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问题急需解决,“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是我国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政策创新。安徽省在响应“医养结合”政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养老服务模式,各种模式的养老服务效率是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问题。文章运用专家评价法构建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服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地调研对安徽省“医养结合”主要养老服务模式的服务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目前安徽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整体效率较低;“医中设养”模式是各种模式中效率最高的一种,其中预防保健服务和康复护理服务是“医中设养”养老服务模式中效率最高的两个模块,“养中设医”模式在设施环境以及服务人员数量和服务质量上具有明显优势,而“医养合作”模式在规章制度和老年人精神慰籍方面则胜于其他模式。可以从四方面入手提升“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服务效率:树立“医养结合”服务理念;加大“医养结合”政策推动力度;提升医养服务人员技能,完善基础设施;深入分析自身资源,选择最佳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2.
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我国养老模式面临较大困难和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与老年人晚年幸福生活息息相关,而新时代下老年人对养老模式有着更高的需求。医养结合嵌入式养老模式在面对现实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和人们传统养老观念改变中应运而生,该模式将医疗和养老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老年人在家附近也能享受到医疗和养老的双重保障,在未来养老模式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研究通过对上海市医养结合嵌入式养老模式供需两方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将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明确医养结合嵌入式养老模式的研究意义,分析医养结合嵌入式养老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完善医养结合嵌入式养老模式顺利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依法治国在各领域持续深入推进,养老领域中养老服务机构的法治化具有时代必要。然而,一直以来,养老服务机构治理主要是内部管理自治与相关行政部门监管相结合,未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介入治理,养老服务机构法治原则与治理实践在各环节上未能紧密融合,严重影响法治效能发挥。鉴于目前我国各地养老服务机构法治化水平存在差异,应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环节对养老服务机构法治化进行困境剖析,有针对性提出相应化解之策,促使新时代养老服务机构运营规范,更有力地保障入住老人权益。  相似文献   

4.
“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有利于整合养老和医疗资源,有效解决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的医疗、养老问题。目前,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机构高收费与老年人的低购买力,养老服务单一化与老人需求多样化,医护人员紧缺等,如何进一步拓展“医养结合”供给主体的资金来源,完善其服务方式以及人才培养机制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文章以马鞍山市为例,探讨新型养老模式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积极人口老龄化建设需从切实保障老年人健康水平出发,为应对健康养老服务挑战,社会保障、长期照护及养老服务等体系已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策略。医养结合既与政策、环境及经济水平相关,又与照护服务水平以及医保及保险体系相关。应针对性优化医养结合服务,改善老年人的健康及医疗、康复、照护等各方面保障,促进积极老龄化建设。积极老龄化建设研究包括健康养老服务挑战及需求、政策法规、医疗保险、社会服务、医养结合及商业保险等内容及体系研究,积极人口老龄化建设中加强医养结合与医疗保险的需求研究,可加强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保障研究,引导我国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模式及保障方式进行合理选择,优化补偿及保障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6.
我国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银发浪潮”扑面而来,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强,高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病患者日益增加。而我国当前老年人医疗服务水平不高,老年病医疗条件不足的现状为患病老人以及家属的生活带来巨大压力,养老问题也面临新的考验。迫于当前严峻的养老形势,各地开始了新型养老模式的探索,医养结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养老模式。本文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产生的背景、医养结合的概念和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健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国已基本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享受养老服务是老年人的核心权益,国家正在推进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社会养老服务的服务类型复杂和保障基准难以确定,在社会养老服务的法律保障上也存在诉讼缺乏可说理性、高位阶法律文件缺失和政府职责划分不明的问题。要完善社会养老服务的法律保障,一是应从宏观原则出发,确立以平等尊重和全面保障为社会养老服务法律保障的基本原则;二是在微观上,需以标准化、管理、责任三种功能分别从立法、执法、司法三个方面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的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围绕医养结合的组织架构、生活模式、服务方法、环境条件、服务力量、经费保障、支持模式和管理机制几方面,探讨了医养结合"结合什么"以及"如何结合",即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结合、养病与养生结合、医护和陪护结合、住院和住家结合、专业团队与老年人互助团队结合、医保与低保结合、公立与民营结合,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结合。通过多方面的结合推动医养结合的发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9.
日本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得益于家庭、政府、市场三方面的密切配合。文章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理论,从家庭逻辑、政府逻辑以及市场逻辑三个维度,对比分析中日两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与中国相比,在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方面日本的老年人思想态度、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地区福利政策体系、市场竞争机制及人才信息体系都具有较大优势。因此,借鉴日本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成功经验,从转变老年人思想、完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立地域福利政策体系、吸引企业参与竞争、培养专业护理人才、健全智慧养老信息体系等方面,为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提出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时期,老年人口总量急剧增加,高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慢性老年病患者不断增多。然而我国针对老年人的医疗条件不足,医疗服务水平普遍不高,而且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如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等均存在医养分离、有养无医等问题,无法满足老年人及其家属对于健康养老的要求与期望,因此,"医养结合"这种新型养老模式应运而生。本文对"医养结合"模式产生的背景、"医养结合"的理念及分类进行了阐述,并对"医养结合"模式在机构养老中的健全方式进行了研究及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养老需求不断膨胀,传统养老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此背景下,社区养老模式逐渐引起关注。日本早已迈入老龄化社会,并且在“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模式,从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本文深入探讨日本“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模式的历史渊源、核心内容及发展经验,以期为我国“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模式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健康中国战略下,各级财政逐步增加了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优化资金使用方式,可以实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提质增效。基于一主多元的供给模式,提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财政支出效果影响路径的结构方程模型(SEM)和研究假设。结果表明:财政支出效果对政府更好地履行提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职责、提高老年人服务满意度、提升服务提供方能力、感知质量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强化对需方的补贴力度,对政府职能、满意度、服务提供方和感知质量的影响最大,印证了财政应逐步由“补供方”为主向“补需方”为主转变。同时,通过购买服务、PPP模式等形式,发挥财政对供方补贴的杠杆作用,撬动市场资源,进而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3.
构建老龄法体系,首先要解决价值定位的问题,即将人权和公平确认为我国老龄法体系的首要价值和核心价值.其次,要使我国的老龄法律规范成为一个内容合理、结构优化、和谐一致的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在立法工作中坚持老龄政策法律化原则、规范效力提升原则、适应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借鉴域外经验原则.同时,在构建模式的选择上,“有中国特色的混合模式”是符合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以及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具体而言,我国老龄法体系应以老龄基本法、老龄专门法和其他部门法中的涉老规范为主要架构.立法重点在于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专门法,以及完善民法、刑法、劳动法等部门法中的涉老规范.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事业是政策导向和现实需求,但仍未建成覆盖农村基层和功能齐全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基于粤北N自治县和S自治县的考察,研究农村基层组织、民族老年人家庭、镇敬老院、县城社区、县社会福利院等养老服务供给主体与乡村医生、村卫生站、镇中心卫生院、县级医院等医疗服务供给主体耦合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模式。从两县自然村、行政村、行政镇、县城社区、全县5个区域层级入手,比较分析两县各层级耦合模式的运行状况,总结"医养结合"适宜模式、待全面实施模式、不适宜模式和耦合关键点,进而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侧层级体系,据此提出患病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决策路径。最后,针对耦合关键点和存在问题对每个区域层级提出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为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对医养结合概念和政府有关部门陆续出台的系列支持医养结合发展政策进行分析,论证医养结合供需非均衡性发生的逻辑及影响,研究完善新型健康养老服务模式的新路径。研究认为,在政策演进和落地过程中,农村医养结合出现了“供需错配”问题,体现为医养结合政策制度与现实需求、医养结合养老供给主体与实施细则、地方政府行为与居民需求间的差距问题,农村医养结合呈现多元供给多元失灵的非均衡性悖论;通过多元供给模式对“供需错配”矛盾进行调处,搭建农村医养结合的“均衡性治理”体系,利用元治理理论加强政府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执行,利用内部的制度化均衡逐步转变农村养老观念,有助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可及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老年型社会,独生子女的增多,“核心家庭”的出现,影响了老年人精神性权益的保障。文章阐述老年人精神性权益内容、分析难以得到保障原因、介绍以“核心家庭”生活模式为主的美国是如何建立老年人精神性权益保障制度,并提出完善我国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养老问题成为人口老龄化时代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医养结合是破解老年人健康养老问题的关键之举。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到了要大力发展医养结合,力图从政策支持、引才育才、强化服务等方面助推医养结合。因此,本文在“大健康”背景下,通过梳理医养结合政策的发展历程以及整理医养结合政策的实践探索,来深入地阐述我国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对应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8.
居住权兼具社会保障功能和经济功能,为预防和降低居家养老伦理风险、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居”提供了理性选择。司法实践中,对旅居养老型居住使用权的处理不同于居住权,应肯认事实形成或法院裁判即可成立居住权关系。为填补权益保护空缺,应保护老年人居住权的期待利益,同时将私法规则转化为公法保障,将居住权明确纳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保护范围,惩戒侵犯老年人居住权益行为。  相似文献   

19.
基于健康老龄化理论,阐述了民族地区发展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理论逻辑。利用5个民族省份的调查数据,引入安德森行为模型作为分析框架,并对其进行修正,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考察了先决、促能和需求三类因素对老年人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促能因素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选择影响最大,先决因素和需求因素也对因变量产生了显著影响。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推进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并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当代,现代民生再一次具有了新的发展含义,“数字民生权益”的概念也随之出现,呈现出“数字+民生+法治”的复合型特征,并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近些年来,我国在数字民生建设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但是在数字民生权益保障方面仍然存在着基础性立法薄弱、政务服务供给和司法保障建设不足、无法满足民生诉求的困境。探究其原因既要认识到制度设计、治理理念等内在因素,也要考虑到科技进步、技术局限等外在因素。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发挥法治的功能和作用,做好立法层面的顶层规划,加强执法、司法、普法等与民生息息相关领域的法治构建,将数字民生权益保障纳入法治轨道,打造普惠型数字民生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