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期间,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在昆明报刊上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华民族"一"与"多"之间的理论争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支持"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抗战这一时代主题,为抗战大业的完成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主张中华民族"多元"的理论观点,则与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民族观是一脉相承的,更具学理意义.民族理论的争鸣,同时拓宽了民族史研究范围,一定程度推动了民族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萌芽和20世纪90年代的孕育,中国共产党在2005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话语。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念和理论的变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话语的内涵也日趋丰富和完善,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后成熟定型。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大众传媒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话语转化成大众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从而塑造大众的中华民族观念,有利于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话语的构建遵循话语生产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逻辑、话语传播从学术到政治再到大众的延展逻辑、话语内涵从单一到复合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与一体教育观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长期以来在中华民族问题的研究上 ,有两个重点领域 ,即中华民族的多元本土起源问题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问题。起源问题的实质是“多元” ,凝聚力问题的实质是“一体”。多数研究者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对两个问题的分别研究上 ,而很少能将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本文以“多元”与“一体”的历史演进事实为线索 ,论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观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又用多元一体教育观形成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来论证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社会格局的形成。作者认为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不仅是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也是各民族多元文化教育与国家一体教育显在与潜在发展相互交替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赵天晓  彭丰文 《民族研究》2022,(2):36-47+139
新时代党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由中华民族整体史观、发展史观和多元一体辩证史观共同组成。它用“四个与共”“四个共同”精炼概括了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各民族的命运共同体,科学回答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途径、发展动力等重大理论问题,深入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趋势,具备科学性、实践性和本土化特征,是新时代党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成就、中国现代民族史学理论的新高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保障和实践指南,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民族史研究必须以新时代党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思想指南,探索研究新方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学术根基。  相似文献   

5.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等撰著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书,经修订已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再版。该书自1989年出版后,在海内外反响很大,尤其是费老的“多元一体说”受到中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1990年,该书荣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十年来,在该书的影响下,海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华民族形成理论,进行广泛的探讨与研究,学术成果层出不穷,并且形成学术体系。1990年,在北京举办的民族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等地区与日、美、英等国家的…  相似文献   

6.
1988年,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方面体现出对经典人类学社会发展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民族史观的继承和反思,另一方面,立足本土历史事实和思想基础,将近代以来有关"中华民族"的概念和理论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并成为当前举国共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思想基础。通过勾勒三十年来"中华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定位从结构论到过程论价值释放的总体趋势,指出在此理论定位背景下,相关学术研究应用移用多,对话反思少,整体显现出重当下轻历史的现状;而有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逻辑与机制等议题的深入研究尚未充分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该理论进行拓展、深化与提升的可能。从整合中华民族史的目标出发,基于多年来对于"过程论"的参悟和思考及对当前相关研究成果的吸纳和反思,主张为中华民族史的整合与建构探索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1988年秋,费孝通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作Tanner演讲,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这篇著名论文,对中华民族结构的全局作了自成学术体系的纲要性论证。此论甫出,在国际人类学、社会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国内更受到了普遍的好评,认为是研究中华民族结构的核心理论,是解开中华民族构成奥秘的钥匙,推动了民族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实践,但未能摆脱苏联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民族识别,根据中国的实际,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灵活运用,提出"名从主人"的识别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实践.在民族识别、确定中国有56个民族的基础上,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重大突破.2005年中央关于民族定义的表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摘自习近平2014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88年,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提出了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格局的论断,得到广泛认同。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强调各个民族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总书记的这些论断,是对五千年中国历史的  相似文献   

10.
"三股势力"对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使大学校园认同教育面临挑战。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理解中国民族关系历史沿革的思路,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是五个认同教育的理论支撑。本文以新疆高校思政课的地方课程为个案,通过梳理2006年以来发表的关于新疆地方课研究的论文,分析了当前新疆高校思政地方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指导,以五个认同为内在逻辑建构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思路,并循此思路重新梳理了新疆地方课的有关教学内容,就构建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出了思考与建议:思政教师要深入研究多元一体理论与课程内容,将多元一体理论融于教学内容中,并注意把握多元与一体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陈井安  李东海 《民族学刊》2022,13(12):13-22, 14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研究的核心问题,可以从国际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进行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揭露了民族工作的现实要求,也是民族学界需要关注的对象。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系统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民族工作成分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学说、中国民族工作同苏联民族工作和越南民族工作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把握社会主义国家构建全民族共同体的必然性、更好地认识中国民族工作和中华民族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提供核心理论和历史佐证1999年10月12日,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召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出版座谈会。与会者有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国家民委副主任陈虹及统战部、新闻出版署等有关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近代史所、考古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有关专家、学者。1988年秋,费孝通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作Tanner讲演,发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篇著名论文。1989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论文集。该书在海内外反响很大,…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行的局面,但是这些讨论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本文拟就学术界在近20年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14.
概念是理论的基石、思想的出口和“公诸众人的意义参照”。“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一个新概念,已在新时代演化为中国学术、政治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研究发现,这个概念的提出、传播及政治化,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结果。政治化使其从最初仅在学术领域使用的描述性概念,发展为在学术、新闻、教育、政治领域同时使用,兼具描述性、规范性、反思性和批判性的概念。相比“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等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既能把由我国各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的含义和价值导向更为清晰地表达出来,也能把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结构之国家民族的含义,和“一体”对“多元”的统摄性、“多元”对“一体”的支撑性表达出来。它蕴含的思想、实践引导动能的释放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要以其作为核心概念、理论基石重构关于中国民族的知识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5.
理解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含义、结构和秩序,有助于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以及新时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的民族工作主线,正确把握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文章结合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和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从政治、地理、经济、社会、文化、心理、语言、历史等多个维度,在学术话语上梳理了看似杂乱的民族现象,整理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协同和调整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结构与秩序安排。  相似文献   

16.
游红霞 《民族学刊》2022,13(4):11-18, 132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建构文化认同、树立中华民族整体形象等现实意义。妈祖信仰自北宋发展至今,通过分灵等方式逐步形成了地区间、宫庙间,以及相关信众族群间互动交流的信仰谱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多样性与整体性的辩证统一。妈祖信仰谱系以分灵、朝圣、巡安等仪式为媒介建立了信仰的整体性和互动性,树立了祖庙认同的意识,并在祖庙与分庙间形成互助结构体系,从而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浅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民族认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民族和族群在概念及使用上的辨析,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不同层次的认同进行了梳理,以明晰认同从个体到族群再到中华民族的汇聚过程,进而推导出不同层次的认同对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徐杰舜的中华民族研究,以过程论为视角,从冲突与整合、文化基因、边疆与中央、草原与农业4个方面进行了有史有论的分析和论证,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有益补充,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结构论"的理论难题,并可从中一窥中华民族的未来将如何在发展中实现"多元一体",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疆墨玉县维吾尔族手工造纸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构成的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是在特定的时空坐标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及相关性等系统的特征.笔者以系统论为方法论,就"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的若干问题--如何理解"中华民族"这个"一体",如何理解"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如何理解"多元"的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做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观的转型和发展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重要转折的新视角。本文在解读抗日战争历史背景的基础上,从中华民族的自觉与解放、中华民族的涵义与构成、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中华民族的多元性等四个方面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转型与发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