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燕平 《兰州学刊》2010,(8):147-150
关于王粲与曹丕、曹植关系,学界多囿于旧论,认为王粲"为两公子楼护",婉娈于曹氏两兄弟之间,与二人分别保持相等的距离,且同时受到他们的尊爱。但从曹丕、曹植对建安诸子的排位,王粲与二人的诗文交往情况及曹氏两兄弟悼念王粲的方式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辨析,则显示出王粲实际上是亲曹植,疏曹丕。  相似文献   

2.
在对曹丕曹植同题赋的比较中,曹植的个体情志显现较突出,曹丕则比较模糊。在同题史论中,曹丕曹植构成一种对话关系,且这种史论已成为言志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评曹植、曹丕的文学批评论梅运生魏晋南朝文学创作的兴盛和文学理论上的建树,是与文学批评风气的兴起分不开的,而提倡文学批评,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正是建安文坛上的领袖人物曹丕、曹植兄弟。魏晋以至南朝,沿袭着这种好的风气。承接和发扬二曹所开创的健康的文学批评传...  相似文献   

4.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传播再到文学接受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作家地位和作品影响的形成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文学传播在起作用.对于那些生前文学成就相差不远的作家来说,后来地位距离的逐渐拉大,传播在其中充当着重要的指挥棒.曹丕、曹植兄弟即是一例,二人生前各拥才赋,难分轩轾.但历代以来,二曹不再并肩驱驰,曹植风骚独步.这其中,文学传播对二人的地位差异之形成发挥了非凡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辑刊》2007,(2):195-199
邺下文人集团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色彩极为明显的文人集团。关于集团的领袖,涉及到曹操、曹丕和曹植父子三人,历来说法不一。曹丕绝大多数时间里生活在邺城,不仅组织了大部分文事活动,而且善于总结集团经验,成功推动了文人集团的发展,因而是邺下文人集团当之无愧的领袖。而曹操常年外出征战,少有和文人们的共同创制;曹植年少单纯,缺乏号召组织集团活动的实力,作品丰富但多为单独创制,二人皆不符合成为邺下文人集团领袖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对曹丕、杨修说过的两句话的辨析,从它们的同中之异,见出曹丕、杨修、曹植三人在看待事功、辞赋、文章上的不同态度,反映出汉魏建安之际士人学养变化、士风转移的一种倾向.  相似文献   

7.
六言诗自萌芽至各体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到建安时期趋于成熟.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完整的六言诗,出现了以孔融和曹丕、曹植兄弟为代表的六言诗作家,而且出现了曹植<妾薄命行>这样成熟的六言诗代表作.从诗歌发展史角度而言,孔融有创体之功,曹氏兄弟则通过自己出色的创作实践和著名作品,为六言诗的进一步发展赢得了空间.之后,嵇康、陆机、萧统、庾信等名家群起实践,为六言诗各体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曹植《赠丁仪》一诗的作期,余冠英《三曹诗选》云: 丁仪字正礼,沛郡人。据《魏志·曹植传》注引《魏略》,曹操曾打算把女儿嫁给丁仪,被曹丕阻挠,丁仪因此怨曹丕,而和曹植亲近。曹操有一个时期要立曹植做太子,丁仪曾有意促成其事,因而被曹丕所忌。曹丕即位后不久丁仪就被杀。这诗大约作于曹丕初即王位的时候,为曹植所意料不到的那些压迫还未发生,只见到丁仪没有得到封赏,怕他心里不安,而以诗安慰他。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李景华主编《三曹诗文赏析集》等都采用此说。因曹丕即王位在建安二十五年,所以徐公持《曹植诗歌的写作年代问题》更直接地定“余冠英说”为建安二十五年。他肯定此诗为曹植诗歌中“创作背景情况已基本弄清,并明确地被考定为某年所作”的十首诗之一。  相似文献   

9.
黄初宗室文人及其亲友的抒情诗极具个性特征.曹丕、曹植游宴诗多写乐极哀来;曹丕的代言体怨妇诗触动了自身敏感的心绪,曹植的怨妇诗寄托着君臣不偶的哀怨,曹叡的怨妇诗充溢着生母无端被害的愤懑;曹植的怨愤诗发抒朋友被害和自己受到压抑的苦闷;曹植的游仙诗实为绝望中的幻想;曹丕、曹叡的军事诗多夸耀军事实力,渴望天下统一;曹丕、曹叡、吴质的思亲悼友诗感人肺腑.这种抒情特征极具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历史告诉我们,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对曹植的态度是不同的。这种特定的环境氛围,使曹植生活明显分为建安、黄初、太和三个阶段。因此,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其思想与作品便明显地呈现出一个对屈赋的继承与创新的动态过程。 建安时期,这是曹植一生中最美好的“黄金”时代,在建功立业、慷慨任气的整体气氛中,曹植的特殊身份使他的生活明显分为两部分:一是在邺都“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名都篇》就是这种生活的反映;二是随父南北征战,其《失题》诗云,“皇考建世业,亲从征四方。栉风而沐雨,万里蒙露霜。剑戟不离手,铠甲为衣裳。”这时期共创  相似文献   

11.
对于曹植作品的研究,一般说来,大都着重于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而对于他的辞赋,却涉及较少。这不能不说是曹植研究中的一种缺憾。因为曹植不只是在奠定我国五言诗和发展我国乐府诗方面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在辞赋方面也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伟大的成功者。在这里,我们试着对他的辞赋作一初步的探讨。一 曹植的辞赋,和他的诗歌一样,按照他的生平要分为平素时期与失意时期两个阶段去研究。这两个阶段,当然要以黄初元年曹丕受禅以后为显著的界限。在我们常见的《曹子建集》(以丁晏的《曹集  相似文献   

12.
《泰山梁甫行》是曹植诗作中著名的直接描写贫苦人民生活的作品,在曹植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曹植一生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即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二二○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泰山梁甫行》被普遍认为是曹植后期作品。最先提出该诗写作时间问题的,是清代的陈祚明。他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评道:“写得萧瑟,岂徙封临淄时作耶?”据《三国志·魏志》曹植本传,曹植“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淄侯”,到黄初二年贬爵安乡侯,为临淄侯凡十年。但十年中,前九年曹操在世,为曹植创作前期;而后一年则入后期了。陈祚明判定《泰山梁甫行》是“徙封临淄时作”,但对于前后期的问题则未曾关涉。到了朱乾,他则基本上明确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上兄弟齐名,才倾京国的虽不多见,但绝非仅有苏轼苏辙。且不说世称“三张”齐名的张协、张载、张亢以及并称“大小谢”的谢灵运、谢惠连、就说曹丕、曹植和陆机、陆云虽都是“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同胞兄弟,而就志同道合,手足情深来说,显然与二苏不可同日而语。曹丕以逼弟赋“豆在釜中泣”而引人唾斥,平原、清河也有“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厄运而令人扼腕。苏氏兄弟不仅超越了曹、陆,昆仲的文采风流,并且,他们的兄弟友爱所结成的“棠棣之花”,一向传为历史上的美谈。  相似文献   

14.
在建安文人的高歌声中,曹丕、曹植兄弟的吟唱无疑是动人心弦的。而他们的文学观和诗文创作的题材及艺术风格却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那么为何来自同一时代、同一家庭背景下的两位诗人的创作会产生这样大的差异呢?笔者以为,政治地位的不同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来帝王之家,最隐晦、但最惊心动魄的便是帝位之争,曹氏兄弟不幸卷入这种斗争中。曹丕自幼跟随父亲曹操转战四方,“八岁而知骑射”。这种军旅生活,没有使他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因为曹操更注重的是文化教育,并以是否精通典籍,擅为诗赋来衡量孩子们的才能,所以,曹…  相似文献   

15.
张朝富 《江淮论坛》2006,(4):171-174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有“辞赋小道”的说法,后世人们一直据此认为曹植轻视辞赋。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读。曹植的说法要放到整篇文章的语境中来理解,它不过是曹植一时的谦虚之词,曹植在该文章中表达的不是对辞赋的轻视,而恰是重视,曹植在文论上的观点与曹丕是一致的。澄清对曹植的这一误读,对重新认识曹植在文学发生转型的汉魏之际的特殊作用、纠正传统文学史对曹植认识当中的一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说“魏晋风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汉末的仲长统,就“性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常无语,时人或谓之狂生”①。其个性和举止,已开魏晋风度之先。曹操“任侠放荡”、“为人佻易无威重”,曹丕慕通达而敢作为,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曹氏父子的放浪性格和反传统行为,对魏晋风度的普遍形成起了导扬作用。围绕在曹氏父子周围的建安文士,大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并受曹氏父子影响。“曹氏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指曹丕、曹植),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②“刘桢作诗”仗气受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③,为人处世也即如此。诗文为“建…  相似文献   

17.
作为"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在经历了对古人作品的继承,同一的历史环境之后,他们的诗歌具有了一些共性;但不同的社会身份,个人际遇以及世界观的不同,又使三曹诗歌创作出现了差异。文章从诗歌创作题材和风格两方面做了比较,对三曹诗歌创作异同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在建安文入之中,丕、植兄弟的文学成就,无疑地均应予以肯定,但绝不是半斤八两之分。从后世对二人的评价、从二人的创作成就和贡献来看,曹植实有成绩和享有声誉都超过曹丕,这应该成为定论。然而从古至今确有一些“翻案”的人持相反的看法。当然,不同看法可以推进认识,但必须辨清这些高见可否服人。因此对持相反看法的观点,便有分析探讨之必要,故撰此拙文,以求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19.
杨修之死     
在曹操阵营里,杨修是公认的聪明人。开始,杨修是曹植的参谋长,根据他的猜测,曹操会立曹植。曹植曹丕兄弟俩虽然都和他有不浅的交情,但他心里还是偏向曹植的,曹植失势后,他曾想开溜。有一天,曹操视察刚刚修好的相国府,这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建筑,下面的人为了博得曹操的欢心,花足脑筋才把它建成这样。谁知,曹操在里面逛了一圈后,不置可否地拍屁股走人,还让随从在大门上写下一个“活”字。众人看着这个字,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杨修知道后,便命人将大门拆除重建。  相似文献   

20.
王玫 《齐鲁学刊》2005,(1):76-80
所谓效果史,即历史地描述以普通读者为主体的读者群体对作家作品的反应批评。魏晋南北朝是曹 植效果史上的黄金时期,具体表现有三:拟作盛行;理论总结;入选《文选》的作品数量较大。唐代是曹植接受史的 第二个黄金阶段,但与六朝读者注重模拟学习曹植作品有所不同,唐人则对曹植的相关史事或前人评价表现出更 大的兴趣。渐至后代,曹植及其作品更多的是作为某种典故而为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