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浩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4):9-17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革”结束,这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发展与挫折期,其整体格局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成为权威文论话语,其历史经验表现为毛泽东文学思想逐步经典化和权威化;人民性、阶级性、大众化成为塑造权威文论话语体系的关键词;周扬在中国文学理论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上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被批判”或者“边缘化”文论的思想价值丰厚;中国化的文学理论教材和课程体系初步建构起来;文学理论建构方式上出现了多向创生的典范。对这一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历史经验的研究遵循了不同路径,表现为整体化研究不断深化,毛泽东文学思想、周扬文学理论及其重要命题、胡风经典文本、关于“现实主义”重大论争等典型个案研究收获颇丰,教材和课程的中国经验研究日益精细,新方法新路径大量涌现和交叉使用,等等。 相似文献
2.
牟方磊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4):18-30
新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与研究密集指向以下论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内涵界定、历史分期、发展线索;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思想资源、建构路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问题意识、思维方式、话语方式、方法论问题;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理论基点、重要体系、重要学科、热点问题;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成绩、缺憾、最新发展;等等。围绕以上论域,学界在基本文献的审读、历史语境的还原、理论和文化影响因子的探寻等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基础性工作。新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与研究之成绩体现为研究视野多样而灵活,具有鲜明的反思性;研究成果丰厚而扎实,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研究范式有效而多元,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但在研究的全息性体系性专门性、对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历史经验”的深入挖掘、还原文献的历史语境和凸显文献当下语境的融合等方面,新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之建构研究还有待深化与拓展。 相似文献
3.
赵炎秋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9(2):1-7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内部体系可以分为学科、学术、话语三个方面。建构学科体系,一是要建构系统、完善的学科体系;二是要加快与学科体系配套的教材体系建设;三是要加强学科建设的现实基础;四是构建引领学科发展的优势学科。建构学术体系,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主导;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是要坚持创新导向,提倡原创性;四是要关注中国现实,突出民族特色。建构话语体系,一是在建构对象上要以中国文学审美经验为中心;二是要重视话语体系的核心要素也即建构者本身的建设;三是在建构方法上要采用“历史与逻辑”统一下的“事件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王健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4):1-8
从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成型期,其经历了形成纲领、借鉴西方、自觉建构三个阶段,并凝聚出对现代文论影响深远的新文学、文体、革命、大众化、现实主义五个关键词;国内学界对这一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研究,多集中于现代文学的理论定位、理论流变的阐释以及经典概念与文本的阐释三个问题当中。 相似文献
5.
范方俊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2)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论被译介到中国以来,西方文论在中国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并在20世纪中国文论的两次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世纪中国文论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20世纪初,表现形态是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西方文论是重要的外力和理论参照;20世纪中国文论的第二次转型发生于20世纪末,表现形态是实现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化转型,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成为建构中国当代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赵炎秋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6(3):16-23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中国本土文学理论两大组成部分,要发展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文学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学理论结合起来。历史经验证明,两个“两结合”是否实现和结合得成功与否,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顺利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8.
彭萍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2):49-52
周扬认为,中国现代理论工作是薄弱的,从外国搬来的,中国应当独立自主,建设有自身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批评体系.在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中,周扬批判修正主义,清算教条主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了思考和创造,其艰苦卓绝的努力对当下中国文论的特色化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学理论研究与历史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永兵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6):9-11
近年来 ,我国文学理论界对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和学科体制、文学理论的“自律性”和“他律性”,以及克服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困境和危机的出路问题 ,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涉及诸多基本理论问题。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基本理论问题是一个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支撑点 ,反思和探讨这些基本问题有助于加强和深化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推进文学理论的发展。为此 ,本刊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编发了一组文章 ,对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和定位、文学理论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等问题 ,从反思和重建的意义上进行研究 ,以期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从东西不同文化区域的“诗学”涵义及其演变来看,现代意义上的“比较诗学”实质上是指对于不同诗学体系和理论的比较研究。作为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交叉影响而形成的一个新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不同民族传统和不同文化体系之中的文学理论。从历史建构过程看,比较诗学既是诗学自身深入发展的要求,也是比较文学趋于深化所提出的必然结果。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相互依重又相互参照,成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1.
庄伟杰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4):1-6
近百年来中西遭遇的历史,决定了海外华人的生存经验具有天然的流散性和跨文化特性。因此在多元文化时代,积极地倡导华文文学研究的诗学理论建构,寻求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下,重新确立学科目标、学术话语和学术规则,建构一种能动适应于多元文化时代华文文学研究需要的灵活而丰富的、带有开放性和交融性的学科理念和学术范式,显得相当迫切。有鉴于此,驱使我们有必要站在更为宏阔的视野中,探寻海外华文文学的关键性问题、整合东西与内外资源及寻求解决问题的理想途径,并把海外华文文学纳入到世界移民潮和移民史视野中,即抓住作为问题的历史图景,逾越中西与文明进程,展开一番新的学术思考。 相似文献
12.
王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16-118
多年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存在着两大误区,即漠视古文论独特的存在方式,失察古文论迥然相异的宗旨。而只有走出误区,还原古文论历史语境,才能开掘其现代价值,使其真正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创造的智慧源泉。中国古代文论的思想内核是"道"。"道"能够洗礼当今文人的人性和品格,能够使古代文论智慧参与现代社会的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13.
汉译西方文论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6)
汉译西方文论作为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被遮蔽在笼统的"西方文论"概念中,长期被忽视而未能得到系统清理.经过近百年发展,提出"汉译西方文论"概念并加以研究的时机已经成熟,这个概念的建立及其相关研究,将会唤起对汉译西方文论自身价值和独立品格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思考,将有可能引发我国文艺理论总体格局的某种变动,成为推动我国文艺理论体系创新和发展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4.
黄虫兒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75-77
从“华侨”一词的由来 ,展开论述了中国人侨居海外的历史源远流长。依据华侨的具体历史形成 ,分析了中国人侨居海外的社会根源。千百年来的变迁演绎着一部兴衰荣辱的历史 ,这也正形成了华侨的显著特点——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富有革命传统。 相似文献
15.
前苏联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5)
前苏联文论是 2 0世纪中国文论最重要的理论资源之一 ,5 0年代被奉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典范 ,对中国当代文论基本理论格局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个理论体系的认识论构架和高度政治化的特点 ,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 ,乃至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都产生了复杂和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谷春祥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6):106-110
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必须科学地把握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大的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所有制方面做出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战创新,正是这些重大的创新使得中国的改革和建设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代云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1):75-78
从神话维度、剑桥神话仪式学派和弗莱神话原型理论的关联性、还有方法论方面去探究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历史起点及其现代学术传统,是中国学术界在探讨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问题中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既造成了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人类学”多元性研究的遮蔽,也造成了介绍台湾“文学人类学”研究状况时的某种“偏狭性”认识。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问题的探讨内蕴着“文学人类学是什么”的问题,只有对“文学人类学”的内涵做出较充分地解释,才能最大限度地划定其对象、疆域及范围等,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的问题才能够在逻辑上自洽,理论上被言说,被讨论。这就须注意“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生成的思想史语境。 相似文献
18.
邓永江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5(1):83-90
中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演进紧密关联。在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其主体性已初步建立。面对着主流诗学的不重视,少数民族口头文论有着“失语症”的趋向。打破“少数民族VS汉族”“书面文论VS口头文论”“主流VS边缘”等二元对立思维习惯,以中国多民族文化互动交融为视野,展开少数民族口头文论相关研究,是建构中国文论话语实践之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