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惠东"长住娘家"风俗的特殊性使惠东人以此为标签,将自己的文化与福建其他地区的文化区别开来。与长住娘家习俗相随的,则是惠安女的劳动分工、姐妹伴、自杀等问题,这也成为了中国人类学东南研究中的经典内容。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闽台及国外学者陆续对惠东的风俗产生研究兴趣,尤其是厦门大学人类学  相似文献   

2.
<正>小岞,位于福建省惠安县东部,三面临海,由于其曾长期与陆地相阻隔,迄今仍保留了较为传统的习俗和文化。长期以来,小岞被视为惠东人文研究的一部分,但相比崇武和大岞,却缺乏较系统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当然,小岞一直在人类学家的视域当中,比如20世纪80年代厦门大学陈国强等调研团队曾短暂涉足小岞,而后日本大学清水纯等人在小岞进行短期的田野调查,此后到1998年新年期间,集美大学的夏敏来到小  相似文献   

3.
试论惠东妇女“长住娘家”婚俗的起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东妇女“长住娘家”及相关人文是极端父权社会的体现,不符合从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阶段的“残俗”特点。惠东地处古代人文发达的福建东部沿海,是六朝以来闽越族汉化最早、最深刻的地区,明清时期汉民又几度迁徙,原住民的文化影响早已无存,将惠东特殊人文归结为闽越族的“遗留”有悖于惠东历史。明清时期环境变迁,两性自然分工,是惠东汉族人文互动生成与延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正>福建省惠安地区所具有的特殊婚俗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曾经引起台湾、厦门等地一大批学者的关注,随之出版了一系列有关惠东人研究的论著文本。其中《惠安民俗》这本书就来源于1992年11月在惠安县举行的"惠安民俗研讨会"的会议文章。在本书之前研究惠安地区的论著已经有了诸如《崇武研究》、《惠东人研究》等,特别是《惠东人研究》和本书,在调查时间与研究内容等方面都十分相近,具体描述了惠安  相似文献   

5.
<正>萨拉·弗里德曼(Sara Friedman)是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的人类学博士生,她现在任职于印第安那大学的人类学系。她1994年夏天第一次造访惠东,于1995~1997年来到惠东大岞村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田野调查。这本《亲密政治:华南的婚姻,市场及国家权力》出版于2006年,是在其博士毕业论文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1962年,厦门大学林惠祥教授以福建惠安女长住娘家婚俗的资料为主,发表了《论长住娘家风俗的起源及母系制到父系制的过渡》一文。此后,不少学者陆续对我国各民族长住娘家习俗的起源、存在原因、如何克服某些消极影响等进行探讨,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然  相似文献   

7.
杜赞奇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问题的研究以及研究中构建的复线历史范式有着深刻的学理背景: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国际学术界兴起了民族主义的理论研究;中国民族主义问题是美国中国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兴起,为杜赞奇的研究直接提供了学理上的思想资源;杜赞奇的研究也是美国中国学界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反思浪潮的体现和结晶。  相似文献   

8.
作为著名的中国研究者、边疆学家和蒙古学家,欧文·拉铁摩尔在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政治史上都占有过重要地位。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国内政治格局的变革以及学术知识范式上的逐步转型,国内学界对于拉铁摩尔及其著述的态度与关注点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从20世纪50、60年代的批判与排斥,70年代回暖中的紧张,到8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正面评价,在90年代之后经由中美关系研究的推进而其著述得以被学界所熟知。随着之后拉铁摩尔代表性作品的引介,拉铁摩尔及其著述开始受到国内多学科、多角度的关注,有力地推进了国内的边疆研究和内亚研究,并对中国研究既有范式形成重要的反思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按时间线索对中外《格萨尔》史诗的研究历程进行概观性讨论。从蒙古语文本的发现到后来的翻译和评介,俄罗斯、蒙古国及其他地区的西方学者围绕《格萨尔》史诗开展了早期研究;1900年前后,在印度周边地区和我国藏族地区陆续发现的藏语文本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高度关注;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学界的持续性研究,一门具有现代学术理念的专门学科——"格萨尔学"应运而生;20世纪50年代末期,两部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相继面世,进一步奠定了"格萨尔学"在国际人文学科中的学术地位。国内的格萨尔研究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至1950年,这门学问也开始引起新中国政府与学者的高度关注。可以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格萨尔学"中心已从西方学界逐步转移到了中国,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胡冬雯  张江华 《民族学刊》2023,(5):53-61+123
保存在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的罗伯特·雷德菲尔德与李安宅的通信档案,记录了两人长达13年的学术友谊。其内容对认识20世纪20-40年代中国早期人类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学界尚未发掘和利用这部分档案材料。本文将二人间通信分为四个时期,梳理了雷德菲尔德在办学、国际交流、研究资助等方面对李安宅给予的支持,呈现出20世纪前半期中国学者们如何克服诸多困难坚持办学和做研究。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美人类学界同时出现了“应用”取向的人类学研究,李安宅和雷德菲尔德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结合中国人类学研究发展走向与国际学术脉络对学者间通信档案的分析,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国早期人类学建设如何在观照国际学术交流和使用学术共同体语言的同时,思考中国问题,发展“本土化”学科。  相似文献   

11.
"表演理论"(Performance Theory)于20世纪80、90年代风靡西方民俗学界,是分析口头艺术和文化表演的一把钥匙。在美国民俗学界和人类学界享有盛誉的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是"表演学派"阵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陆海外民族志研究近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学界对于中国海外民族志的发展历程未能仔细梳理,这制约了海外民族志的发展。本文对中国古代海外记述传统、20世纪上半期中国学者在海外的实地调查及其著作、中国人类学界海外研究的早期案例、20世纪50年代以后台湾香港学者所作的海外民族志研究、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陆人类学界的海外民族志研究作了较为系统的爬梳,以求勾勒出中国海外民族志研究史的总体轮廓,说明每一时期海外民族志发展的特点及研究重点的变化,为中国海外民族志研究的大规模开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各民族不落夫家婚俗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本世纪50年代起,人类学和民族学家先后调查发现,在我国很多民族中,过去存在着一种引人注目的风俗,即男女结婚后新娘不落夫家,返归娘家长住若干年,待她怀孕或生育孩子之后,始到夫家居住。对此,有的民族叫“不落夫家”,有的又称“长住娘家”或“坐家”。1962年,厦门大学林惠祥教授发表《论长住娘家风俗的起源及母系制到父系制的过渡》一文,以福建汉族惠安女的婚俗材料为重点进行了论证。此后,陈国强、蒋炳钊、宋兆麟教授等均发表过有关这方面的著述。然而,迄今为止,尚未看到将我国各民族不落夫家婚俗全  相似文献   

14.
刁成林 《西藏研究》2022,(2):148-160
当代中国西藏交通研究是当代中国西藏治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伴随西藏和平解放与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开始出现早期的研究成果,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界逐渐由对“两路”的关注拓宽至西藏交通全貌,21世纪以来伴随各类文献资料的陆续出版,西藏交通研究渐趋繁荣,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当代中国西藏交通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当代中国西藏交通的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二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西藏交通建设决策研究有待加强;三是关于当代中国西藏交通建设历程的实证研究有待细化;四是多视角西藏交通发展史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5.
近二十年来人类学汉族社会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庆忠 《民族研究》2005,9(2):83-94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人类学界对汉族社会的研究渐呈发展之势,西方学者也因中国大陆的开放而对中国汉族乡村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梳理了近二十年来大陆和海外学者对汉族社会所做的研究,意在评述他们在田野实践和理论分析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民族主义研究再一次在美国中国学界广泛开展起来,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美国学界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中国革命中的民族主义问题、中国政治中的民族主义问题、中国地方民族主义问题、中国文化中的民族主义问题、中国社会中的民族主义问题、中国经济中的民族主义问题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族学的百年回顾与新时代的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学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了.这百年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旧中国时代的民族学、新中国前期的民族学和新时期(1978~2008)以来的民族学.在旧中国时代,中国的民族学界主要依托于西方各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在几十所大学开设了民族学人类学课程.到了新中国前期的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族学界又成为苏维埃民族学派的一支,曾为民族识别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作出卓越贡献,并为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新时期以来,在与西方学术界完全断绝来往30年之后,中国民族学界再次融入国际学术界,成为国际民族学界的一员.经过近30年的努力,它已全面开放,不再自囿于某一学派或观点,并已初步自立门户,在学术上已形成了自己的本土化特点,一个中国民族学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功能学派已初现端倪.新时期以前,民族学曾先后被称为"资产阶级学科"和"修正主义学科"而被撤销.近30年,是中国民族学学科发展最迅速,也是成果最丰富的时期.这30年的学科发展可以再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恢复与重建时期;20世纪90年代的初步发展与研究领域的拓展时期;2000年以后发展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电影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长久以来,中国政府在维护社会结构和产业利益的双重诉求下,对电影信息资源的全球流通一直保持谨慎的态度.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影坛的张艺谋在中国原有的电影格局中撕开了一条裂缝,向西方展示了一个与以往经验不同的中国景象,从而吸引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注意力,形成了"张艺谋电影"以及"谋女郎"等重要的文化品牌.张艺谋的成功是中国影坛的一个传奇,因此"张艺谋现象"也由此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他通过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个性化叙述,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开拓出了一条国产电影走向世界的成功之路,成为中国电影的品牌.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对中国民族政治学这一门学科学术史的综述。民族政治学在中国已有80年的发展历史,它不仅形成了初具体系的学科体制与专业规范,还积累了很多重要的学术成果。本文对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边政学、初创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的民族政治学,分别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术史梳理,阐明两者各自的时代大背景与基于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现实而产生的课题意识;还进一步对21世纪初期中国民族政治学学科建设的进展与成就展开了详细论述,对近20年以来中国民族政治学的主要成就作出必要归纳,指出在中国存在着"复数"的民族政治学的研究路径以及它们各自在研究中国民族政治相关问题时所分别具有的学术性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仪式和象征向来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在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农民这个社会群体在住房方面仍然保留了一些习俗,这些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笔者选取了湖南一个乡级行政单位——青山桥镇进行了田野考察,发现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还是21世纪初的新建房屋,农民对住房习俗都有较严格的要求,体现了一定的生活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