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罗摩衍那>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传本,这些传本在故事情节和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上存有一定的分歧.敦煌古藏文译本和季羡林汉译本在内容和细节上存在分歧是因不同的原文传本所致.本文从悉多的生平,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以及故事结尾等几方面进行两种译本间所存差异之比较.  相似文献   

2.
《法华经》是世界范围的佛教经典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流失境外的和国外收藏的残缺不全的《法华经》已出版不少版本,而中国西藏收藏的4种《法华经》梵文手写本较之其它写本最为完整,虽然成书年代并不早,但其学术意义和资料价值是其他写本所不能及的。文章对国内《法华经》不同的梵文写本及《法华经》的汉藏译本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3.
文章简要介绍了藏文《大藏经》各种版本的编纂及刊印年代 ,并就各种版本的特点作了比较说明  相似文献   

4.
<藏文白话报>作为蒙藏事务局主办的三种白话报之一,鲜明地反映了民国初期的对藏政策:倡导五族共和、维护国家统一;改革涉藏机构、全面管理藏政;关注西藏民生、鼓励兴办实业;开办蒙藏学校、普及文化教育.梳理这些政策,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研究民国时期的涉藏政策,从而阐明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张运珍 《中国藏学》2013,(1):177-178,183
公元9世纪,为了翻译佛经的需要,藏族译师编纂了《翻译名义大集》,并由吐蕃赞普敕命刊行,使其成为翻译梵文佛经的语典,被尊奉为金科玉律.《翻译名义大集》共分283类,有9565个专用名词,梵藏对照,系藏族历史上第一部双语对照辞书,1000多年来不仅是人们查考的主要工具书和规范藏文的语典,同时还是编纂藏文辞书的语料库,对藏文辞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法成身份及其译<佛说善恶因果经>的大致年代进行分析,并利用敦煌藏文文献与藏、汉<大藏经>所收<佛说善恶因果经>,对该经各版异同与汉文本间的关系,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采用微观与宏观、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原则,选择相应的参数和指标对《红楼梦》中国少数民族语种译本研究状况(自1979至2010年)进行了描述性的探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展望其对红学、翻译学和民族文化融合与传播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敦煌千佛洞所出古藏文文献:P.t.16和751、P.t.139、P.t.230等《赞普愿文》分别反映了吐蕃王朝的末期赤祖德赞、乌冬赞、赤俄松三代王执政时期的史料。  相似文献   

9.
北京木刻版《格斯尔》严格意义上的完整汉译本只有两种,即1960年出版的桑杰扎布翻译的《格斯尔传》与2016年出版的陈岗龙、哈达奇刚等翻译的《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本文结合北京木刻版《格斯尔》蒙古文原文,比较分析新旧两种汉译本,探究二者的体例、语言修辞特点,从而评述其得失及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韩鸿 《中国藏学》2020,(3):184-194
拉达克是西喜马拉雅地区的重要交通、经济、文化中心,但是有关拉达克的近代史料多有散逸。作者在德国发现了现存最早的藏文报纸《拉达克新闻报》与《拉达克信使报》,这两种报纸内容涉及20世纪早期西喜马拉雅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是研究拉达克地区近代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两种报纸的创办与内容均有较多的中国元素,同时也呈现出明显的宗教偏见和东方主义色彩,可成为研究西喜马拉雅地区"接触地带"文化的一个典型样本。  相似文献   

11.
藏传佛教对蒙古族家庭伦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过程中 ,佛教的伦理道德思想与蒙古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相结合 ,使自身适合于蒙古社会 ,适合于蒙古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 ,从而成为蒙古族民众能够接受的佛教伦理思想。本文对蒙古族传统的“孝亲”观与佛教的“孝道”思想、传统的家庭夫妻伦理与佛教提倡的家庭夫妻伦理的关系等方面作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蒙古佛教史》是蒙古族学者固始噶居巴·洛桑泽培用蒙藏两种文字撰写的一部蒙古佛教史.自藏文本以《霍尔却穹》为名刊行后,先后有德文译本、日文译本问世,国内则有陈庆英、乌力吉的汉译本.《蒙古佛教史》是记述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早期著作,其史学价值:一是开启了蒙古族学者以藏文撰写蒙古族史的先河;二是承袭了藏族史学传统,以藏传佛教史为主线记录蒙古族历史,续补部分增入的则是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业绩及蒙古高僧大德的弘法活动,由此可见蒙藏文化交流的基础在于共同信仰.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以宗教为先导 ,从 13世纪起 ,在西藏政局变革中起了重要作用。萨迦派、格鲁派的兴起都与蒙古族的支持密不可分 ,清朝入藏也含有蒙古族因素  相似文献   

14.
清朝在利用藏传佛教治理蒙藏地区的过程中,既继承了元明两代的宗教政策,同时又根据西藏的实际进行了改革,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政策。文章就清朝的藏传佛教政策作了介绍和分析,旨在使人们对清朝藏传佛教政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经考察与藏译《法华经》相关的藏族史料文献,初步可认为藏译《法华经》最初是由吞弥.桑布扎翻译的,但现存的《甘珠尔》题记上写“由益希德(智军)翻译”。探析“厘定译语”及核对史料初步认为,和田出土《法华经》是814年以前的译本,可能是由吞弥·桑布扎翻译的,敦煌和《甘珠尔》中的记载初步认为是益希德厘定译语后的写本。对和田出土《法华经》上“三个写经生的署名”研究发现,这部和田出土的《法华经》是吐蕃时期的高层人物抄写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藏族仪式剧《米拉日巴劝化记》在甘肃、青海的流传与演变的分析 ,探讨其表演形式对安多藏戏的影响 ,旨在进一步研究安多藏戏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借词是语言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语言形式,是语言接触中产生的一种最常见的语言现象,其语音形式和意义都借自外民族语言的词。在漫长的蒙藏文化关系史中,由于在历史进程中两个民族之间的长期接触,逐渐促使和形成了语言中互借互补词汇现象,并在各自的语言中最能适应的词汇便成为所借民族语言中不可缺少的词汇。所以,蒙藏语言中互借互补的借词现象,对丰富和发展双方民族语言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格萨尔》作为一部曲折表现藏族人民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英雄史诗,承载了藏族民间的信仰文化,藏族人的真、利、善、美、圣观念在其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因而使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的统一。也正是这种统一性,使得历史与现实的“真”和文学的“真”,通过以表现史诗主人公格萨尔金戈铁马一生所获得的现实的“利”与幻想的“利”的故事为载体,以善、美、圣为意义的支持而得以实现。文章从探讨存在于《格萨尔》中藏民族的真、利、善、美、圣观念及其相互支持、相互诠释、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关系入手,企图从整体上考察藏族文化何以形成被社会各阶层普遍认同的凝聚力,何以有延续千年而不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浅议环境对藏民族色彩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视觉传达的重要因素的色彩,它总是在不知不觉地左右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而长期生存在同一环境下的人们,由于这种情绪和行为的长期共存,便形成了共同的个性心理和审美情趣,本文拟对特殊环境下的藏民族的色彩情感世界给予探讨。  相似文献   

20.
青藏铁路的建设与对西藏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宗刚 《中国藏学》2006,(2):62-70
本文从铁路角度回顾了青藏铁路的决策与建设、运营与发展,并对青藏铁路对西藏的社会与经济、旅游与环保等方面的影响以及贡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试图以铁路为主线,以时间为纵轴来全方位地论述青藏铁路建设对西藏这一特定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