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重视并积极推进舆论监督程序法治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是舆论监督法治进程的必经路径.通过与舆论监督实体法治相配套,舆论监督程序法治具有完善舆论监督法治模式、程序控权和保障监督相对人合法权益等多重实践价值.舆论监督法治的观念基础是树立和强化程序正义理念,并形成程序正义价值观的内化.建构和完善程序法律制度体系,可在制定相关法律的未来思路及法律框架中,在规定监督实体问题的同时加入及完善有关程序内容,形成实体与程序的兼顾.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后新时期批评话语中,受鲍德里亚超美学关键词"仿真"术语影响而产生的"仿真叙事"概念影响甚广.与"仿真"在西方语境中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话语功能不同,汉语批评语境中"仿真叙事"术语的基本目标与功能在于"去现实主义化",即解构"现实"、"本质"和"真实"等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论基本观念.作为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在中国的话语个案,"仿真叙事"这个术语呈现了中国当代语境与西方后现代文论在文化交往和诗学对话过程中流传、模仿、挪用与重构等复杂的话语关系.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关系"式利益联结及其政治影响分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化与社会场域中,"关系"作为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人际互动模式,衍生出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式利益联结.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关系"式利益联结对政治领域仍有较大侵蚀.编织、维持与公权力掌握者之间的私人性关系成为社会主体争取利益的便捷途径,其中不少商企群体借用"关系"资源与权力掌握者之间建立了亲缘式、熟人式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通道."关系"式利益联结运行中的特殊主义、隐蔽性、非规则性等特征对现实政治带来消极影响,需根据其具体的发生领域和影响范围进行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4.
李勇 《湖南社会科学》2005,(3):190-190,192
新闻舆论监督既包括开展新闻揭露、批评,又包括评价、建议,还包括新闻公开活动体现的民意,表达的民声.舆论监督要重视群众的主体地位,把党的意志与群众心声统一起来.特别是党委机关报,绝不能满足于理论上坚持"三贴近",新闻记者只有"三深入"才能做到"三贴近".  相似文献   

5.
宫承波  沈宇辰  董克 《学术界》2012,(3):177-185,288
在技术、社会、国家相互博弈与协调的过程中,三者关系的解构与建构是推动舆论监督发展的发端。网络舆论监督作为国家、公民以及媒介三者关系的一种实践,在新的社会情境以及媒介环境之中,网络舆论监督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有着怎样的突破以及局限等都需要得到新的审视。本文试图从公民、国家以及媒介的三者关系,通过对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等重要概念的分析,结合现实情境中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状况,探讨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以及动力。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少学者自觉不自觉地将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 当成研究基点.在经验层面,"乡土中国"变成传统中国乡村社会最真实的写照,构成理解中国乡村社会性质与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起点;在理论层面,"乡土中国"中的一些概念成为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现象的最好的"工具",现实经验成为"乡土中国"的注脚.在此意义上,"乡土中国"构成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他者",限制了学者的视野.只有突破作为"他者"的"乡土中国"的限制,在正确地对待费孝通学术"遗产"的基础上,才能吸收和批判既有的学术资源,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我国舆论监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第一,党对舆论监督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不断推进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舆论监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第二,媒介技术革新不断拓展舆论监督的广度和深度,网络的开放性与信息的无限性使信息无所不在,舆论监督因此获得了广泛的参与力量和信息来源.第三,"全球化"浪潮正日益推动着中国的信息开放,我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开放势在必行,这些方方面面的"接轨"与变化也对舆论监督产生着日益明显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上海新近改造的三个剧场为例,追溯剧场历史变迁的三个面向:作为20世纪30年代上海四大京剧舞台之一,共舞台由传统戏曲剧场转型为面向全球游客的多媒体杂技演艺剧场;影、戏兼具的新光影艺苑对中国传统戏曲、现代话剧与电影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现转型为以欧美悬疑剧为生产主体的主题剧场;1933老场坊前身为“工部局宰牲场”,后发展为远东第一大宰牲场,2007年被打造为1933创意产业集聚区,并为本地实验话剧提供孵化平台.这些剧场的物理和文化转型成为重塑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及作为重塑中国剧场、文化和社会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形构着充满冲突、多元各异的城市空间.三个剧场的成功转型,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如何通过现代技术的包装有效进行跨文化传播与交流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的雏形与先导,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重大问题的创造性思考与解答.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种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世界观学说,又是一种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分析解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方法论学说.文章主要从方法论维度,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方法论分析.这种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专门性研究,对于学习运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方法论、理解把握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真精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尝试从新理论基础、鲜明主题、目标模式、核心内容、动办机制及本质要求等方面阐述"三个代表"社会发展观,阐明"三个代表"社会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理论地位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远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