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亚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无论地缘位置还是其丰富的油气储备都成为各国及各种利益集团博弈的重要舞台,这其中具有传统优势的伊斯兰教对该地区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伊斯兰国家中最具典型的土耳其与伊朗在中亚的影响与渗透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在中亚的能源合作中的对策提出一些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极端主义是与伊斯兰复兴相伴而生,当伊斯兰复兴思潮与运动在经历了量变到质变的深入发展后,伊斯兰复兴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极端化和狂热化,这一表现使得这种伊斯兰复兴发生了异化,蜕变成了伊斯兰宗教极端主义。本文基于伊斯兰复兴和伊斯兰极端主义的逻辑关系,对两者分别进行结构理论的剖析,并以独立后的中亚五国为例,总结出伊斯兰复兴和伊斯兰极端主义的表现和特点,并提出了防止和遏制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对策和手段。  相似文献   

3.
早在公元八世纪,伊斯兰教势力,已在中亚地区取得胜利,表现突出的是倭马亚朝屈底波任呼罗珊总督时期,一直到蒙古人入侵为止,大批阿拉伯人迁入中亚定居,尽管当时出现过波折,这表现为喀喇汗王朝灭亡后,伊斯兰教在中亚与新疆的势力遭到沉重打击。蒙古人侵入后,各种宗教势力抬头,中原忽必烈崇信佛教,中亚合赞汗信仰伊斯兰教,并定为国教。帖木儿崛起后,对伊斯兰教更加崇敬,实行了有利于伊斯兰教发展的各种政策,因而伊斯兰教在帖木儿帝国境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文着重研究帖木儿帝国初期帖木儿对伊斯兰教的政策及伊斯兰教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亚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去绕不过去的枢纽地带。中亚又处于地缘政治的十字路口,目前美国、俄罗斯、欧盟和中国在中亚上演的三国四方"演义",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影响重大。对于中国来说,一是如何与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实现务实深入合作,至关重要;二是如何与中亚地区的人民实现人心相通,亦至关重要;三是还应认识到,由于近30年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崛起,极端组织一个比一个极端,安全问题将是阻碍丝绸之路经济带通畅最现实的拦路虎。  相似文献   

5.
与中国同源的跨国民族如哈萨克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等在中亚不仅有其主权国家存在,并已成为其国的主体民族.在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的面积最大、经济实力最强,哈萨克族人口最多,且中国新疆与其边界线最长.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与哈萨克斯坦境内哈萨克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为契机,探究中哈两国哈萨克族积极互动型的"和平跨居"模式,促进中哈两国边境稳定,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6.
沈琛 《中国藏学》2020,(1):49-59
文章通过对伊斯兰史料与藏汉文史料的梳理,结合青藏高原的考古发现,对吐蕃与中亚的商贸往来进行研究。吐蕃输往中亚的商品主要是麝香,因而这条商路又被称为麝香之路。动物皮毛、盾牌、盔甲、金银器等吐蕃商品也在伊斯兰世界非常知名。中亚输往吐蕃的商品包括金银器、织锦、香料等。吐蕃与中亚贸易路线主要有海上和陆上两条,前者须通过西北印度到达印度洋港口提(?),与海上丝绸之路汇合。陆路经拉达克、大小勃律,经大食之门到达呼罗珊、粟特、阿拉伯。粟特商人、大食商人、犹太商人都曾活跃于麝香之路上。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于唐初传入中国。 13世纪初蒙古兴起并大规模西征后,东西交通畅通了,数以十万计的中亚、西亚的穆斯林纷纷进入中国。本文根据中国旅行家和西方旅行家的记载,概述元初伊斯兰教在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传播情况,兼论蒙古统治者对伊斯兰教的政策。  相似文献   

8.
张娜 《世界民族》2008,(2):72-81
20世纪20-30年代中亚地区进行的史无前例的"民族划界",最终划分出了乌兹别克、土库曼、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等民族,并据此迅速建成了五个民族加盟共和国.这是中亚现代民族过程中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其对中亚的现代民族过程乃至苏联解体直至中亚五个独立国家的建立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土耳其加入欧盟的道路历经数十载但前景仍不明朗,人们对其入盟受阻之因多有揣测。随着冷战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复兴,以"9.11"为标志的伊斯兰极端主义暴力活动的兴起,人们愈发将西方与伊斯兰世界间业已存在的问题归结为宗教冲突问题,这也波及对土耳其入盟历程的认识。土耳其与欧盟在"去宗教化"的世俗属性上、保障个人宗教信仰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这对于土国入盟有着积极的意义,双方仅仅在温和宗教政党遵循民主与世俗原则的参政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分歧。从总体上看,所谓宗教因素不构成土国入盟受阻之主因,其本质影响因素是土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百多年前,由起义失败而被迫进入俄境的部份中国西北地区的回族人,带着以伊斯兰文化为内核的回族文化,给广袤的中亚地区输入了新鲜的文化血液,在广泛汲取和融会了多民族文化精华的同时,在那里营造和确立了自己的东干文化。并且发展起了自己具有回族特色的作家文学。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回族文化的品格,深刻认识汉文化因素在以伊斯兰文化为内核的回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理解回族文化是在参与着中华文化的创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一质的规定性,有着极高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费耐生是美国哈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专治伊朗史在这篇论文中,他以概括的笔法勾勒出在特定时空范围中(前500~公元1000,大中亚)发生着的文化交融的脉络。文中,作者着重谈了伊朗在中亚地区的作用,它始自阿契美尼德朝,持续到伊斯兰时代,其中穿插着希腊、巴克特里亚、贵霜、突厥的影响。这些相互渗透的种种因素,为这一地区最终倾向于阿拉伯人,导致了它的伊斯兰化,提供了契机。 美国人写作论文,喜用提纲式。这种提纲挈领式的写作好处在于包容量大(就其篇幅而言),启发性强。但这种素描式的文章留给读者补白的工作甚多,如果调动不起读者这种兴趣,它的价值也就比较有限了。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民族主义的思想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当前学术界有人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笼统地归入民族主义存在着不妥之处.事实上,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不仅声称反对民族主义,而且与民族主义存在着尖锐的思想对立.本文通过对"乌玛"认同挑战民族认同、真主主权挑战国家主权、伊斯兰化挑战世俗化等几个方面的具体分析,揭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想与世俗民族主义思想对立的一面,揭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产生的意识形态根源之一就在于回应世俗民族主义的挑战,并试图以此澄清当前学术界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与民族主义关系问题上存在的认识偏差.  相似文献   

13.
1993年4月5日至5月10日,我有机会随宁夏回族自治区一个经贸组出国,到我国西北邻邦、原苏联今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个国家,进行了访问。由于我们是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人,因而从感情上特别关心居住在原苏联中亚这两个国家的回族人民的生活,为此,我们对两国的回族进行了较多的考察。本文主要根据我自己在哈、吉两国的实际考察,对中亚地区回族的生活现状,作概要的介绍和粗浅的论述。 一、历史的回顾 中亚的回族,在原苏联出版的书上又称作“东干人”。为什么回族又叫做东干族呢?就这个问题,我曾经请教过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回族语言专家伊玛佐夫教授。据这位中亚回族学者讲:“中亚回族所以被称作东干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和中东伊斯兰文化中,都包含着构成民主观念的本质要素.这两种宗教强调的一神论信仰,都奠定了平等这个民主思想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基础.同时,伊斯兰教强调的"协商"、"公议"、"尽力而为"等观念,是培养公民社会和建立民主制度所必须的因素.近代以来,尽管民主在西方国家和穆斯林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但并不能因此否认伊斯兰文化中同样包含着民主的成分,更不能以伊斯兰文化缺乏民主因素作为西方国家改造穆斯林国家的借口.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教派问题,是伊斯兰教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5个方面探讨了清代包括青海在内的两北地区伊斯兰教产生诸多教派的政治、经济、社会及宗教本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天主教、基督教对我国西南民族地区进行了广泛的渗透活动,并在某些地方还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争取到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信教,建立起一系列的传教机构。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的存在及其发展都有特定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天主教、基督教这种外来宗教能在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得以传播呢?值得人们深思。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通过对历史事物的反思,取得于今有益的启示,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笔者有感于此,不避浅陋,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春,70岁的中国民贸经济研究会理事刘鹏杰赴霍城县调查边境贸易。这位老资格的商务工作者在调研报告中强调:边境贸易是国家对外贸易的组成部分,巩固和发展边境贸易是中苏两国边境政府和人民的愿望,有利于加速边境民族地区缩小同东部先进地区差距的步伐。而年前从苏联西伯利亚考察归来的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潘照东,也提交了一份题为“重构开放格局”的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我国周边地区正在形成东北亚、中亚、伊斯兰、南亚、中南半岛等五大经济圈,其消费水平、需求层次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有较高吻合度;我国必须采取对策,以实施边疆开放战略,发展边境贸易为突破口,使对外开放从单边单向演进为多边多向的新格局。就是这两个远隔千里、不同年龄的人,为我们提供了探究新疆边境贸易微观和宏观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18.
中亚“苏非主义”的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苏非主义”不仅具有伊斯兰教本身的特点,而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文章从“苏非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传播入手,对中亚地区“苏非主义”与当地的政治、文化、历史风俗相互渗透、糅合的基本特征做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论伊斯兰哲学与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的世界统一性原理是伊斯兰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由于它强调在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三大对应关系上,以及在人自身内部的物质性和精神性两大关系上建立起一种和谐统一的均衡状态,因此能够有效地协调个人、群体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将宗教信仰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伊斯兰所倡导的和谐美、中正美、人性美是建立在"认主独一"信仰上的审美观。它是宗教和现世、宗教和美学结合的典范。三种美相辅相成,构成互动关联、欢愉向上的美学共相。伊斯兰美学所研究的对象之广、范围之宽、基础之厚实及目的论、方法论之科学往往是其他美学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20.
在这篇文章的上部分中,我们探讨了Sart一词和中亚撒尔塔人的有关问题。在这一部分中,重点谈谈中亚撒尔塔民族与我国甘肃东乡族的关系。对此,我们试从两个方面探讨。 第一个方面,中亚撒尔塔人怎样到了甘肃? 对这个问题,学术界和东乡族的意见基本一致,认为主要是通过三个途径,一是与蒙古军西征中亚后在今临夏、临洮、东乡地区的军事活动和屯兵有关,二是与安西王阿难答驻守唐兀之地的军队有关:三是与撒尔塔人来东乡地区传教有关。对前二个途径,目前研究得比较充分,这里只补充有关的资料和新的分析。对传教这个途径,尽管有研究,但不充分、不深入,这里拟作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