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人类学对于物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人类学不同理论学派对于人(subject)与物(object)关系的认知/理解有差异。早期物作为人类社会的附属物/生产物,作为一种主体之外的客体存在,是一种分离的物;马林诺夫斯基时期的库拉圈研究,象征着财富、社会地位的贝壳在库拉圈中的流动构建出人的整体社会特征,此时的物即社会;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认识论的人文转变,象征主义兴起,在借助物的符号意义来阐释人类深层结构的人类学研究时期,物"消失"在主体的意义构建之下;20世纪80年代之后,物的主体性凸显,传统的物进入现代世俗世界,对物的认知转向物与主体相融的阶段,而后愈走愈远,进入到消费之物与物化之人的异化阶段和多元主体的本体论探讨阶段,尝试对自然和文化范畴本身进行理解,而避开主客体之间存在的认识中介。本文从认识论的视角梳理西方人类学对物的研究的历程后,认为这一研究的根本是人对于本体/客体、人类社会/自然世界等知识的重构以及认知途径的不断探索与反思,所呈现出来的碎片化的知识地图恰是后现代西方社会理论认知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2.
吴薇  王晓葵 《民族学刊》2017,8(6):37-45, 107-109
彝族禳灾仪式及节日是特定人群在特定生存环境中的生活经验与集体记忆,是适应其生产生活的有效地方性知识,是彝族人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表达。但在当下社会场域中,不同主体从自身所属利益共同体出发,赋予其形态各异的价值取向。在此过程中,禳灾记忆主体的传统地位被改变,原有“价值”在新的评判标准下被重新评价和书写。因此,本文将通过不同主体在申遗“在场”中的话语、行动和博弈,呈现申遗作为一种公共行为如何被行政权力、商业资本、地方精英、当地民众等主体进行价值重构并符号化;分析概念化的非遗保护在实践语境中的差异性及原因。在此基础上,从禳灾仪式之一的彝族儿童节“阿依蒙格”反思申遗与文化认同之间的矛盾及可能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一书的经验线索,即波利尼西亚的赠礼制度、美拉尼西亚的库拉、西北美洲的夸富宴为主线,在不同的呈献体系中展现古式社会的礼物交换形式。礼物交换中普遍存在着的"送礼、回礼、收礼"义务,使得礼物形成一个流动圈,进而形成一个礼尚往来的社会。礼物之灵赋予礼物一种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共融的特点,体现了礼物的社会性、整体性。礼物交换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部落间、氏族间的行为。古式社会中礼尚往来的特点表现为:从非竞争式交换到竞争式交换、从平衡式交换到不平衡式交换、从被动交换到主动交换的发展,体现了莫斯的进化论视角。重新回顾、梳理古式社会中礼物交换的现象,明晰古式社会礼尚往来的形成、发展机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身体实践"是保罗·康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这本书中提出的重要概念.社会记忆(social memory)是社会学和人类学讨论集体记忆如何保持问题时的一个专有名词.既然存在一种叫社会记忆或集体记忆的东西,那么我们通常就会认为,"社会记忆"是人们对"过去"的记忆,无非是通过文字,口碑、仪式和文物来表现,这些都属于传统的"历史"或者"文献"的问题.同时作者也提到了艺人表演时以口耳相传、口传心授来传承社会记忆的方式以及乡村的口述史对于传播社会记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实践记忆论     
本文首先通过对中西实践、记忆知识谱系的梳理及田野经验的考察,界定实践记忆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生活、行为或仪式实践活动中,耳闻目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习得的文化记忆;然后爬梳个人记忆、历史记忆、社会或集体记忆、"体化实践"等记忆概念和理论关系,在厘清实践记忆来龙去脉的同时,也对以往的记忆理论做出反思;最后强调实践记忆的情境性或在场性特点,对知识活动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从而阐明实践记忆立足现在、重构过去和开启未来的时间线性与多元复合特点。  相似文献   

6.
清代广西伏波庙的地理分布及其相关传说,表明了民间社会对东汉马援征交趾史实的一种集体记忆.伏波庙集中分布在桂东北、桂东南及桂西南地区,大体上与马援南征路线相吻合,形成了一个以马援为主神的祭祀圈,折射出汉文化自北向南传播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7.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符号,而与节日相关的仪式活动则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承担着族群赋予它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在此,以广西罗城仫佬族银氏"五冬"清明节祭祀活动为例,探讨该祭祀活动在仫佬族节日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当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苗雨露 《民族学刊》2018,9(6):59-71, 117-120
通过梳理弗雷泽对图腾制研究的思考与理论变化过程,重现他以图腾制为出发点通向巫术与思维研究的学术进路,旨在阐明,接触律在阿兰达人图腾类型中的应用,使弗雷泽的图腾理论成为转喻研究,与列维-施特劳斯的隐喻研究共同构成了基于图腾制的思维研究的两大核心。弗雷泽是由转喻推导出了隐喻的部分,列维-施特劳斯则试图以隐喻为基础推导出转喻的部分,在他看来,人与图腾之间的关系是伪装的,非要藉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秩序两种既有分类系统之间的隐喻关系为前提,是人类群体的相互性及婚姻交换的实在性,经历了命名程序中部分与整体的替换,也就是说,交换女人之群体间的区别性特征被替换为人群与自然物种之间的诸多类聚关系,才重现为图腾制表面看起来呈现出的人与图腾之邻近关系。而对于弗雷泽而言,列维-施特劳斯描述的人类群体与自然分类系统之间的整体性隐喻关系,是要基于图腾制的转喻才得以发生的。我们目前只能够把转喻和隐喻都看作是最基本的思维结构之必然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云南白盐井"有盐在先"、"皆以盐故",因盐形成"以卤代耕"的盐业社会。在白盐井盐业社会中,盐经历从自然之物到意义建构,到地方文化符号生成的过程。盐的传说、信仰与仪式,是盐作为地方文化符号深深嵌入到白盐井民众观念意识的表现形态。当地盐业社会传说、仪式与信仰对盐这一地方文化符号生成与演变的过程,也正是盐作为地方文化符号深深嵌入到地方社会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图腾起源就是宗教的起源;图腾观念是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图腾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宗教神话;图腾仪式是人类最早的宗教仪式;图腾圣地是人类最早的宗教圣地;图腾制度是人类最早的宗教制度;图腾崇拜是人类最早的宗教形式。原始宗教的起源问题,历来是宗教学界争论较为激烈的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反映了宗教学者在宗教研究中的不同态度。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图腾起源就是宗教的起源,图腾崇拜是人类最早的宗教形式。一、图腾崇拜是人类最早的宗教形式1885年,罗伯逊·史密斯在其研究阿拉伯人和闪族人的宗教著作…  相似文献   

11.
Discrimination is a common experience for black adolescents that can jeopardize their mental health. However, research suggests that various dimensions of religion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their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Additionally, exposure to discrimination may vary by youths’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such as gender and ethnicity. Numerous studies identify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emotional and tangible religious social suppor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black adults reporting discrimination. Conversely, fewer studies address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al and tangible religious social support on mental health for black adolescents experiencing discrimination, while also accounting for socio-demographic heterogeneity among black adolescents. Historically, religion has played an instrumental role in the diverse narratives of the black Diaspora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important to account for its potential protective effects for black youth. Examining these factors using a compensatory risk and resilience model, our study finds that black adolescents who experience discrimination are also more likely to meet criteria for a psychiatric disorder. Additionally, those who report experiencing religious social support are less likely to meet criteria for a psychiatric disorder. These findings were not moderated by the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of gender or ethnicity. To date, this investigation is one of the first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religious social support in the presence of discrimination on psychiatric illness among Africa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black adolescents.  相似文献   

12.
宗法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以父权家长制大家庭为基础的氏族、宗族组织,进入阶级社会后由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其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阶级对立与剥削、妇女沦为特殊性质的财产及宗族共财.港澳台汉族宗法文化延续于他们生养、婚娶、丧葬及祭祀等日常生活的礼俗活动之中,其原因是中国传统宗法意识在当地汉族移民头脑中根深蒂固及当地特殊社会环境和有关政策的影响.传统宗法文化有其正负两方面的社会效应,我们应该正视它的存在,正确评价它在现代化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宗教信仰与族群边界--以保安族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回”原为一个以宗教来认同的族群集体。建国以后 ,国家承认了“回回”的民族身份 ,定名为回族 ,并依据斯大林民族定义进一步将原一律包含进“回回人”中的别具自身文化特点的一些群体识别为单独的少数民族 ,如保安族、东乡族和撒拉族。这样 ,在甘青宁地区穆斯林社会中又出现了一道新的社会边界———民族。那么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 ,在这个由宗教提供最主要的社会互动关联体系的社会中 ,人们如何区分群体 ?怎样确定群体之间的互动规则 ?基于宗教信仰差异的社会边界和国家认定的民族边界分别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社会生活中真实的族群边界是什么 ?本文试图以保安族为例回答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4.
清代满族统治者的民族宗教政策是成功的。它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巩固和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往。对我们今天的民族宗教工作也有其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宗教对话模式研究对构建和谐宗教关系意义重大。中国宗教的"多元通和"模式具有人文性与宗教性融通、民间性和正统性互补、民族性和开放性统一、通和性与多样性共存、连续性与阶段性并显的特征。互读、互释或互用宗教经典是多元通和的重要的途径。学习互通、和谐共处是中国宗教关系的独特经验,对世界宗教关系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托茂人及其宗教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青海省的西北部 ,有一部分长相与当地群众明显不同 ,宗教信仰和回族相近 ,服饰、语言等方面与蒙古族相同的人 ,人们称他们为“托茂人” ,他们自称是“托茂族”。本文根据此奇特情况论述了他们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及现状。  相似文献   

17.
宗教伦理是一个精神层面的支撑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特别是在民众的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蒙古人崇尚的萨满教以及喇嘛教,对其宗教伦理的形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而且在今天仍有传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Questions of hybridity and multiple identities are over-theorised but the number of empirical studies is limited.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some of the discursive devices used in two Polish Tatar magazines for managing narratives about their national, ethnic and religious identities. The Polish Tatars are a numerically small group that have lived for more than 600 years in Catholic Poland. For them, being a Tatar, Muslim and Pole at the same time, is central to their self-understanding, and they do not want to limit the importance of any of these. Two main strategies of narrative identity management were identified, related to identity definitions and identity connections. The former gives layered understandings about Polish Tatar identity: a factual one in which a local and historical connection is made and a spiritual one in which belonging to an imagined symbolic community is stressed. The latter provides reconciliation between identities by stressing their similarities and relations, by emphasizing the contributions made by Tatars to Polish society, and by presenting the Tatars as potentially being in a unique mediating position between Islam and Christianity. In the near future, Tatars’ strategies for creating a hybrid identity might be challenged by global and more local developments.  相似文献   

19.
藏传佛教金刚法舞面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根据所代表的角色,法舞面具大致可分为四类,而数量最多和最主要的是护法神面具.每一法舞面具的制作是仿照了其所代表的密宗神像的面部,面具的造型同样含有各种象征意义,表达了丰富的密宗文化内涵,法舞面具是一种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20.
宗教场所、神祇与偶像、仪式都是宗教性信仰的基本特征,通过这些特征不仅可以了解其信仰的宗教属性和特点,而且可以揭示其社会文化内涵,以及信众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