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域的传统习俗是地域化的重要组成部发,它有深厚的历史化积淀,又呈现出浓厚的民间色彩。在各个时代,特有的风习对日常社会生活的精神方式有潜在的作用,本回溯他成都历史上的一些习俗及精神方式,探讨了社会转型时期习俗意象化因素的现实遗存与现代社会生活,精神方式的内在联系,以及所具有的某些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神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中西方争论的热点问题,中西方对人神关系的不同认识基于不同原因。不同的社会意识是基于不同的社会存在,西方以神为中心的人神关系和中国以人为中心的人神关系的形成有着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国对于人神关系的认识根植于中国的历史及土壤,这甚至会影响其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融合程度,影响当今人们对宗教的认识。对中西方人神关系进行整体性的概括和呈现,使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国形成以人为中心的人神关系的渊源,将为人们正确认识宗教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神树崇拜是一种古老而奇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世界各地众多民族都有这一信仰民俗,它是自然崇拜(植物崇拜)的产物.神树崇拜有各种各样的原由,如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赐福消灾的神奇力量,天(神)、人联系的桥梁,始祖先辈的灵魂依附,以及宗教信仰的延续传承等.神树崇拜深刻地体现了神、人、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性格特点和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西和一带的乞巧习俗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地域表征,常常具有准备充分、为期较长、仪式丰富、程序明确、态度虔诚、礼仪隆重等表征,因此蕴涵着智、艺、礼、情、美等更加丰富而且突出的民族文化精神,有许多需要发掘和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人神恋小说的性别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神恋"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比较重要的母题,本文从"性别"角度入手,分析人神恋小说中男女两性角色的特点、功能以及男女双方的恋爱互动方式,进而解析出人神恋小说的表层和深层结构,揭示出在小说表层情节遮蔽下的男性中心主义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小说所反映的性别观念和作家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6.
闽东疍民的习俗与文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闽东疍民文化(习俗)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族群特色,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流失速度很快,应当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7.
闽东昼民文化(习俗)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族群特色,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流失速度很快,应当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人与文化的关系入手 ,探讨了文化建设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文化精神的培育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费尔巴哈与哈拉智所生活的年代差异跨越了近千年,各自所接受的是不同形态文明的影响。前者来自19世纪的德国这样一个笃信基督教的国家,而后者则生活在9世纪下半叶至10世纪20年代的西亚与阿拉伯半岛这片由政教合一的哈里发所统治的广大地区。两者所生活的地域的信徒们皆视对方为异教徒。两者在宇宙观方面也大相径庭。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而哈拉智则是一位"信仰虔诚、纯正"的苏菲派穆斯林,泛神论思想的倡导者。然而,正是这两位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世界观迥异的哲人,对各自不同文明背景下的社会群体所笃信的神祗及其相互关系,均作了一番人神一体化的解构,在诠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上体现出惊人的一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助历史及相关资料,论述了民间美术、民间习俗、宗教文化及三者关系。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原始渊源。提出了保护并发掘人类历史文化遗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传统并推陈出新的基本观点。同时提出三者之间要进一步相互促进,以拓展民间美术的更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1.
由于没有足够清楚地阐明"体用"之"体"和"本体论/存在论"之"体"之间的区别,更由于没有意识到用前者解释古代思想这种做法的局限,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解释往往处于一种欲有所言,却又不能令人信服的尴尬局面,这种局面固然是由于没有在现代语境下足够清楚地表明中西之别,但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了宋明以来的哲学话语的影响。本文拟以对孝的现象的解释为突破口,穿插以与朱子《孝经刊误》的比较和对它的批评,从一个侧面表明古代的生活世界与关于本原和主体的通行解释框架有不可融洽之处,而是自有它的一套理路。  相似文献   

12.
守法理论作为法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承诺论、公平论、暴力威慑论在内的各种理论论证了公民守法的根据和理由,但以宪政主义视角对上述学说加以审视,其结论在于对广泛的守法主体加以区分,更强调公权力主体的示范守法和权力限制,然终极目的在于人权的实现和保障。  相似文献   

13.
论教育的高贵性和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教育已经陷入功利主义的今天,追问教育的真精神不仅是现代教育救赎之必要,也是教育发展之必然。教育的真精神在于教育的高贵性和神性。教育的神性是教育对于提升人性达致“人之为人”的意义的关爱。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一种精神性生活方式。教育是“爱”的事业,教育的“爱”出于对存在的虔诚而不是出于加工或塑造的自大和傲慢。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存在三种理论,即“极端的人类中心论”、“极端的自然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法的正义价值、传统自然法三大理论都要求和支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论”,同时强调这种和谐共处是在以人为本前提下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5.
人基于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人性是丰富与复杂的,而野性、理性与神性是人性构成的基本内涵。沈从文基于人性之真、善、美三个维度,从人性的生态和谐理念出发,反思了人性的野性、理性与神性内涵建设问题。沈从文对人性内涵的生态审美建构具有历时性特征和整体性特征,其对人性内涵的生态审美建构拓展了人性审美反思的高度与深度,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关于人的建设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苏格拉底的文艺理论,正如其整个思想体系一样,人性占据明显优势,同时神性的东西也不在少,其人性文论体现为:美在人的关好德行和人的需求;艺术要描摹和表现人的性格和心灵;艺术品要合人所用;诗歌与人的关系;作家修养;哲学为最伟大的艺术。其神性文论体现为:神赐美好事物并赐人感官享受美好事物;具体事物因分有绝对的关而显得美;关在神间;神是宇宙万物的创作者;见物思神;神赐诗人灵感。这种人性与神性俱有的文论思想对后人均产生了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上命下从”是检察一体化的应有之义, 意味着上级检察机关对下级检察机关、检察长对检察官享有指令权, 能以命令的形式要求检察机关或检察官实施一定行为。而在客观义务面前, “法律的守护人”是检察官角色的集中体现, 客观公正应成为检察官的不懈追求。当“上命下从”遭遇检察官的客观义务之时, 应受到如下的限制:“上命下从”不仅应以检察官的客观义务为边界, 不能抹杀下级检察官的相对独立性, 而且还应该避免检察官行政人化。  相似文献   

18.
世界卫生组织体系下的国际卫生法存在诸多缺陷,无法有效控制疫情,亟须时代性变革。在此背景下,中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价值渊源,主动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积极倡导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国际卫生法的法理建构确立了主体性和价值观。以其历时的发展逻辑为进路、共时的现实互动为框架,该理念在国际法实践中可发展出"共同安全、互利共赢、环境共建、和谐互助"的新型国际卫生法原则,进而在国际合作中建构全球卫生健康安全制度、全球卫生健康经济保障和互助制度、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和全球卫生合作制度,并沿着理念—价值—原则—规则的路径推动国际卫生法规范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但丁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人和思想家,他站在新旧纪元的转折点上,把新旧两种思想交汇于一体.他的代表作<神曲>集中地反映了但丁所处的时代特征,充满着新旧思想观念的矛盾冲突,中世纪神学的旧思想与人文主义新观念之间的矛盾,并贯穿于整部作品.这种矛盾斗争具体地表现为人与神、形与魂、阳界与阴界、神学与人道的对立与交融,这种对立和交融又是紧紧围绕它的主题思想,及其自由思想和爱的思想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20.
“全人类共同价值” 诸范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的不只是 “ 价值观”, 更是 “ 自然法权”。 通过对 “ 全人类共同价值” 的自然法权内涵分析, 可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 和平、 发展、 公平、 正义、 民主、 自由” 这些自然法权是不可剥夺的, 是人类物种的 “ 安身立命之本”, 而不是由某个民族国家赋予的。第二, 它们不仅是某个民族国家的 “ 主观愿望”, 而且是基于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而对人类物种来说的 “ 客观价值”。 第三, 它们不仅是抽象的关于 “ 共同价值” 的观念, 而且在具体内涵上构成了自然法权的基本范畴。 第四, 这些自然法权绝不允许被任何一个民族剥夺和破坏。 第五, 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文明是对人类物种“ 自然法权” 的践踏。 因此,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把上述 “ 自然法权” 熔铸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之中, 进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