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是一个极具前沿性的命题。随着由数字网络技术所推动的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原本只能通过广播电影电视传播的"视听"变得无处不在;而原来的广播电影电视也随着各样的融合媒介扩展开来,大大溢出了既有的内涵和外延,转型为"视听"。在这种趋势下,媒介正在变得视听化,一个新的概念"视听媒介"呼之欲出。本文从概念转型、价值转型、传播模式转型和产业模式转型四个方面阐述了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转型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传统印刷媒体到电子新媒体,先后发生了三次传播文化革命,世界各国均调整触角积极应对突如其来的网络信息时代.视听艺术逐步演进,电视文化秩序由法制、生活和产业等三个层面组成,公营民营并存互动、兼收并蓄,其影响力表现在:以节目和广告为支柱,源源不断地创造和复制"形象",调动一切感官,诱使人们跃跃欲试,由集体性转向个体性话语,构筑新的现实;将传统文化移入全球性文化空间,促进"现代性"焦虑形成.百年沧桑,电影由短镜头向长镜头嬗变,美学内核推陈出新,科技王子和文艺女神结合.电视勃兴引发电影业衰颓,电影与电视表现力之间的鸿沟逐渐填平,从冲突到融合,多媒体艺术扑面而来,日益普及,成为视听传播的花冠.  相似文献   

3.
电视是一种"被授予一切优点"的全球传播技术.批判者斥之为"罪恶"的"潘多拉盒",而赞美者则誉之为"通天"的"巴别塔".那么,电视究竟是"野兽",还是"天使"呢?本文认为,这主要取决于人们能否在电视文化建设中辩证地处理好"一主多声"、"土洋结合"、"推陈出新"、"雅俗共赏"、"技艺相长"五对基本关系,从而使电视在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文精神中最主要的就是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在电视媒体中"无人新闻"、"弱势失语"、"庸俗娱乐和低级趣味"现象比比皆是,电视商业化使"人"的缺位成为突出问题.通过"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重建我国电视的人类生存关怀、电视报道的平民化、电视接受的亲和性和电视栏目的个性化,在电视传播中找回失落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电子传媒时代新诗与电视的结合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新诗借助电视通过朗诵欣赏和改编制作进行传播,具有声像化、立体化和非语言传播的媒介特征,以及与新诗固有的建构形式相关的独特特点.从接受来看,新诗的电视传播产生了具象化与抽象化、大众化与经典化以及公共性与个体性三大悖论,利用好这几对富有张力结构的悖论,对拓展新诗传播渠道,提高观众艺术品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宋振文 《理论界》2008,(9):152-15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给电视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电视工作者文化自觉提供了指导思想。充分认识电视传播在核心价值建设中的重要性是提高电视工作者文化自觉的前提条件。高度文化自觉的电视工作者是发挥电视传播在核心价值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百家讲坛》以其精湛的内容和生动的表现形式一炮走红,从而在大众媒介和精英文化之间找到了突破。从精英文化在现代消费社会求生为切入点,分析百家讲坛走红的原因是:中国处于半消费时代,快餐文化的缺陷,传统文化的变脸,传播技术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任何时代的文化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强调文化本身的运作。电视传播就是当代文化的典型运作模式。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现实世界的各种新闻事件发生时,人们普遍处于"不在场"状态。这种"不在场"为媒体的介入和参与留下了足够的文化空间。电视文化就是这种介入的现实化和具体化。电视以再现为目的,但却以选择性的镜头运用和拍摄方式来展现。  相似文献   

9.
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电视讲坛节目近年来已成为相关学界和业界讨论的热点.一方面,是各省、市电视台,甚至是县级电视台,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讲坛节目,一时间各地文化名人、名师、名嘴粉墨登场,走进电视开坛讲学成了当前文化传播的时尚选择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对传播效果的大众接受性的强调,使艺术性这个通常被从艺术角度进行研究的属性成为传媒声像的普遍属性与基本属性。声像艺术性主要体现为电视声像修辞性、想象性、情感性与直觉接受性。电视因其艺术性的综合表现而成为大众传媒时代的强势传媒。电视艺术性在制作与传播中普遍化与充分化,这是高科技支撑的结果。电子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技术、卫星技术等是电视艺术性的物质根据。声像综合传播的声像传播效果是电视艺术性的体现。在大众后艺术化的时潮中,电视的传媒身份决定着它的艺术性标准主要是大众得之于生活艺术化的艺术趣味标准。  相似文献   

11.
经过十年的发展,电视问政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节目模式和覆盖全国多地电视频道的收视格局,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影响。从传播效果来看,电视问政既有真人秀节目的叫座,又有政务公开平台的叫好。作为一种特殊的电视现象,电视问政一方面作为政务公开平台,推进了公民政治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一档特殊的真人秀节目,重构了当前泛娱乐化的电视节目文化生态。但是,电视问政的政治价值也很容易受到政治消费主义文化的消解,必须从节目形态、选题以及播出常态化三个方面来进行思考,有效规避这种消解。  相似文献   

12.
才多 《理论界》2005,(6):145-146
进入21世纪,我国电视业可谓蓬勃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现代电视发展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一部分分析了电视文化;第二部分分析了电视体制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传统文化进行电视传承传播不仅是对抗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必要举措,而且对建构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指时间上的连续性,也指空间上的连续性。传统文化电视传承传播的关键是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电视的受众资源,在空间上,即要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地理空间向电视空间的转化,从而建构起传统文化资源的电视空间经济,并通过电视的两重经济生产,将传统文化传播纳入电视文化产业经营的体系。  相似文献   

14.
学者与电视同行,是一种魅力,更是一种挑战。要想用电视屏幕展现新鲜、活跃、先锋的学术研究成果,我们必须首先打造一种全新的电视形式,我们姑且称之为"学术电视"。--王纪言2005年,电视学术勃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一档学术味和文化味很浓的电视‘讲坛’节目突然之间因为几个有争议的话题而火爆起来”①。在刘心武通过《百家讲坛》对《红楼梦》进行“刘式”风格的独特解读时②,当我们睁大眼睛、充满惊奇地欣赏“红楼”的另番况景时,一种新的媒介现象——“电视学术”则悄无声息地逼入我们的视野。面对这一学术与媒介的联姻格局,将2005…  相似文献   

15.
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电视讲坛节目近年来已成为相关学界和业界讨论的热点。一方面,是各省、市电视台,甚至是县级电视台,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讲坛节目,一时间各地文化名人、名师、名嘴粉墨登场,走进电视开坛讲学成了当前文化传播的时尚选择和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对电视讲坛节目的研究和争论也是此伏彼起,有学者认为电视讲坛节目是“学术通俗化、趣味化,讲述故事化,主持人明星化”的结果,是高端学术的位移,是一种深层次的娱乐;  相似文献   

16.
胡潇 《江汉论坛》2012,(3):129-135
电视是声像一体且进入千家万户的媒介,其感官刺激的全息性、内容的高变换性、传播的广泛性和观看的随意性等特征,使它天然成为一种大众消费文化的载体。而与此同时,资本逻辑对市场广度、消费变换速度、投入产出效度和介入主体生活深度的诉求,给电视文化带来和强化了它自身本有的审美浅表性、内容致娱性、表达形式刺激性、思想齐平性、观念驳杂性、见闻之知瞬息性等文化病相。它们严重地冲击、解构受众情理平衡、思想稳定、娱乐有度、视读相济等正常精神生活的秩序,应当引起社会认真关注。  相似文献   

17.
“文化强国”战略为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的繁荣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更为重大的使命,也使其与传播先进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功能定位不相匹配的问题凸显.本文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民主文化与封建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三个维度,结合典型实例,全局性、立体化地分析当代中国电视文艺中的多元文化现象,探讨“文化强国”战略下电视文艺的价值体系重构.  相似文献   

18.
电视散文是最近几年出现的集电视与文学合一、声像结合的艺术形式,它丰富了电视发展空间和文艺内涵。通过文学思维到荧屏思维转换的创新,展示电视散文美感、情愫、趣感的特点,达到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文化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步入了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的转型必将带动电视文化的转型 ,电视文化的转型有赖于电视文化重构。电视文化重构具体表现为电视媒体在不断地进行节目的结构性调整 :它既包括国家在宏观上对电视媒体的引导和调控 ,还包括微观上各级电视媒体对自身节目系统不断进行的改造和组合。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国内的有关电视现象,对三篇西方学者的电视论文作了评论与发挥.电视能够提供幻觉,为"电视的孩子"建构一种文化身份,使他们以这种身份来建立与社会的关系,并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这个过程让我们既看到电视在全球化时代所起的作用,也看到全球化时代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复杂性.这种"身份政治学"揭示出身份认同的精神文化特征,以及它对社会政治生活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