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差序格局一种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分层结构和人际关系特质的概念,至今仍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域之一.费孝通先生提出这一概念后,学术界将其与当前中国农村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有机契合,考量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独特的表征.作为问题域的研究,我们试图从非理性化和理性化两个维度,论述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非理性特征,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基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历程,论证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差序格局的理性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王雪 《理论界》2006,(7):113-114
自从1947年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以来,这一概念就成为认识、分析中国社会的有力工具。综观五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研究的历史,学术界围绕其理论内涵、发展趋势等展开讨论,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看法,从而丰富了对这一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差序格局”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其实质是家庭本位主义,“差序格局”的社会必然是“礼治”的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差序格局”从“农村版”走向“城市版”,“差序格局”的内涵在丰富,边界在扩大。  相似文献   

4.
"差序格局"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其实质是家庭本位主义,"差序格局"的社会必然是"礼治"的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差序格局"从"农村版"走向"城市版","差序格局"的内涵在丰富,边界在扩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解读,提出差序格局本是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基本特征,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对他人的仁爱也是有限的,并且都是基于交换的原则,以自己的安全庇护为最终目的,费孝通提出中国社会属于差序格局,乃因为中国社会长期处于上面的特定阶段.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能够为个人提供安全庇护的他人或组织在不断变化,差序格局也必然发生变化.中国当前的急剧社会变迁,对差序格局的冲击更是显著,虽然有其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导致个人与国家之间缺乏必要的缓冲和社会联系,社会建设必须考虑如何填补这一空缺.  相似文献   

6.
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所描绘的乡土中国的社会机构状况和人际关系特征,是一组以“己”为中心的同心圆结构.与西方的“团体格局”区别主要体现在自我主义与个体主义的道德基础、儒家伦理与基督教的文化基础、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价值基础三个方面.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的“差序格局”,突出血缘和地缘在社会关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差序格局”是与现代社会的理性原则相悖的,对我国的经济领域、人际关系、政治领域和法制建设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力,成为中国现代化前行的障碍.  相似文献   

7.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一极具中国本土化特色的概念高度凝练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人际交往的特征。至今,"差序格局"思想内涵依然具有极强的学术生命力和现实解释力。本文梳理了当前学者们对费孝通这一学术思想的研究状况,并提出了可拓展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8.
郑震 《社会科学》2021,(1):54-65
差序格局概念揭示了中国人行为方式中那种以家庭关系为核心、在一个水平面上由亲至疏层层外推的模式,而地位格局则刻画了中国人围绕垂直的社会地位等级所形成的关系模式。这两种格局对于理解传统和现代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以亲亲和尊尊为线索则能够使我们把握这两种格局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制约和相互矛盾的复杂的社会历史关系。  相似文献   

9.
城市居民信任的差序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毅杰  周现富 《天府新论》2009,(2):102-105,133
利用2007年末进行的南京城市居民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与半世纪前费孝通提出乡土中国中社会关系呈现差序格局类似的是,当下城市居民对不同交往对象有着不同的信任程度,依然呈现出一种差序格局.但在陌生人组成的城市社会中,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信任分配处于变动不居状态.在这一动态调整过程中,市民信任结构的内核不断缩小到直系亲属和家庭成员.同时,城市居民的信任基础发生变化,利益计算的倾向更加明显,从而使信任的整体结构趋向松散.  相似文献   

10.
差序格局的结构及其制度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是建立在中国本土社会资源基础上的,但却经常被简化为帕森斯的模式变量来使用,这一化约主义的误区主要在于缺乏对差序格局概念学理方面的分析,模糊了中西方的空间差异,纠正这一错误的关键在于从社会结构方面对这一概念作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1.
调整社会结构是推进社会建设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讲,众多社会矛盾和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社会结构的矛盾。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因此,必须把解决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作为社会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来抓。具体来说,就是要解决好城乡二元化、社会阶层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失衡、利益关系不协调、社会管理不科学等矛盾。  相似文献   

12.
金友渔 《人文杂志》2007,1(6):24-28
转型社会道德价值的普遍疏离,使社会面临着公共生活之"道德合理性"基础缺失的窘境:在一个充满不公、不义的社会里如何"为公"、"取义"?市场经济和尘世功利社会的自由、个性和竞争等铁的法则对人们美好生活梦境的全面主宰,使以集体主义、社会公正和公共精神为伦理文化支撑的社会本位的道德理想被边缘化了。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合理的公共生活样式的反思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就社会价值追求而言,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并不只表现在经济基础方面,它还包括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现代公共生活传统的国家,发育公民社会,培育现代公民意识与公民精神,提高全体民众的公民素养,不仅事关中国公民公共人格的形成,而且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国家形象"树立的核心内容所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变迁之深刻莫过于1949年以来国家权力对基层社会的嵌入与改造.从长时段看,它是应对晚清以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解体溃散,社会危机持续加深的产物.此举改变了自秦汉以来,国家权力达至郡县的制度结构,构建了现代民族国家所具有的强大社会动员与组织能力.因此以“结构”为研究视角,探究20世纪50年代国家政权对基层社会的形塑,有助于深化对当代中国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组织结构的制度化重建:开放社会的政治整合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结构多元化 ,社会内部爆发出自我分裂的力量 ,这种力量导致了国家与社会的逐渐分离的趋势 ,其中 ,社会组织的兴起就是国家与社会分离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组织既可以成为政治发展的积极推动力量 ,但同时也可能成为消极的障碍因素 ,因此 ,如何建立政治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合理关系模式 ,就成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的政治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提出以国家法团主义为模式 ,建构组织之间的制度化结构 ,来维持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的政治整合水平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产权的权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封建社会农业产权的性质是稳定的,具体表现形态和实现机制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变化。其权能结构大致可以从取得方式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状态等动、静两个方面考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的延续和变迁确实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这一问题的考察和分析具有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6.
政策过程阶段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策过程阶段论是目前国内的政策科学研究者普遍采用的政策过程理论,也是在西方政策科学界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居主流地位的理论模型。但是,进入90年代以来,这一理论模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判,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替代性的政策过程理论。本文在介绍政策过程阶段的提出与发展的基础上,分析这一理论模型对政策科学发展的贡献,并介绍西方学者对它的批判及其回应。  相似文献   

17.
管治视野下的我国城市社会功能性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功能性结构就是是由国家、市场、第三部门组成的供给结构与由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半公共产品组成的需求结构的相互适应性关系。管治视野下的城市社会功能性结构应是 :有限政府生产有限公共产品 ;无为而治的市场生产全部私人产品和部分公共产品 ;强大的第三部门提供全部半公共产品和部分公共产品。按照这一要求 ,完善我国城市社会功能性结构应合理划分政府系统内部的功能和边界 ,建立部分公共产品的市场供给体系 ,培育第三部门 ,保证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半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体结构,是指不同社会成员和群体在社会资源分配和占有过程中形成的关系形态,其实质表现为一系列利益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社会主体结构呈现出六个方面的特点:现代化程度提高、分层化趋势加剧、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集团化趋势增强、矛盾的复杂性增强、团结的主题突出。  相似文献   

19.
浅析师德     
教师的师德对于学校教育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师德称得上是教师的灵魂。那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教师应具备哪些优秀品质才称得上是有德之师呢?一、先进的思想作为社会先进思想代言人的教师,自己必须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教师自身的思想倾向,必然决定教育教学工作的思想政治倾向,试想一个连学校都不爱护的教师怎么能去教导学生热爱班级?试想一个连自己祖国都不热爱的教师怎么能引导学生爱国?如果《最后一课》里的韩麦尔先生不是以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讲述着这最后的一堂法语课,何以能感染、触动了一向贪玩不好好学习…  相似文献   

20.
方法是由目的、主体能力、客体形式、工具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活动方式;方法不是孤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抽象模式,方法的功能与效率依赖于活动的环境空间;抽象层次的方法与具体层次的方法是互为补充、相互贯通的;方法具有开放性,各个领域的方法群体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方法的生命在于进化,在自身发展的历史中构成进化之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