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是中德贸易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两国政府通过签订1921年《中德协定》,结束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敌对状态,建立了友好、平等的政治关系。在此基础上,中德重新构建起因战争而中断的双边贸易。但此时的两国贸易已不同于之前殖民与被殖民性质的交往,体现出平等和互惠特征,并为30年代中德贸易的兴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3.
由于不满污染控制的巨额花费以及传统的环境管制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反环保主义日趋社会运动化.其本质上仍然基于人类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作为利益集团,反环保主义力量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拥有雄厚的财力支持,并诉诸于美国传统社会价值观,从而在80年代后日趋保守的美国社会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并对美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远东局势不稳,伴随着中国内战的进行,美国也摸索着恰当的外交政策。随着美国在华调停失败、国民党内战失利与冷战序幕的拉开,美国在调整对华政策的同时也进行着一定的检讨与反思。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中国新政权对苏联“一边倒”,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远东的挫败使美国共和党加大了对民主党保守外交政策的指责。1951年4月,麦克阿瑟被免职事件更使反思风潮达到高峰。要不要重视亚洲,是否援助蒋介石,对台湾采取何种策略,1945年的雅尔塔协定有哪些危害等等,都是美国当局反思战后对华政策的焦点问题。通过反思,美国提高了对亚洲的重要性的认识,决定维护蒋介石当局的稳定,提高台湾“有限”重要的级别,在制定外交政策时更注意“两党协调”,对后来的局势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台湾、大陆三方关系异常复杂的时期,也是台湾问题出现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主客观条件的改变,美国在追求最大的国家利益和战略利益目标的驱使下制定了一系列对台政策。美国对台政策使海峡两岸关系受到了深远的影响,发生了重大变化,并成为台湾问题久拖不决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尽管美国对台政策在这一时期的策略手段和表现形式花样迭出,但从其历史背景、基本原则、发展导向及实际效果等方面看,在总体上体现出历史传承性、多重性、现实主义趋向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方政府通过减免旅途车船费,实施"催垦""抢垦",设立"垦务局",加强移垦区建设等措施,积极救济和设法安置关内移民,很快形成了近代以来又一次"闯关东"的新高潮。在这些移民政策的刺激下,到九一八事变前夕,东北地区的人口急剧增加,经济发展迅速,边防得到巩固。这主要是因为大量移民的到来,一方面加速了土地开发,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使东北地区的农业面貌焕然一新;另一方面,有效促进了东北地区工商业的繁荣,推动了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美国商品贸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以来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其地区流向、产业流向和投资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直接投资对美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也进一步加深。本文着重从贸易规模、贸易商品结构、地区结构以及贸易收支等四个方面系统、深入地探讨了90年代以来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对美国商品贸易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因素主导了美国的难民政策。美国难民政策批评家认为,美国政府更支持共产主义国家或其他与美国有分歧的国家的逃难者。1980年的难民法是为了将其过程去政治化,但80年代末期关于苏联逃亡者的争端表明,该立法一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总统与国会借助各种特权大量接收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难民。充分显示了美国难民政策的政治性和不公平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日、美、欧盟等发达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践出发,深入分析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实施的依据和条件,初步探讨了新形势下这一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认为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是这一理论成立的前提假定,而“利润转移”理论和“技术外溢”理论则为战略性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这一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我国形成了以“晚、稀、少”为主要内容的人口政策。它改变一般家庭生育积年所形成的早婚、早育、多育的社会习性,构成我国现行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蓝本,是中国现代人口政策的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11.
重点考察20世纪30年代纳粹政府和罗斯福政府的反经济危机政策,通过比较其异同并分析原因,指出指导思想、经济状况和政治体制对影响经济政策制定的作用最为显著,同时指出国际贸易特别是资本流入对经济复苏有重要影响,从而为当今反经济危机政策的制定提供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2.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6)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以有轨电车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然而,此后美国公共交通持续衰落,到20世纪中后期公共交通在美国的城市交通中已经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挽回公共交通持续衰落的局面,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联邦政府通过了一系列公共交通政策,不断增加公共交通系统的投资,并对其所有制体系和经营方略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由此带动了地方政府和州政府发展公共交通的热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公共交通的衰落,使其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复兴局面。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数以千万计的难民。为了满足冷战需求,诋毁社会主义国家形象,显示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大量接收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难民成为美国在这一时期的首要选择。从1948年第一部难民法的出台,到20世纪50年代颁布的一系列难民法案,无不建立在美国强烈的反共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由此不难看出,难民政策与美国的对外强权战略一致并为其服务的。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已初步形成了政策工具体系,但仍存在着相关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不完善,经济激励手段运用形式单一,缺乏公众参与互动等问题。本文比较了中德两国在该领域的政策工具体系,指出了两国在政策工具类型选择上的侧重点,以及在相同政策工具类型下实际做法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改善我国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政策工具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16.
从文化政治学的分析视角透视20世纪90年代台湾文化产业政策提出的逻辑起点,我们发现,台湾文化产业的提出是台湾当局在面临社会认同破碎、执政合法性动摇的现实背景下的自我解救策略。台湾当局采取了三个向度的行动策略,建构了文化产业政策的合法性,以此将社会矛盾和自我认同引发的街头运动引入深耕地方基层文化的‘宁静革命’形态,其目的在于重构本土化认同,以整合社会并巩固其政治权力。台湾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和做法,对中国大陆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在德国历史的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他的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紧密联系,所倡导的民族主义和民族教育思想是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的统一。20世纪20-30年代,其民族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不同时期,中国知识界对费希特历史哲学进行了“时代”解读。 相似文献
18.
政府合意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能永久地影响贸易格局,使国家福利水平优于自由贸易时的福利水平,从战略角度对某个行业实行适度保护也许会带来长期的优势和利益。汽车产业作为中国重要的产业门类,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是需要政府进行扶持的战略性产业。从实证角度研究政府战略性贸易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对于培育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未来政策实践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服务贸易体系中,美国、英国、日本等服务贸易大国都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和要素禀赋,各国支持服务贸易政策的比较与借鉴,对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是有益的;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区别,体制与发展特征的区别导致中国在推动政策上应有较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李金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68-73
明朝对日本实行的贸易政策,围绕着被动依赖日本方面抑制倭寇活动或主动加强海禁、打击倭寇骚扰等问题,随时进行着调整.刚开始对日本实行羁縻政策,准许他们入明朝贡,企图通过外交活动来抑制倭寇的侵扰,但由于双方对朝贡贸易的理解不一样,遂引发了宁波的拼杀事件--"争贡之役".明朝以此罢市舶,严海禁,断绝与日本的朝贡贸易关系,并一直维持到明朝末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