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诗教成熟于汉代。到宋末的刘克庄 ,分别从教化观、情礼观、美刺观上对儒家诗教进行了某些转变。这些转变有着必然的历史逻辑 ,即它展现了中国儒家诗教从先秦汉代到宋代的演化历史。而在这些演化过程中 ,蕴藏着深厚的政治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2.
《濂洛风雅》与理学诗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学家对诗歌从视为末技到认识它的作用,有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直到最后编订<濂洛风雅>,以"风雅"理学诗教观的贯彻、诗作者与道统谱系的平行而获得了理学诗谱的建立.<濂洛风雅>可以说真正代表了"风雅"理学诗观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释皎然的诗歌理论充满辩证思想.本文从其诗论中"容德"六至"复变"三个方面探求了皎然的部分诗学观,因为这三个方面比较集中地体现出皎然辩证诗学观中的精华.  相似文献   

4.
作为明末复社的著名领袖,张采的文学思想表现出浓厚的道学气息。他认为辞章与功名均包含于理学之中,主张诗本性情,而正性情之途径在于学道,从而纳其诗学观念于理学之中。张采继承了"文以载道"的传统思想,重视文章的实用功能,而诗歌多抒写清幽淡雅的情怀。  相似文献   

5.
“兴、观、群、怨”说与《孔子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诗学的纲领,它建立在周代传统诗教基础上,并植根于孔子思想体系之中,其主要特点是强调诗歌的政治和道德功能。而《战国楚竹书》中的《孔子诗论》继承或内在地把握着"兴、观、群、怨"的诗学思想。解读二者的关系及其内涵有利于理解孔子及其后学的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魏源是近代著名的改革派思想家。其诗论力主尊情,强调诗歌表现真情和怨情,抒写怨愤和忧患。同时,魏源强调诗歌反映现实,为现实政治服务。在艺术表现上注重赋的表现手法。魏源的诗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以其"中道观"、"辩正观"、"潜能与现实"关系以及"悲剧观"对希腊正教的辩护首先体现在希腊正教教堂风格的简朴和分布的密集;其次是恩典之道上的获恩与赐恩关系;再次是在原罪上的净化与自救原则.这些辩护充分反映了基督教在异邦传播中神学巧妙地借鉴和运用西方本土化的优势资源,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哲学和文学等的智慧资源而构成的成功范例,即为神学安插上了飞翔的逻各斯翅膀,为基督教在异邦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基于周敦颐以《通书》为中心的天观、人观及时中观,本文研究了其在天人合德解释上的意义及特征。天观是天道及天德的解释,人观包括了对人类及人道的解释,时中观是周敦颐对贯通《周易》的"时中"的解释。针对通过《通书》融合了道家哲学和儒家哲学的天观,并且发现了儒家哲学的道德伦理观的周敦颐,本文探究了他的天人合德解释。身为道学者,基于儒学的人间观及人道观,他以天德实践了"诚"的天道,通过道家思想的熔融发扬了自己的儒家哲学。从学问上看,他主导了从道学到理学的思想史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基于周敦颐以《通书》为中心的天观、人观及时中观,本文研究了其在天人合德解释上的意义及特征。天观是天道及天德的解释,人观包括了对人类及人道的解释,时中观是周敦颐对贯通《周易》的"时中"的解释。针对通过《通书》融合了道家哲学和儒家哲学的天观,并且发现了儒家哲学的道德伦理观的周敦颐,本文探究了他的天人合德解释。身为道学者,基于儒学的人间观及人道观,他以天德实践了"诚"的天道,通过道家思想的熔融发扬了自己的儒家哲学。从学问上看,他主导了从道学到理学的思想史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不仅仅反映出他对诗歌艺术本身的见解,而且还表现出与宋代理学思想的趋同性。文章从黄庭坚养心寡过、注重根本的思想符合理学家所要求的仁人君子的标准;黄庭坚对诗歌抒情方式的要求与理学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思想一致这两个方面对黄庭坚诗学观中的理学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剑 《齐鲁学刊》2012,(1):126-133
祁寯藻平稳的仕途经历和长期的台阁生活使其诗多讴歌升平之作;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儒家伦理关怀意识又使其创作出不少关怀国事民生的诗歌,但祁寯藻对于社会动乱的原因分析不够深刻。祁寯藻在诗学观上强调"性情"是诗歌的本质,其观点没有突破《礼记》、《毛诗序》等传统诗教的牢笼,但影响到了祁寯藻诗歌的表达方式、修改思路乃至编集时的取舍。祁寯藻是一个谨言慎行、谦恭持重的人。这种性格和人生态度,是造成其雅正平和、温柔敦厚诗风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知人论世,综合把握,才能更好理解祁寯藻及其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作为经学家兼诗人,其诗歌文本与经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经世致用经学观的影响,王安石前期将诗歌囿于"礼教治政"范围,重视诗歌美刺作用,作为抒发政见、维护变法革新的载体;扩大诗歌题材,有社会政治诗、咏史怀古诗、歌功颂德诗等;丰富诗歌语言,大量使用和化用经学语汇、引用经学典故。经学对王安石诗歌创作的发展与"王荆公体"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现实观是理解其哲学革命的重要视角之一。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从事的哲学研究,大都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研究对象多为形上之思。现实上升为哲学范畴后,具有了诸多不受特定限制的性质,却失去了原初的"现实性",成为"哲学的现实"。而马克思确定了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为哲学找到了稳定的基石,建立了"现实的哲学",进而实现了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14.
明见 《殷都学刊》2003,(2):71-75,112
中国诗歌发展到中晚唐 ,开始出现了普遍的模拟之风。刘克庄首先以全方位的创新诗学观反对这种模拟 ,他既全方位阐述了创新的内涵 ,又全方位提出了创新的方法。相对于整个中国古代诗学历史而言 ,刘克庄的创新观最全面、最系统、最具应用价值 ,因而是最具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创新诗学观。  相似文献   

15.
梁结玲 《理论界》2015,(1):118-121
沈德潜的格调论是儒家诗论的总结,合"道"的中庸性是其诗论的总特征,他的诗学思想在传统文化语境中近乎完美。沈德潜"温柔敦厚"的诗教合乎理学驯化人格道德的要求,反对过度激越的情感抒发。他能够抑平唐宋之争,避免明七子的门户之见,诗论中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识见超出了一般的儒家诗论。  相似文献   

16.
对马克思而言,对现实的思考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马克思的现实观是对黑格尔现实观的继承和超越。黑格尔现实观的核心之点在于理性与现实的和解,体现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逻辑。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发现了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从而打碎理性与现实的和解,把现实从绝对精神的阴影王国中拯救出来,凸显了独立于思维的现实。马克思视域中的现实是历史性和开放性的过程性存在。马克思吸收并改造了黑格尔的"圆圈式论证方式"来把握现实。马克思现实观的最终旨趣不是解释现实,而是改变现实。改变现实的路径不是诉诸理论批判,而是现实革命。  相似文献   

17.
王皓潼 《东岳论丛》2019,40(5):33-39
李怀民与李宪乔昆季是清代高密诗派领袖,其诗论构成高密诗学主体,其创作主导了高密诗风。面对诗坛长久以来笼罩的春温气氛,李氏昆季希望以寒士真声撼动诗坛风气。在诗学上,主张尊崇古意,力避时俗;并将"诗中有人,发抒真情"的诗学观贯彻到诗歌创作中,使主体之情融于客观景物描写之中,在情与景的感发之中生发出言外思致,于平淡处见深厚至味。从"高密二李"诗歌理论与创作中,可窥见清代诗歌由初期推崇清远到中后期崇尚沉实之风的转捩,而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真正意义,是诗心对文化一统更大程度的挣脱。  相似文献   

18.
李睟光性理学思想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睟光将他所接受的程朱性理学称之为"道学",所以现以中国"道学"的名称、体系及其思想内容为依据,揭示李睟光"道学"思想的蕴涵,建构李睟光"性理学"的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邓乔彬 《学术研究》2006,(11):122-126
古人以“观”具有观政、观德和鉴戒之义。春秋时所重是诗之观政和观志,汉代采诗以观,六朝诗与观无涉,直到唐代,才恢复并发扬了诗可以观的传统,且赋以新义。唐诗之可观,与进士文化有很大关系。诗人有从政机会,也使诗歌回到了现实,发展了观政功能,观志之义也得到了发扬。进士文化还使诗歌突破政教性阐释,使观具有了新涵义:恢复了观谛视、细看的原义,以其能观而能写,提高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发展了观的游览之义,扩大了唐诗的游赏性题材;造就了诗人观察民情风俗的直接性、真切感。  相似文献   

20.
王夫之的诗学观既具有唯物理性的哲学基础,又具有主情唯美的心理内核,他崇尚审美意象的意境化,从实现诗歌审美回归的强烈愿望出发来品评诗歌、发抒己见,使他的诗学观在古代诗论中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