存在要素替代两种情况下的长江经济带省级全要素能源环境效率和能源绩效效率,分析各影响因素如何影响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环境效率和能源绩效效率。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整体上在两种不同非合意产出约束下的全要素能源环境效率和能源绩效效率均处于不断改进的状态,不同省市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以废气和废水作为非合意产出的约束下,长江经济带能源绩效效率整体上大于全要素能源环境效率,说明长江经济带能源环境效率提升的路径在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或污染程度的降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所有制结构以及政府干预对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环境效率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环境效率。  相似文献   

5.
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在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构建绿色创新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11-2016年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全局超效率SBM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测度长江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创新发展效率、绿色创新协同效应。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上中下游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呈梯度递增格局,沿线11省份在全国整体处于中等水平;长江经济带工业创新发展动能呈"V型"增长态势,沿线11省份在全国总体处于相对靠前水平;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创新发展协同效应显著,技术创新是推动工业绿色创新协同发展主要驱动力。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创新协同发展,应大力建设绿色开放创新平台,强化工业绿色技术创新研发,加快绿色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转化,发挥各地区工业绿色创新比较优势,构建多元产业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6.
长江经济带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有很多可能因素,而工业化水平、科技、教育、产权结构效率和政策等因素对工业TFP起促进作用,环境因素则具有制约作用,同时,这些因素也是导致工业TFP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从区域协调出发,通过创新驱动、政策协调等措施,进而提高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7.
选取长江经济带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相关数据,利用DEA-BCC模型测算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技术创新效率,并借助自然断裂法和Tobit模型分析区域软件业技术创新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机理。从静态分析结果看,长江经济带软件业技术创新效率在研究期内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螺旋上升态势。从动态分析结果看,技术进步是软件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软件业技术创新效率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中间凹陷特征,各地区整体技术创新效率明显上升。科技创新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信息化水平、人口密度是影响长江经济带软件业技术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且影响程度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8.
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及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物流距离”设定空间权重矩阵,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及空间差异.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总体呈现持续提升的态势,但地区间和地区内物流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呈现空间正相关性,物流效率相近的省市在空间上集聚分布;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呈现阶梯状分布格局,下游地区持续领先,中游地区快速提升,上游地区增长缓慢.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物流业跨地区协调高效发展,应构建区域整体物流联盟、下游地区推进物流业溢出效应、中游地区发挥物流业通道优势、上游地区培育物流业增长极.  相似文献   

9.
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05—2014年各省市的工业环境效率进行静态评价。实证结果表明: 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整体工业环境效率水平较高,但各地区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其中浙江、江苏等地环境效率值较高,云南、贵州等地较低;11个省市的全要素环境效率的增长率平均值大于1,技术进步是工业环境效率变动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和环境管制对工业环境效率产生积极影响,外商投资和人口密度对工业环境效率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考察了长江经济带2010—2017年11个省市工业环境效率的区域差异与空间分布,再用改进的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环境效率总体较高,区域之间有差异,呈现“下游>上游>中游”格局。根据泰尔指数分析可知,下游地区内部差距是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从空间分布来看,高效率集中在下游和上游地区,低效率集中在中游地区,呈现由“外围”向“中心”延伸趋势。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方面、地区因素对工业环境效率起到正向作用。其中,地区因素对工业环境效率影响作用不大。产业结构、外资水平对工业环境效率起到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1.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是典型的空间异质区,区域内各省市基础设施、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技术水平等存在显著差异,物流竞争力水平极度不均衡,这导致长江经济带内部物流运行效率低、服务能力弱、转型升级困难等问题愈加明显,严重阻碍了长江经济带物流竞争力的全面提升。科学测度长江经济带物流竞争力,全面认识物流竞争力的空间格局演化,深入揭示其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对于探寻长江经济带物流竞争力的提升路径,促进区域物流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此背景,文章基于“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四个方面,结合物流产业的特点,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2006—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物流竞争力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各省市物流竞争力的空间演化特征进行考察,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技术创新、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政府干预和信息化水平等五个方面探究了各省市物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物流竞争力差异明显,由下游至上游地区呈梯度递减格局;长江经济带各...  相似文献   

12.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区域经济、农业与物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对三系统2021—2030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农业、物流业三个子系统综合指数和总体综合指数大致呈增长趋势;三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上游、中游、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水平依次增高;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出正向关系,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2021—2030年,预测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水平将不断增大,发展速度也将逐年递增,预计到2030年达到良好协调状态。据此,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与物流业的投入,分区域制定相关政策,各区域加强合作力度,培养专业化人才,以共同促进长江经济带的高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长江经济带物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Kernel密度估计分析等方法,测度2010—2021年长江经济带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析区域内发展差异。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向好趋势明显,然而地区差异明显,呈现出下游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而中上游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的格局,但区域发展差距呈现缩小趋势;具体而言,经济发展基础、物流运载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绿色发展成效较稳定,物流产业绩效呈波动上升态势。据此,建议加强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区域间的合作,缩小其区域差距;重视物流业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运输效率;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构建区域绿色物流网络,提高材料的回收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双变量莫兰指数研究了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制造业集聚的空间外部性。首先,测算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指数和环境污染指数,以制造业为中心变量运用双变量莫兰指数测算了制造业与城市经济发展指数以及环境污染指数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得到了长江经济带上表现出经济外部性和环境外部性的城市;其次,从影响城市特征属性的因素出发,通过城市区位、城市发展定位与规划以及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等因素分析了城市空间外部性的产生机理;最后,在识别具体城市外部性类型与表现的基础上,从城市政策体系、资源信息、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几个方面提出了对城市制造业空间外部性的应用,实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空间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15.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探讨并研究如何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理念下,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特点,在"中心-外围"模型基础上建立修正多元空间经济模型,将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进行空间数理建模,并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进而系统性分析区域板块化模式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哪种更适合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显示:区域板块化发展模式由于存在显著的行政壁垒影响,将导致经济要素在各主体之间流动存在较大难度,最终导致长江经济带发展出现平均化均衡,不利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限制地区经济活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将不断削弱长江经济带内部各省市自身行政壁垒影响,改善区域内部贸易互通条件,进而提升经济要素在各省市之间流动的速度,最终促使长江经济带自发形成集聚化均衡,实现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优势产业空间集聚化转型存在一门槛值,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将有效降低该门槛值,减少转型发展的投入,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和"一带一路"倡议联系紧密并日益影响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高质量和持续发展。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仍面临着创新资源分配不均、创新成果转化不足、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不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不够优化等发展困境,这制约着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总体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发展。面对创新驱动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和"一带一路"持续向高质量发展,明确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科技创新整体的投入产出效率,探究影响"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科技创新效率的环境因素,以及如何提升"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科技创新效率,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引起了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此,文章基于三阶段数据包络(DEA)模型,根据2012-2016面板数据,在充分考虑了创新成果转化的时滞效应条件下,探究了剔除外部环境影响后我国"一带一路"沿线17个省份的真实科技创新效率,同时利用Tobit模型检验了科技创新主体(高技术企业、政府)、劳动者素质、金融支持和创业水平、科技创新政策等因素对"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科技创新效率既具有有效性的一面,又存在不充分、不均衡和不稳定的一面。首先,"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科技创新综合效率具有空间差异性,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大板块科技创新综合效率差异明显,整体上呈东高西低。其次,"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科技创新综合效率具有时间动态变化性,五年间综合效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且四大板块之间综合效率的差距逐年减小。最后,经过Tobit回归模型对科技创新综合效率的影响分析表明,政府支持力度、劳动者素质和金融环境对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科研经费支出强度、"一带一路"倡议政策和创业水平对科技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据此,认为今后可以从合理调配科技创新资源、培育高质量创新生态系统、优化创新体制机制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从而有效提高"一带一路"沿线省市的科技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把握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发展状况以及沿线产业转移与承接态势,对于整体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文章通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别计算出长江经济带9省2市27个制造业细分行业2005-2010年以及2011-2015年的产业结构分量、竞争力分量及偏离分量,对27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发展类型进行判别并剖析其演变特征,从而把握沿线省市产业转移与承接态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下游2省1市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弱,尤其是上海与浙江,传统制造业迫切需要产业转移;长江经济带中游4省制造业总体发展态势尚好,应加快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转变,且需要改变一味承接产业的态势,部分竞争力减弱的产业也需要转移;长江经济带上游3省1市制造业的竞争优势相对不足,其中,四川省制造业发展优势最不明显,而重庆、贵州、云南大部分制造业细分行业发展相对较好,成为承接长江经济带下游制造业转移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