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社群传世文本主要指社群成员的集体创作集,常被称为"社稿""社刻""社集"等。文学社群传世文本体现了社群共同的文学宗旨,表现了社群文人的集体创作倾向。当然,时代不同,文学社群传世文本所表现出的文学特点也不尽相同。就明代来说,初年社稿把文学引向模拟一途,中叶以后,文坛文柄下移导致极强的社群门户之争,社群传世文本代表了本社的创作理念和成就,并作为社群交流的重要媒介参与文坛论争,而那些怡老诗社社稿表现出无意竞争的"自然适性"特征。明代末年文社大量兴起,坊社为了盈利而延请文社选家选评八股文,导致以刊登时文为主要内容的社稿泛滥,对文坛产生不良影响;但那些诗文集社稿却发挥了振起一代文学之功能。总的来看,明代文学社群传世文本反映了一代文学之风会,而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应当引起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2.
"台湾孔子"沈光文,长期被认为早于郑成功收复台湾十年即在荷人统治下致力汉文教育和中华文化的传播;作为民族气节坚定的明遗民,向台湾人民传承了抗清不屈、眷怀故国的民族大义。然而,追溯这一造神运动的逻辑起点浙东史学大家全祖望的表彰原文,将沈光文的传世诗文作品放到明清易代的历史背景中深入推考,可以发现,这是完全虚妄的,不仅抹杀了明代郑成功时期台湾二十年的教育史、明代郑成功集团四十年的浴血抵抗史,更抹杀了至少一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史。  相似文献   

3.
明代文学家茅坤的著作,传世较少,以《四库全书总目》所载较为完备,凡五种。本文指出《四库全书总目》所言不确处有二,需补充者有五,并对茅坤著述传世稀少的原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元亡明兴,明朝正式规定革除所谓"胡元故俗"。事实上,在明代,包括皇室在内的社会上层并没有真正摈弃元人服饰。本文利用传世图像资料考察明朝禁止民间"胡风"的要求和保持"胡风"的现实反映出的是政治需要和文化传承间的矛盾性。两者博弈,后者占上风的结果表现了中华文化多元化的属性。  相似文献   

5.
陈诚是明代著名的西域使者 ,除传世的《西域番国志》、《西域行程记》外 ,还留下《西域往回记行诗》 92首 ,可视为明代西域的一幅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6.
怀素草书除个别有墨迹传世外, 多数保存在历代刻帖或帖目中.通过帖目中帖名的比对, 将疑似怀素临摹的作品析出比较, 即可发现其曾大量临习王羲之的作品, 这对认识怀素的师法有启发性意义.刻帖中另一种蜀本《自叙帖》与传世墨迹本不同, 可见怀素生前书写过多本《自叙》作为"行卷"赠送名流显胄, 唐代的很多传世书迹或许都有类似的背景. 《大草千字文》先刻入宋群玉堂帖, 明成化六年 (1470) 曾由余子俊在陕西西安翻刻一本.通过将美国安思远藏宋精拓本与明陕翻刻本的比对发现, 明陕本的底本出自宋群玉堂本的晚拓本系统.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明代画家陈洪绶早期插图作品《白描水浒叶子》的基本背景、图式、造型与线性的分析与研究,认为该作品具有"游戏化"和"类型化"的造型特征,方折线性和图形装饰风格也已有端倪可察,是老莲早期绘画的一件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8.
《宝文堂书目》所著录的宋人小说,一般被认为是留存到明代的宋话本,本文通过考证《宝文堂书目》与《六十家小说》的关系,论证《宝文堂书目》所著录的宋人小说实为《六十家小说》里所收者。这对于明代有无宋话本传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现存南宋类书的版本,多为明代刻本和抄本,部分南宋类书宋元本已失传或残缺,唯赖明本方得传世。明刻类书虽多有增删改易之处,集中体现了明代刻书的诸多弊端,但同时,这种版本缺点,也正体现出其实用文献在流传过程中的开放性和活力,也启发今人重新思考文献歧变背后的思想文化史背景。  相似文献   

10.
徐渭(1521-1593)是明代著名的剧作家、画家和诗人。本文立足于他的杂剧《歌代啸》,并参考其它戏剧作品、戏曲理论以及艺术作品,探讨晚明"混音"现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康海在散曲、散文、诗歌方面的创作思想及其作品分析,认为康海是明代中期文坛的重要人物,在明代中期是可以与李梦阳相提并论的文学家,他们共同领导了文学的复古运动,对明代中期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尽管由于其性格耿介直率,张扬凌厉,受到"刘瑾事件"影响,罢黜回乡后又过度的放浪形骸,纵情恣肆,引起了后人对其品格误解,但这并不能影响其文学成就及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2.
早期的竹雕制品遗存很少,到今天所见多为明清传世品,一般浑厚古朴,构图饱满,品种以笔筒和香筒为主。清代前期还有明代遗风,但表现技法更加多样,现提供一些明清竹雕的鉴定技巧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明代中后期文学创作的思想倾向形成的原因,选择以个体文本为载体,运用文本细读的分析方法以及"以意逆志"的研究方法,对明初第一部文言小说集——瞿佑的《剪灯新话》,分别从作者的个性、经历、交往乃至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做了深入探讨,从中发现作品流露出"扬情抗理"的反潮流的思想萌芽,开启了明代文坛反道学,重情欲的创作道路。通过对个案的分析研究,结论认为明代初期"扬情抗理"文学思想的形成既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客观的社会环境对文人心态乃至创作文风产生的反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国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两部汉译藏传密教仪轨《吉祥喜金刚集轮甘露泉》和《如来顶髻尊胜佛母现证仪》中出现的传承宗师名录的考证,证明这两部仪轨最后一位传承宗师就是明代早期著名国师、曾多次出使西番的智光。由此可以确定,这两部原本以为是元代译本的藏密仪轨实际上出自明代,译者莎南屹啰当是明代的一位大译师。这一发现可以重新改写元、明两代藏传佛教于汉地传播的历史。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原以为是元代的汉译藏传密教文献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实际上都是明代的作品,明代翻译的藏传密教文献从数量上超过了元朝。这说明藏传佛教于汉地的传播并没有因为朝代的更替而中断,曾深得蒙古皇帝青睐的萨思迦派喇嘛于明代依然十分活跃,其所传"道果法"在明代传播之广远甚于前朝。由印度、西番僧及其汉人弟子组成的所谓"西域僧团"曾经是明代中国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僧伽组织,对藏传佛教于汉地的传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上博简《孔子诗论》分别以"不可不畏""其绝"肯定被宋儒列为"淫诗"的"郑风"《将仲子》和《褰裳》两诗,坐实了传世文献《论语》中孔子对全部《诗经》作品所作"思无邪"的肯定性评价,说明其"放郑声"应该不包括郑国诗歌。《孔子诗论》中孔子提出"诗亡隐志(诗言志),乐亡隐情(乐抒情),文亡隐意(文表意)"系统文艺本质论,与传世文献《诗经》"作诗言志"观念、《左传》"(赋)诗以言志"说法相印证,说明《尚书·尧典》提出我国诗歌理论开山纲领"诗言志"说的时间,当在孔子六岁至孔子提出如上诗、乐、文系统文艺本质理论时间段之内。  相似文献   

16.
<安徽通志金石古物考稿>不仅是考察该地区历史沿革的第一手史料,亦是揭示本区域教育发展史的重要文献.文章在叙述宋、元和明代碑刻的同时,另还结合传世文献来进行研究,进而探讨中国古代科举和教育中的典型特色.  相似文献   

17.
利用出土材料校读传世古籍有重要意义。基于封泥、玺印、铜器等出土材料来校读《汉书·地理志》"右扶风郡下"部分条目,一方面验证了传世古籍记载的可信,另一方面纠正了传世文献在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讹误。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儒林外史》所设置的明代背景一直被视为假托,论者们将研究的主要精力放在作者生活的清代,而不过多地探究作品与明代的关系,如此一来,便很容易造成对《儒林外史》文本理解的偏差,对许多涉及明代背景的描写视而不见,最终影响到对作品内容的总体把握.本文试图从民俗角度入手,探析《儒林外史》文本与明代背景的关系,希与学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与明代的经济发展、思想变革相同,"三言"二拍"的女性贞节观具有进步意义.在作品中,贞节已不是女性婚姻生活的最高准则.作品提倡贞节与情爱的统一,主张以追求幸福突破贞节的枷锁.对于贞节观念的受害者,作品既有同情也有赞颂,却缺少理性的批评和反思,贞节仍然作为一种女性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的伦理原则被尊崇."三言"二拍"的贞节观念更大程度地停留在封建教化上,人道主义的、男女平等的现代观念还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文献资料和传世实物的考察,考证了悬壁书法的滥殇及其在明清建筑中的装饰作用和方式,指出悬壁书法是在明代永乐迁都之后,随着建筑风格的改变产生的一种新的书法式样,突出了书法的装饰功能,要求书法作品与环境融为一体,达到装饰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