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东亚的经济合作进程虽然很快,但仍然面临着诸如合作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主导国家、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国的产业结构及分工趋同、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及复杂的战略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着合作的顺利进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东亚经济的快速增长,各国也在着力协调解决这些问题,努力促使东亚经济出现良性互动的一体化合作发展趋势,并为实现东亚纯粹的一体化"东亚共同体"合作机制而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2.
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将成为东亚经济合作的目标 ,而“10 + 3”机制则是走向东亚自由贸易区之路 ,但东亚经济合作的前景———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仍将艰难而曲折 ,而中国则将在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中起到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3.
东亚经济合作从 2 0世纪 60年代起步 ,以其地缘优势和经济互补优势 ,已取得积极进展 ,成为 2 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区和世界经济的增长点。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大趋势下 ,面向 2 1世纪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日益显现出它的必然性。东亚经济合作是提升亚洲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将成为东亚经济合作的目标。本文介绍了东亚基础合作的形成机制 ,集中分析东亚经济合作的进展、现状 ,简要分析了发展前景和趋势  相似文献   

4.
韩国的东亚金融合作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考察了韩国参与东亚金融合作的背景和战略措施,进而分析了其参与该项合作的主要动因.文章指出,韩国致力于实施其"东北亚经济中枢国家"战略,所以其关注的区域重点是东北亚.鉴于东亚金融合作的长期性和松散性,韩国将通过培育本国健全的金融产业,确立其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同时将继续积极参与东亚区域内的各种金融协调与合作.在金融体制改革、证券市场培育及外汇储备调整等方面的举措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东亚(包括东盟和中日韩)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区域经济关联度不断提高的情形下,加强东亚货币合作,构建东亚单一货币区是大势所趋,有必要对东亚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对东亚货币合作的条件进行分析,进而明确东亚货币合作机制和我国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东亚经济合作趋势与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亚地区以其地缘优势和经济互补优势 ,成为 2 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区和世界经济的增长点 ,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大趋势下 ,面向 2 1世纪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日益显现出它的必然性。本文集中分析目前东亚合作的内涵以及东亚经济合作的挑战和机遇 ,并简要分析了东亚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最后分析了中国面临的客观现实及东亚区域合作应采取的立场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日本历来重视东亚战略的制定,战后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经济国际化集团化的形势下,日本制定了新的东亚经济战略,即谋求以日本为主导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并逐步实现区域经济集团化。这是日本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强化其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基于东亚各国(地区)经济上存在优势互补关系和合作意识的增强,日本的战略有其可行性的一面,但也存在矛盾:除了历史伤痕犹存,还有政治经济上的现实因素。最重要的是作为经济大国日本真正树立合作意识,从而建立平等互利的东亚经济新秩序。日本的东亚经济战略对东亚乃至世界将产生深刻影响。我国是东亚大国,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对日本的战略应认真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地区各国都曾努力促进和加强东亚金融合作特别是货币合作。但碍于各种原因,东亚货币合作目前仍处于较低层次,且总体进展缓慢。随着东亚经济整体走向复苏,对区域经济与货币合作的要求也不断加强。回顾和分析了东亚货币合作的背景和面临的主要障碍,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东亚货币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2010年3月的"天安号事件"后,中国东亚地缘战略陷入困境,如何突破这种困境成为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鉴于韩国经济对中国的高度依赖、中韩两国的文化认同、美日韩三边关系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以及美韩两国对朝鲜半岛未来走向定位的差异性等多维原因,我们可将韩国作为中国东亚地缘战略困境的突破口。在对韩战略上,我们应以"经济外溢"、平等协商、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及增进两国的政治互信为途径,通过中韩关系的改善实现对"围堵链条"的突破,从而为中国走出东亚地缘战略的困境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10+1"货币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通向更高层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阶段,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不仅加强和促进次区域内双边的经济合作,使双边互惠与双赢;而且也将加快和促进次区域内货币合作进程。与此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也将为在更大范围内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并在此基础上推进东亚货币一体化进程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1.
关于古代东亚国际体系理论的研究,学界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然而学界的研究多集中在“汉唐东亚”与“明清东亚”,根据汉唐时期或明清时期的东亚国际体系所提炼出的要素对于10至13世纪的东亚解释力不足。虽然学界关于10至13世纪东亚各政权间具体问题的探讨,为宏观探讨同时期东亚国际体系奠定坚实基础,但仍未步入理论层面。制度化的封贡体系的形成时间正是在11世纪初,即辽朝中期。缺乏对10至13世纪的东亚国际体系的整体把握,无法正确、深刻地理解东亚是怎样由“汉唐东亚”步入“明清东亚”,进而也就无法正确认知当代东亚国际问题的历史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2.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直接起因于金融恐慌和东亚金融监管机制的脆弱。与拉美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危机后所经历的“U型渐进式复苏”截然不同,在东亚地区,外部动力、技术动力、实体经济动力和政策动力这4种动力构成了独特的“东亚活力”,推动东亚经济实现了独特的“V型反弹式复苏”,使东亚很快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13.
最早系统提出“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是战后被判为文化战犯嫌疑人的老牌右翼文人、作家林房雄。他在《大东亚战争肯定论》一书中提出了“东亚百年战争”的假说,认为日本算不上是“帝国主义”,也不存在“天皇制法西斯主义”;日本的“大东亚战争”是“自存自卫”的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纵然失败却是无悔的战争”。该书全面肯定和美化日本的侵略历史,是战后右翼思潮及军国主义史观死灰复燃的显著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4.
新区域主义已经成为东亚地区一种重要的理论与社会建构。新区域主义的开放性等特点适应东亚地区的安全现状,同时东亚的安全形势也为新区域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新区域主义理念的指导下,有助于将带有冲突性质的国家间关系的“安全复合体”转变为具有合作性质的“安全共同体”。文章试图从新区域主义的视角探讨建构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走出了一条特点显著的发展之路,创造过“东亚奇迹”,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也暴露了引人注目的缺陷。分析东亚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总结经验教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亚金融危机之前,东亚地区就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金融和货币合作,但程度较低,在危机到来时没有能有效地抵御和防止扩散。东亚地区的金融和货币合作中缺乏足够的领导力来推进地区合作和确保合作的成功。东亚金融和货币合作的前景有赖于各国对监督和控制机制的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17.
东亚地区各国的古代文化和文明,存在着诸多共同的特征,构成了世界古文明系的重要一极,同时也是环太平洋文化圈的重要文化策源地。正是基于这种特殊地位,与会专家就“东亚文明和传统文化”、“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和越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日俄战争并非正面影响中国留日学生加入了同盟会,而是从反面使置身敌国的留日学子站在孙文一边;当年日本东京并非亚洲国家独立运动的参谋部,而是干涉和镇压亚洲各国独立运动的大本营;当年日本的诸多亚洲主义者并非为援助中国革命而来,而是怀揣趁乱取利甚至肢解中国之不可告人的目的介入中国事务的.当年日本侵略者炮制的"大东亚战争"一词,丝毫掩盖不了太平洋战争的侵略性质;战后东南亚国家的纷纷独立也并非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的历史功绩,而是东南亚人民长期坚持不懈反抗包括日本帝国主义在内的民族独立斗争的最后胜利.日本右翼势力围绕日俄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兜售的"解放战争史观"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体系的崩溃瓦解和东亚的崛起,面对发生重大变化的国际形势,东亚各国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本国以及本区域的历史。其中,韩国历史学研究者白永瑞积极倡导重构东亚历史,并提出“作为知性实验的东亚”的概念,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成为亚洲学界有关东亚论述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亚洲本土东亚史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