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道家道教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其中,"道法自然"的思维模式和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观念,以及"德及微命"、珍视平等的价值观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生态学意义,同时为解决全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生态危机时代文学研究新视点--论生态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春芳 《学术论坛》2005,(11):164-167
多年来,文学评论界、大学文学课堂总是把描写自然、歌咏自然的文学作品简单地斥为作者逃避社会、逃避现实的表现,把突出"人定胜天"、"人类主宰世界"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反生态作品看成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掀起了生态批评的绿色浪潮.文章从生态角度重新审视、评价经典文学作品,挖掘其具有伟大现实意义的生态思想,质疑、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以达到唤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缓解乃至消除生态危机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老子哲学中强调"道法自然"、"自然无为"、以"无为"而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当今世界水资源缺乏等多种威胁到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失衡事件已引起普遍的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如节约能源、退耕还林等保护生态环境以达到生态和谐的补救措施,无一不体现了老子哲学中的"道法自然"、"自然无为"、"无为"与"无不为"的矛盾与统一。  相似文献   

4.
《道德经》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天人合一"整体思想、"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生态平衡思想、"知止知足"的生态保护思想及"贵身、爱身"的热爱生命思想。这些建筑在自然规律上的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思想与现代生态学观点有着深刻的相通相容性,是建设现代生态文明与低碳社会的可资借鉴的重要思想资源和进一步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汲取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注重"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做了继承和发展,努力构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中国范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吸收、借鉴并且批判国外生态思潮与生态文明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哲学本体论上进一步提出了"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提出通过各民族国家的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为解决21世纪全球面临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全球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饶峻姝  李艳萍 《南方论刊》2014,(4):52-53,56
本主信仰是白族特有的一种民族民间宗教信仰。"敬畏自然"的思想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态伦理观,"以德养性"的思想有利于地方秩序的和谐发展,"和谐共生"的思想有利于生态文化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深化本主信仰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进行现代诠释,构建生态伦理文化系统,推动民族文化良性发展。这是学界的重要使命,也是当局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生态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日益恶化的全球生态环境和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日益显现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在续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厚道发展观;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制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法治观;以"生态红线"为生命线的生态安全观。梳理习近平的生态思想,对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汲取中华文明丰富生态文化的基础上,在我国生态环境和全人类生存问题面临危机的时代背景下生成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内在蕴含"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相统一的精神实质。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不仅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而且对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均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黔东南侗族的款约、禁忌(生物崇拜)、乡(村)规民约,其中富含生态保护的规范,对侗族地区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侗族习惯法生态保护规范中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构建生态文明,建立侗族美丽家因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0.
儒家生态思想的特点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生态思想的重要特点主要表现为"天人合一"整体自然观,仁民爱物、和谐共存的生态伦理.保护自然、生态消费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在历史上,它对我国先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领域和对环境、资源等的保护上.今天,儒家生态思想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因为它有助于消除当前的生态危机,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类--自然"关系.  相似文献   

11.
儒学生态伦理思想的"民胞物与"精神把天、地、人、自然万物联结成一个"家族"命运共同体,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和谐的生态伦理关系.其中,"乾称父,坤称母",人之"性"在天地万物中具有能动的引领作用,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团结同胞,爱护万物.张载从天地万物一体的角度阐发"民胞物与"的仁爱思想,"仁"的基本语境从人性的"恻隐之心"拓展至"性"与"天道"和合,"性即天道也","大其心"容载万物,视百姓为我的兄弟姐妹,万物为我的朋友伙伴."民胞物与"为不同文明之间形成平等、友善、和谐的交往关系、营建地球美好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智慧.  相似文献   

12.
张晓军 《南方论刊》2009,(10):71-72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环境和外生态环境。我们要根据生态系统自然平衡、协调进化思想,营造有利于生态主体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协调思想教育生态环境的外部因素,建设和谐的内部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实现环境法律的生态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正确认识生态文明与环境法治建设的关系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5年12月)强调,"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生态批评,经历了两次发展浪潮。第一次是以对自然保护的强烈责任和对英美自然写作、自然诗歌的关注为标志,第二次是以对人类中心说或社会中心论的关注为标志,例如对生态质量问题的关注,尤其是生态正义1。美国生态批评先驱布伊尔(Lawrence Buell)指出:对于第一次浪潮的生态批评(即早期的生态批评——引者注)而言,"环境"实际上指的就是"自然环境",第一次浪潮生态批评的工作范式,是评估"自然对于文化的影响,意在赞美自  相似文献   

15.
赵芃 《齐鲁学刊》2004,(4):128-130
道教文化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态自然观,二是建立在生态自然观之上的生态保护思想。道教生态观是道教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对于我们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竹林七贤"的主要人物和魏晋玄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嵇康的玄学思想是丰富的、多面的,其本质是"外道而内儒",但是又外不甘于道、内不甘于儒;其玄学思想包括元气自然论、智慧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思想,长生不老的养生思想,以及"声无哀乐"的音乐美学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具有丰富的蕴涵,"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观、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观和仁爱万物的伦理准则,和现代生态伦理思想非常契合,特别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实现自然道德和人伦道德的逻辑统一、重精神体验和具体经验的思维方式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休闲哲学视域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之路,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休闲作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重要主题之一,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生态环境对劳动承载力的有限性也需要文明休闲.因此,树立生态休闲方式,对于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新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不应局限于特定领域,更应放眼于整个自然界的存在。人类需要深化对自然界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践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从道家文化进一步提炼中国传统思想之环境伦理的自然观思想,培育公民善待自然之界与域的生态观念。要将其融入人类社会生活实践,就需要理解并尊重自然环境的界与域。敬畏生态意识中对边界的限定,界在自然,域在地球。形塑边界有度而又善于追求一种自然系统整体化的观念,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动创造思想基础。道家自然观之于界与域的思想精髓博大精深,围绕着当今世界国家公园建设状况展开以此为凭鉴的环境伦理思考,让人类身处于环境又融入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的环境伦理成为保护式建设国家公园的观念准则。  相似文献   

20.
生态问题,是我国和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孔子和孟子的"仁学",含有我国先秦儒家优秀的生态思想。孔孟本着"爱人"的"仁德",运用"能近取譬"的"仁之方",推己及人,立己立人,成己成物,推"亲亲"及"仁民",再推"仁民"及"爱物",彰显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大力弘扬孔孟"仁学"珍爱自然、恢复自然的智慧,是基于这样的意愿:促进"美丽中国"建设,以期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推动中华民族之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