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教学模式上都已经引起了教学的深层次变革,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成了现阶段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学校的普及与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信息技术教育在其所教授学科中的整合,但由于各种原因,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整合的有效性不能得到全方位的推广,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应用仍然处于相当低的水平。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理论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规律,从而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最终使信息技术科学地而有实效地整合到具体学科中。  相似文献   

2.
教育和教育技术专业研究中面临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无论是媒体报道中的教育“失范”,还是教育实践中的技术失效,无不引起教育界对理论与实践“失联”的忧思。面对教育困境,个人和共同体如何才能做好教育技术专业研究,在研究与实践中不断创新教育思想,提高技术驱动力,以尽可能释放教育思想与教育技术的潜能?从国际教育技术专家迈克尔·斯佩克特教授毕生的历程与见识中,就能感受和认识专业精进中的大与小、明与暗。斯佩克特教授一生求学多地、治学四方,耕耘于教育领域几十年,有着深厚的专业学识和职业阅历,练就了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专业精神。对于如何做好专业研究,斯佩克特教授张纲举要,从教育技术专业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开始,在寻找专业研究方向、回顾团队科研的收获、走出研究困惑、持正专业信念、职业关怀以及如何应对研究与实践工作中的困难和困境等六个方面,讲述了实践与研究工作中培养专业研究的要点和拓展专业研究发展路径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教育领域 ,必将引发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文章认为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大学教育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和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 ,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特点 ,探讨了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角色定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技术的合理研发与利用直接关系到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现代高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技术异化问题也日益彰显,对技术异化问题的求解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哲学角度审视技术异化的过程及其表现形式可以看出其根源在于技术的两重性和人的思维.因此,要从根本上求解技术异化问题就必须做到两点:其一,创新人类的思维方式;其二,为技术实践融入道德因素.  相似文献   

5.
略论现代远程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远程教育具有独特的教与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现代远程教育领域实施素质教育,在教育理念及实现途径上,都必须考虑到技术层面的因素、学习者的特征、教与学模式的特点。为此,必须重点把握如下环节:确定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创设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学习环境,确立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创新教与学模式,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现代远程教育具有独特的教与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现代远程教育领域实施素质教育,在教育理念及实现途径上,都必须考虑到技术层面的因素、学习者的特征、教与学模式的特点.为此,必须重点把握如下环节:确定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创设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学习环境,确立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创新教与学模式,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教育有自己的目的与使命,教育正义问题是关于教育领域的正义问题。教育正义虽然与社会正义密不可分,但是具有不同于社会正义的特殊性。基于社会立场研究教育正义问题,必然遮蔽教育正义的本质问题。只有基于教育的立场考察教育领域的正义问题,才有可能揭示教育正义的本质。教育立场是指从教育的本意目的出发而不是从某种教育观念或理论出发研究教育问题。教育的本意目的意味着教育之为教育的本质。对教育本意目的的认识与理解必须从存在本身去看它的目的。教育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获得具有生存优势的品质与能力,或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品质和能力。基于教育立场研究教育正义问题,就必须深入教育的场域,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考察教育的正义性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从教育分配关系、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目的、教育正义与社会正义的关系等领域考察与研究教育正义问题,由此构成了教育正义研究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8.
社交软件的出现似乎正在给教育领域带来一场革命,社交软件在教育中的运用也成了研究的热点。然而,如果我们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这些新技术对教育的潜在促进作用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这些技术所带来的"新自由"能与学校教育"和谐相处",让它们既发挥学习的作用,就必须有一些规范的使用标准。本文围绕如何从教学法的角度说明发挥社交软件在教育中的作用的文章,并阐述对我国远程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领域,探索AI大模型带来的教育变革并积极推动教育大模型落地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以大模型的强大功能与核心技术为切入点,追溯了大模型技术演进的基本脉络,分析了大模型“生成性”的本质特征及其对教育提出的变革要求,提出大模型时代教育理论研究的关键在于于时代自觉中守正创新,即教育理论研究应注重时代自觉、确立社会价值取向、做到守正创新;进一步指出大模型时代教育发展的实践出路在于于危机之中求落地,即积极面对AI大模型的不断迭代与持续演进为教育实践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从政策、技术等实践层面多方协同推进AI大模型在教育领域落地见效。  相似文献   

10.
关于异化问题,我国理论界近几年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讨论。今年三月,周扬等同志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学术报告会上的发言发表以后,更引起了人们对异化问题的兴趣和关注。对于我们来说,研究异化问题,首先要“掌握马克思关于‘异化’的思想”。大家都承认,马克思对于异化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有一个发展过程。因此,要全面地准确地掌握马克思关于异化的思想,就必须研究马克思从最初提到异化问题的早期著作一直到后来成熟时期  相似文献   

11.
技术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技术在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恶化、人的主体性地位丧失等局面,导致了技术异化的出现。我们通过对技术异化表现以及对技术异化根源的分析来加深对技术异化的理解,从而对技术异化进行合理规避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2.
技术作为"客体",自身不存在异化问题。人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技术异化,实质上是指人们在对技术的使用中违背了人类的整体利益。技术异化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人的异化在科学技术领域的现实存在,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技术异化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有着相互关联的多种表现形式。伴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作用的增强,技术异化的后果也表现得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自1980年代初我国教育理论界涉足异化问题的研究开始,至今已有20余年。这期间发表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多达数百篇,几乎覆盖了教育的所有领域。从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既有理论上的突破,也有需要思考的问题。如同其他学术问题的研究一样,教育异化问题的研究也要强化学术意识、反思意识、精品意识和价值意识。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中,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力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向前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制度生活。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也一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道德和生态问题,出现了科技异化现象,如科学观上的功利主义、荒漠化、环境污染等。因此有必要对科技异化的涵义、根源以及防范和化解科技异化的措施进行初步的探究,以盼能够使人们认识到科技异化问题,自觉有效地运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科技哲思———科技异化问题研究》一书对科技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该书在反思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了科技的本质及科技异化的实质,论证了减弱以至克服科技异化、实现科技人化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该书学术视野广阔,内容详赡弘富,观点鲜明独到,是一部科技哲学研究中具有前沿性、创新性的力作。  相似文献   

16.
探讨现代技术异化的根源,不能只从技术层面去寻找.技术是人类生存实践的产物,技术形态和应用后果都是社会建构的,技术异化的根源也在于社会应用技术的主导模式.通过对劳动异化和技术异化的分析,认为技术异化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机器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为前提的,根本的原因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劳动异化了.因而,技术作为资本增值的内在手段,与劳动和自然对立,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必然表现.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对我们深入理解技术异化的根源及其后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有的对技术异化的批判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直接针对技术异化,另一类声称批判的是技术异化,实际上针对的是技术的负效应,而技术异化与技术负效应无论是在概念位阶、产生原因还是解决途径上都是有很大不同的。单纯针对技术异化的技术批判是空洞的,而单纯针对技术负效应的技术批判又是被动的,应该树立符合中国现代化诉求的技术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8.
随着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公开面世,许多学者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解读,从中引申出很多自己的独特的异化理论。当代的异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从绝对贫困下的异化理论与相对贫困下的异化理论、当代异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异化理论在当代的发展3个方面对当代的异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之间的区别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当代异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联系表现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当代异化理论有启发、两个时代的异化理论对异化劳动有着共同的批判、两个时代的异化理论对商品拜物教有着共同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发展的视阈分析,所谓异化就是人与自身的分裂,自己与自己为敌。在19世纪,人的异化起初表现在生产领域即马克思所批判的人的劳动的异化,主要表现为劳动的过程、产品、对象、关系等都成为压迫工人的力量,后又逐渐扩展至其他领域,并形成普遍的全面的异化。特别是20世纪中叶即二战结束以后,人类突飞猛进的大发展,使得人的异化现象更为突显,异化形式更为多样。人的异化表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展的各个方面,如人的物化(卢卡奇),人的单面化(马尔库塞),技术的异化(海德格尔),消费的异化(弗罗姆、鲍德里亚),景观社会(德波),竞争的异化,环境、生态的异化以至于发展的异化等。  相似文献   

20.
“科技异化”释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异化本身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异化”与“对象化”、“外化”、“物化”是有区别的。“科技异化”概念,是对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引申和发展,科技异化是与“科技代价”、“科技负面效应”、“科技价值两重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