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亚瑟王宫廷里的康州美国人》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于 1889年发表的 ,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批描写新旧世界之间差异的作品之一 ,并与后来的《傻子出国记》一起开创了此类文学作品的先河。同时该小说还是时空小说的鼻祖 ,与威尔斯的小说同出自一个民主上升、科学进步的时代。小说情调诙谐轻松 ,文笔幽默流畅 ,句法简单朴素 ,大量使用口语、俚语 ,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部小说成书于 1889年 ,属于作家创作的第一阶段 ,其中充满了对上升时期美国生活的憧憬 ,作家借康州军火制造商“老板”汉克·莫根转世于英国亚瑟王时代的经历 ,…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的情节线索和叙事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瑞芳 《文史哲》2003,(1):94-100
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是《红楼梦》情节主线 ,小说的情节主线、颠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旨、石头主叙相依并存。围绕情节主线有三条辅线 :其一 ,“盛筵必散”正叙性辅线 ,是元春、凤姐为主的家族线索 ;其二 ,穷通交替反讽性辅线 ,是花袭人、刘姥姥为主的社会线索 ;其三 ,演说归结小说并参与兴衰的侧衬性辅线 ,是贾雨村、甄士隐的双重线索。《红楼梦》的主要叙事手法是 :其一 ,融作者全知和作者参与为一体的“石兄”叙事 ;其二 ,借戏剧之石攻小说叙事之玉 ;其三 ,变换人物视角叙事而目标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3.
王凤仙 《东岳论丛》2014,(4):166-170
《小说丛报》是民初重要的文学杂志,其对辛亥革命的叙述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其中"革命加爱情"的叙事形态复杂多样,其革命叙述中的民族国家话语表现在小说文本的叙述声音与小说文本人物形象的建构中,其革命叙述中的人道主义话语表现为叙述者对革命者亲人生死别离之悲苦的关怀与对战争中平民苦难命运的书写。《小说丛报》对辛亥革命的呈现与反思构成了民初小说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同时小说也以自身的话语行为参与着民初社会思想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在时代焦虑情绪的影响下,鲁迅所秉持的是一种空间文化史观,以虚构的"病例"与"灵魂"探索国民的历史病根、思考政治现实,是其表达思想的典型方式.影片《药》与《阿Q正传》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对小说中的"病例"与"灵魂"进行再虚构以实现光影转世与跨界传播的同时,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与通俗化特征.《药》中普通民众坚定的政治立场与《阿Q正传》中王胡高于历史中间普通民众的政治觉悟均与真实的历史逻辑相悖逆.白举人与夏三爷的合二为一虽使得两部影片实现了情节弥合,但两部影片所传递的关于"革命"的观感截然不同,影片展现的思想呈断裂状态.语言的精炼与思想的深刻造就了鲁迅小说高度雅化的特征,电影以集体化创作与大众化受体为表征,高度通俗化的电影《药》与《阿Q正传》难以再现雅化的小说.  相似文献   

5.
项玉宏 《江淮论坛》2014,(1):182-187
莫里森在新作《家》中第一次在第一人称内聚焦和第三人称零聚焦的二声部复调叙事中,运用了"消解"和"疏离"的叙事手法,呈现出内聚焦叙事不断挑战、质疑传统"全知全能"的零聚焦叙事的叙事现象,在现实主义写实和白描中渗透了后现代叙事理念和元小说特征,为莫里森的后续研究和未来的小说叙事探讨提供了参考性文本。同时,小说采用了非线性和场景循环的叙事结构,运用了陌生化的叙事语言,对于文本意义的阐释和解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展现了独特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苏联官方文学中,全知视角占主导地位,且承担教育功能,而内视角一向是被排挤的。高尔基《我的大学》及在其影响下哈萨克斯坦苏联时期作家穆坎诺夫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生活学堂》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两部著作中承担教育功能的是内视角,以见证之"我"为典型,对文本教育意义的阐发产生了重要影响。见证之"我"与苏联成长小说教育意义关系的探索,对该时期文本第一人称叙事乃至整个苏联文学的叙事研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2012,(8):250
侯素琴撰文《论小说叙事学中的叙述视点、视角与聚焦》指出,自西方小说理论诞生以来,对于从什么角度和如何叙述故事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早在1832年李斯特就利用"叙述视点"来分析小说作品,同时期的洛克哈特也曾使用这一术语来探讨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当的"距离"。进入20世纪,小说文体学得以长足发展,叙事理论在  相似文献   

8.
申丹、韩加明、王丽亚等人所著的《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是小说叙事理论研究领域的一部创新之作,它借分析、解剖英美重要小说理论家有关叙事艺术的理论观点,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小说叙事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该书既兼收并蓄又推陈出新,在世界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史上迈出了坚实而强劲的一步。  相似文献   

9.
唐人小说《圆观》,利用佛教轮回思想,构设了一个似幻而真的时空背景,将李源与圆观的交谊植入两世轮回之中。小说中李源与圆观的友情,没有因为生命的轮回而改变泯灭,特别是李源信守与圆观的约定,如期再赴圆观来世之约,突显了一种朋友之间真挚不渝的可贵友情。小说中见证李源与圆观两世情谊的三生石也因此成为代表和承载前世缘分的特定意象,成为民间因缘轮回观念形象化的替代之物。唐以后,有关三生石的各种传说又逐渐演变,最为显著的变化是由前世因缘演变为男女之间的前世姻缘。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小说叙述的"影像化"意味,主要来自独特的影像化修辞设置,本文以《天鹅绒》、《望着你》、《陆犯焉识》等为例,分析新世纪小说各类影像性修辞设置在文本中的配合;探讨相对于其他非影像性文本,所表现出的"叙述的场面化"、"人物对话的叙事化"的总体特点。这些影像化修辞设置营造了新世纪小说独特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6,(6):88-93
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小说《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全都拥有与生俱来的或者说非后天努力所能获得的特殊身份,体现这种身份的有异物、异相与异能等标志。四大小说的叙事伦理存在着明显的偏斜:同样一件事情,身份特殊者可以做而其他人不可以做,后者做了要受惩罚而前者做了却被认为是命运安排。导致这种偏斜的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差序格局",由于缺乏"普遍的标准"或曰"笼统性的道德观念",乡土社会用以衡量道德的是一把因关系不同而伸缩自如的尺子。时至今日,对小人物命运的漠视仍是我们生活的常态,弱者和失败者的不幸命运总是被置于宏大叙事的背面,很少有人会反思在这方面的"伦理取位"。"天命"意识乃是古往今来许多不公平现象的根源,四大小说无形之中成了这种意识的传播者,对此我们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与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中国古代一部大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巨著,《金瓶梅》问世以来受到历代读者的重视,同时也遭受了非常多的争议.从家族小说的角度来看,《金瓶梅》是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章回体长篇家族小说.《金瓶梅》不仅是死角艺术,也是变态艺术,它是一个变态、病态世界的真实反映.通过对《金瓶梅》与20世纪家族小说中的身体叙事、伦理叙事以及官商家族小说内在关系的揭示,可以勾勒出《金瓶梅》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对于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深远影响,以及它与中国家族小说的文化契合形态.  相似文献   

13.
罗欣 《社会科学家》2012,(8):118-121,130
复活故事在《列异传》、《博物志》、《甄异传》等魏晋小说中频频出现,尤其是《搜神记》中的复活故事更是达十九个之多。魏晋复活故事,一方面多取材于前代史书及史官的私人撰述,另一方面又被后代正史所取材。复活故事的流传与魏晋时期战乱频仍、瘟疫蔓延、政局动荡、道教繁荣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游心娱目"的叙事功能,魏晋复活故事往往采用虚实掺半的叙事方式在多重时空中展开。魏晋复活小说的叙事特点体现出由强调实录的传统目录学意义上的小说向重视想象与虚构的散文体叙事小说过渡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王海燕 《理论界》2014,(6):114-118
《采薇》中颇有争议的"如何理解伯夷、叔齐"这一难点,并不是一个现实伦理问题,而应依据小说的叙事伦理来解答。叙事伦理即各种形式安排透露出的伦理维度。小说通过叙事角度的选择与叙事距离的控制体现出对伯夷、叔齐的伦理同情,而由结构上的人物对位与事件对位及反讽表达的是对自周武王至阿金诸色人物的伦理拒斥。与前期同是"易代"主题的小说相比,《采薇》叙事伦理的复杂化既是现实的投射,也体现了鲁迅对于小说叙事艺术的进一步自觉。  相似文献   

15.
周兰桂 《学术论坛》2001,(1):136-139
小说主题的释读,是文学释读的核心.对《狂人日记》的文学主题与文化语境的再释读,不仅可揭示小说创作的深层历史文化情境,而且可以深入理解"救救孩子"乃鲁迅作为启蒙者生命意志的全部承诺,从而挖掘出《狂人日记》"叙事策略"深刻的文学内蕴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廖红球的《苍天厚土》写的是粤东北乡村的生活,借客家儿女的恩怨情仇展现岭南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社会变迁,也能称得上是一部"地域文学"的标志性作品。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两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客家女子形象,无论是月秀的忍辱负重,还是左千叶的识情明理,她们都有着成人之美的"一片冰心"。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苍天厚土》把客家山歌巧妙放置入情节的关键点上,使作品"别具韵味"。客家人形象的成功塑造、客家山歌的巧妙运用使这部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均 《学术研究》2012,(6):126-133
小说《暴风骤雨》和纪录电影《暴风骤雨》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不同视点讲述了尚志市元宝镇的同一土改事件。小说从革命立场出发,将地主叙述为集剥削者与道德恶棍于一体的负面形象,藉以确证土改的合理性与解放的正义。纪录电影则重返当年土改发生地,以大量当事人口述,展示了小说有意删除和遗忘的另一面,有力地解构了小说的"正典"叙述。然而纪录电影本身也存在难以为人注意的对于权势者罪恶与底层不幸的大面积"遮蔽"。在相互对立的"革命"和"自由"的神圣名义下,它们以几乎一致的记忆/遗忘的叙事机制,对历史和生命造成扼制,这种扼制是它们各自时代的"现代"文化生产的必要组成部分。当代文艺要摆脱"现代"幽灵的缠绕,必须摈弃概念而直面广阔丰富的本土世界。  相似文献   

18.
自1979年发表《鬼作家》到2007年出版《退场的鬼魂》,菲利普·罗斯的叙事技巧既有承袭也有嬗变:虽然在叙事视角上都采用回溯的第一人称"内聚焦",但视角与声音的相异或一致凸显叙事的稚嫩或成熟;虽然在叙事结构上都采用框架式,但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却有简单和复杂之别;虽然在叙事策略上都采用虚实相间的后现代小说艺术手法,但就叙述者与作者、叙述本身、叙述文本中主人公的真实性与虚构性界线而言,《退场的鬼魂》比《鬼作家》的叙述更复杂、更娴熟.从视角、结构、策略三个维度看,《退场的鬼魂》承袭前作叙事主体、文本语境与叙事风格,含而不露地生成兼具文本间性的独异性,其充满叙事性想象的小说文本为"祖克曼系列小说"画上完美的句点,可视为菲利普·罗斯"祖克曼系列"叙事艺术技巧上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19.
小说《城南旧事》以主人公"小英子"的第一人称限制性叙事视角,将小说叙事从平淡和习以为常的视觉感受中移出,以陌生化的叙述,聚焦了五个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故事;在充满淡淡的忧伤中表达生命成长的主题和童年逝去的无奈,富有叙事留白的魅力;小说以典型的京白和"南蛮子儿"方言的语言碰撞,充满语言表达的新鲜感。整部小说以"小英子"的陌生化聚焦、小说视角的越界与妥协,以及利用儿童视角的陌生化与读者期待视野的融合,都使得《城南旧事》的叙事艺术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清代《雷峰塔奇传》是继明代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拟话本之后,《白蛇传》传说在小说体裁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一部章回体通俗小说,它吸收了同时代以宝卷、戏剧、说话等多种形式流传的《白蛇传》传说的情节,并使用了多重叙事视角对这些情节进行改编,从而成功地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转换,肯定了白娘子的“主人公”地住,并进而影响了故事的主题,在从女妖害人的主题向肯定与宣扬真爱至上的主题流传演变过程中,真实地呈现了清代中期的人们情色爱欲与理性之间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