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本文认为"是非"问题是理解庄子哲学的关键。"百家争鸣"是庄子反思"是非"的思想背景;"是非无定"的逻辑困局以及"成心"是产生"是非之争"的直接原因。在庄子看来,"是非之争"有三个弊端:异化个体的心灵,扰乱社会价值,也是"道之所以亏"的最大诱因。由此,庄子提出了"以明"、"以道"的方法,分别从心灵和天道两个方面观照外物,以消解"是非之争"对人、世、道的三重伤害,从而超越"是非之争",而进入"理境"与"境界"相交融的"是非之境"。  相似文献   

2.
超越相对:试析《庄子》的三个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名相的悖论揭示了名相的相对性与互易性,是非的悖论揭示出是非判断因"成心"而具有的不确定性,仁义的悖论揭示了儒家道德价值对人之存在方式的有限设定.<庄子>三个悖论的意义就在于揭示相对视野的缺陷与不足,并成为超越相对视野、朗显绝对之道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谭兵 《船山学刊》2001,(1):59-62,33
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在孔子之是非与吾心之是非二者间,盲目尊崇孔子与儒家经典,以孔子之是非为万事之定论.自阳明提出以心为准绳,虽出自圣贤,若不足信,也不可作为是非之标准的思想以后,给后学以极大的鼓励.李贽深刻领会阳明思想的精髓,张大阳明的怀疑精神,以为孔子之是非不足为据,提出要以童心之是非取代孔子之是非,最后由"是非无定"论走向了"是非定于童心"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4.
"成心"是理解庄子<齐物论>乃至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关键术语之一.对"成心"的解释大致有两种:一是本然之心;二是偏执之心."成心"是是非争辩、人之茫昧之所由,是"吾丧我"提出之依据,是"两行"主张之根源,因此"成心"一词涵盖上述两种相反相成的含义,揭示了庄子哲学思想存在的悖论.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述了校对中“校是非”的必要性,认为原稿中有差错需要“校是非”;校对主体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要求养成“校是非”的习惯;对读者、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要求“校是非”。文章进一步论述了“校是非”实现的条件,认为校对主体的责任心、怀疑精神是“校是非”的前提,校对主体的自身素质是“校是非”的关键,实行激励机制才能把“校是非”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对"是非"、"真假"进行词源学辨析,阐释诸位贤哲有关它们的不同论述,对其各自在东西方思想史上所占的不同地位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出"关于真假的逻辑"与"关于是非的逻辑"两条不同的逻辑学发展路线,从而确认先秦逻辑是一种独立的逻辑类型.最后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对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的一元论与多元论之争及逻辑学的地位进行了相应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7.
《齐物论》在《庄子》诸篇中历来颇受关注,因其牵涉的思想因素不尽在道家的本位系统,即便对文本作浅显考察也可发现它与名辩学派的关联。文中屡次出现"彼此""是非"及"彼是"等对仗工整的铺排,历代《庄》注多对"彼是"一说与"彼此"或"是非"不加区别,这必然不得文中玄奥。务需将此说与《墨经》及《公孙龙子》诸篇相互参校,方可对其论说的中心议题有所把握。庄子在该文已完整表达了认知能力对认知对象加以构造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齐是非"与他对"有是非"的批判其实构成了一个是非判断的悖论,并且这个悖论导致了庄子在论齐物与明逍遥之间产生了一种矛盾的观点。但是,庄子的"化"又为人们提供了消解这个悖论与这种矛盾观点的一个契机,因为"化"就是一个从"有是非"到无是非的过程,并且也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保证了庄子的齐物逍遥实现了的一种内在的德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齐物论》设置了吾我作为两种认知主体的差异:在语法上吾为主格而我可为宾格,在意义上我是与天、地、物相对待的主体,也是眼、耳、鼻、口各有所明而不能互通的知言主体,而吾在内部则意味着官能的相互通达,在外部则意味着天籁与人籁的统和与沟通。从我达吾之路,是从认识上的是非彼此的构成返归莫若以明的清明状态,即以明接纳天机主导的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11.
赵庙祥 《江淮论坛》2010,(5):77-83,159
庄子主张"齐物"包含现实和终极旨趣:从《齐物论》对诸多矛盾现象特别是对是非的产生根源、判断标准、如何齐同和至人、圣人怎样对待是非的论析可以看出,其现实旨趣在于通过阐明"齐物"之理揭示是与非等矛盾现象的本质同一,以诱导世人从无穷无尽的是非纠葛、矛盾困扰中摆脱出来;此篇对纷扰世情、人的悲苦命运和存在结构的深刻揭示则表明,其终极旨趣在于劝导世人通过"吾丧我"证悟"齐物"或道体境界,使人的经验我回归本真我,以彻底超脱生存苦厄。  相似文献   

12.
广州话疑问语调与语气助词的关系是前者影响后者调值的改变,而非前者趋同于后者。因此,广州话中真正负载疑问功能,能称得上疑问语气助词的只有6个;是非问句中的疑问语调除了高升调外,还有一个低平语调,前者主要表达诧异、疑惑的语气,后者负载着表示求证的疑问信息。本文还对广州话是非问句系统的功能类别作了分析,并与普通话是非问句系统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庄子所极力推崇的无为逍遥之乐(简称为安乐)、"以天合天"之乐(简称为美乐)与"与天和"的"天乐",共同构成庄子丰富而饱满的"乐"观.庄子的"乐"观揭明,人的幸福快乐总是与人的自由、劳动、德性/德行、是非观、世界观乃至与人生信念、信仰等因素息息相关;如果撇开这样一些重要因素,就幸福谈幸福,我们眼中的幸福注定是无根儿的、不真实的或虚妄的.  相似文献   

14.
试析庄子的“情性”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晁福林 《中州学刊》2002,(3):119-121
“情性”观是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庄子认为“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存在,所以《庄子》内篇有以“生”代替“性”之例;而“情”则指人的喜好、厌恶之类的情感,是人主观思维的结果。性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人有生命即有性,而情则是后天的产物,有生命者非必有情。庄子后学则进一步认为“情性”为恶之源,这种观念与战国后期的性恶论接近。《庄子·盗跖》篇“强反其情性”,其意并非指强力违反其性情的美行,而是顽固反归私欲习性的恶德。  相似文献   

15.
庄子认为,自然而然存在着的世间万物,没有所谓是非对错之分别.但随着人的私欲私爱私情的出现,人们在给予与索取之间,为着各自利益的考虑,彼此勾心斗角,人本有的纯洁纯真就受到了伤害,于是人世间便有了是是非非以及没完没了的是与非的争执.在庄子的心目中,超越是非之是非乃是人类摆脱无谓烦恼的出路所在.而要实现这种超越,在庄子看来,至少需要从如下方面着手:明辨是非;淡于名利,"虚己以游世";跳出个我的阈限;"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照之于天","以应无穷".  相似文献   

16.
形而上学是所有哲学起规定作用的中心和内核,其重点是对存在的研究、同一性思想、人类认知的方法、语言问题及不知的精神.《庄子》一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分析:提出了“未始有物”,“有物而未始有封”,“有封”及“是非”四个理解存在维度;提出了“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的同一性原理;提出了“成心”、“比较”及“矛盾律”这些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法;提出了命名以及语言的作用和局限;还提出了“知止于其所不知,至矣”的重要命题.充分显示了庄子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展示了庄子哲学的识度和高度,表明了中国先贤对人类认识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几个经济理论是非界限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本刊有些文章把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相混同的观点 ,我的观点是 :劳动要素收入与按劳分配、生产要素收入与非劳动收入、财富的源泉与价值的源泉、非劳动收入与剥削收入、剥削与罪过或罪恶都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18.
濠梁之辩显示了庄子对理解问题的哲学思考,在理解问题上庄子关注的是理解何以可能。庄子认为境域差异和成心引发的是非之辩,是阻碍相互间理解的两大因素。境域偏狭者拘于一方,难以理解大道;自师成心者相互攻讦,理解却被是非之争所取代。针对这两大理解之蔽,庄子以"道通为一"的理论,肯定了差异与相通的并存不悖,警醒人们不能自我封闭,应用"以道观之"的视角俯视差异,应对是非,以不断生成和更新的状态容纳他者、理解他者,这构成了庄子对理解何以可能的一种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9.
20.
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以至于我们身边,一直贯穿着一种“符合真理论”的哲学主张。在现在看来,这种哲学思想有其认识论上的缺陷。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论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实践真理论”是对“符合真理论”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